首页 男生 其他 成功的诀窍.

11.闭塞

成功的诀窍. 泉林.. 2193 2021-08-05 01:43

  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的人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善于听不仅仅需要技术,而且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和修养。

  多听少说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在生活当中,能够做到“善于倾听”的,真的是少而又少,正应了那句“知易行难”的话。

  下面的情形经常发生:大家都有一肚子话要说,沟通起来是各说各的,都说了很多,但是根本就没说到一起去,反而会因为一些根本就不矛盾的观点争的面红耳赤;你说的口干舌燥,他好像是在认真听你说,然而他一开口,说的全都是跟你刚才讲的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搞的你一下子很沮丧;对方特别好说,你刚想开口,她就将音调提高几度,搞的你兴致全无。

  偶尔也有感觉比较舒服的时候。有个资深的同事,平时在沟通的过程当中,她往往会非常认真地听你说,直视你的眼睛,并时不时地记些内容下来,不打断你的话,只在必要的时候就你讲的内容非常精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每次跟她沟通,感觉如沐春风,非常舒服,也能解决很多问题。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沟通的人这么少?

  是大家缺乏沟通的技术?这个理由似乎不很充分,市面上也会有很多教材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沟通高手,书中会传授很多技术和技巧,比如注意一些身体语言、注意直视对方的眼睛、注意记一些内容等等。如果只是技术性的问题,那么现实当中“会”沟通的人至少应当多一些。那到底是什么在妨碍我们“沟通”?

  前几天逛书店的时候买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书的最后是三篇“审查报告”,有两篇是陈寅恪先生写的,其中有两段话与这个问题相关:

  “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

  “……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知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评论古人的作品需要与古人“处于同一境界”,沟通亦是如此,每人说话时“境界”亦不同,沟通的时候就需要自己能够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和,去思考和揣摩他说的每一句话的意思。

  能够做到这样,能够经常做到这样,就不仅仅需要一些“技术”,而是自己在内心里真正尊重沟通的对象,真正将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真正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前几天逛书店的时候买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书的最后是三篇“审查报告”,有两篇陈寅恪先生写的,其中有两段话与这个问题相关:

  “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

  “……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知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评论古人的作品需要与古人“处于同一境界”,沟通亦是如此,每人说话时“境界”亦不同,沟通的时候就需要自己能够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和,去思考和揣摩他说的每一句话的意思。

  能够做到这样,能够经常做到这样,就不仅仅需要一些“技术”,而是自己在内心里真正尊重沟通的对象,真正将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真正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