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一书与《老子》、《庄子》并列为道家的三部经典。
唐天宝元年(742),唐玄宗下旨置“玄学博士”,并以四部道家著作作为必修的科目,士人习之可以应试科举。其中一部《冲虚真经》(宋朝时又加上“至德”二字,称为《冲虚至德真经》,便是称为列御寇所撰的《列子》。
《列子》一书的真伪是我国学术史聚讼千载的一大公案。现在,它的伪书性质已成为学界公论,一般认为它主要成书于魏晋之际。《列子》的思想比较复杂,又因为它是伪书,所以一直没有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但是道教素尊道家之言,不认为它“迁诞恢诡”,而认为它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宏妙,辞旨纵横,奉之为圭臬。因此造作道书,多所融吸,久之在道教义学中便成为不可分离的部分。
《列子》中的《天瑞篇》、《汤问篇》、《周穆王篇》均较为集中地谈到了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关于它的生成、演变、状态、未来等等。道教经籍论述其对宇宙生成的看法时,颇多吸取《列子》之言。如《云笈七签》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中说:“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未形,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元气运行而天地立焉,造化施张而万物用焉。混沌者,厥中惟虚,厥外惟无,浩浩荡荡不可名也。……三者化生以至九,玄从九反一,乃入道真,气清成天,滓凝成地,中气为和以成于人,三气分判,万化禀生。”
《列子》中记述有不少“至人”、“真人”、“神人”、“化人”及理想之国的神话传说,为后世道教建立其神仙信仰提供了古籍依据。这些美妙的虚幻之言,辗转流传,渐变为似真有其事,为后人所仰慕。
《列子》认为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用因果规律解释不通,只能认为是命运的安排。命运决定着人的一切,只能顺受,无可避免。
《列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贵虚。《列子》重虚静的思想为后世道教所吸融,为其根本教义之一,经书中论述阐发颇多,如《太平经》中说:“天地之性,独贵自然,各顺其事,毋敢逆焉。道兴无为,虚无自然,高士乐之,下士恚焉。”
此外,道教经书中亦引述《列子》关于养生言论,如《养性延命录》:“列子曰: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列子曰: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和之于终,和之于始,静神灭想,生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