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袁世凯 第105章 大难不死
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五日,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郑毓秀突然接到同盟会驻北京支部的紧急命令,放弃刺杀袁世凯的行动。因为最新的情况表明,真正阻碍南北议和的是以良弼、铁良为首的皇族贵戚,而不是袁世凯。郑毓秀连夜行动,根据平时的线索,通知了八位战友,但未接到通知的战友还是按计划实施了刺杀袁世凯的行动,郑毓秀无奈之下也只好赶去现场。
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六日,袁世凯在从紫禁城的东华门出来,前往他的新办公地点外务部新衙门。当他的马队快要行进到东华门外大街和王府井大街路口处时,从路北边的三顺茶点跑出三个人,分别向他掷出三枚炼乳罐大小的**。因袁世凯的马车跑得快,第一枚和第二枚**扔晚了,落在马车后。炸伤了袁的卫队和马匹,有二十多人受伤,其中他的侍卫管代袁金标送医不治身亡;第三枚**没有炸。
**之所以扔的不准,还有一个原因是路边有个木质岗亭挡住了刺杀者的视线。三名刺杀者扔完**后又跑回茶店,警察当即逮捕了十个人: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陶鸿源、薛荣、李怀莲、许同华、傅思训、黄永清、萧声。
从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三人身上均搜出武器,当日便被行刑。郑毓秀凭借自己的才智,巧妙躲过了追捕。后来去找一些当记者的外国友人,以他们的名义将被逮捕的其余七名战友保释出狱。
张先培(1890—1912),字心裁,贵州省麻江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成员,出身官宦家庭,北京陆军贵胄学堂毕业。后在军谘府测地局任职,1911年,加入京津同盟会暗杀部。
黄之萌(1888—1912),广东开平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成员,北京陆军测绘学堂毕业。1911年,加入京津同盟会暗杀部。
杨禹昌(1885—1912),四川资中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成员。一九一零年,杨禹昌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陆军测绘学堂。是年农历十月,他离乡北上,在武昌偶遇黄之萌和张先培,三人志同道合,遂结为莫逆之交同上北京。1911年,加入京津同盟会暗杀部。
大难不死,袁世凯吓得也不轻,正打怵见那孤儿寡母,借机危险和旧疾复发而称病不出。派出赵秉钧和胡惟德等人和清廷打交道,自己则躲到了幕后。
被刺事件很血腥、很恐怖,对各方振动极大,也在某些方面帮了袁世凯。先前,为了吓唬皇族宗亲,让他们尽早就范,袁世凯曾让人在京城到处散布,京城到处都是革命党。这下子得到了验证,大家不能不信了。
还有就是,一些皇族亲贵见袁世凯剿灭乱党不积极,造舆论说袁世凯已与乱党勾搭成奸、沆瀣一气,现在谣言不攻自破。
让一个王朝退出历史谈何容易。
十七日,隆裕太后召集宗室王公开御前会议,讨论是否实行共和。会上奕劻和贝子溥伦主张自行退位,颁布共和。溥伟和载泽等人则极力反对,双方争论不休。
隆裕太后只是抱着宣统小皇帝呜呜大哭,会议无结果而散。同样的会议十八日接着开,同样是没有结果。
当晚,良弼、溥伟、铁良等人纠集了几十个人到庆王府,攻击和围攻奕劻。主要也想做奕劻的工作,因为奕劻在皇族宗亲中影响力较大。
但是,不管这些人怎么样的威胁和恐吓,奕劻就是主张不变。
他坚持说:“你们这些毛孩子懂什么,胡喊瞎叫有用吗?大清就亡在你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不明事理的人手里。整天排斥汉人,光靠我们满人能管好这么大个国家吗?国家都走到这一步了,我不知道维护祖宗的基业吗?大.清退位对我和我这一家有什么好处。你觉得你们这是为我们这个家族好,其实你们这是害我们大家。你们说袁世凯这不好。那不对,我也不反对,但是,现在能帮我们的,还就是袁世凯。非得让大家和你们一块去死吗?你们省省吧,听一句老人言吧!”
奕劻这一番入情入理的话,没能打动这些个极端和狂热分子。这些人趁势发起组织了宗社党,并大肆展开活动。
良弼,满洲镶黄旗人,清末大臣、宗社党首领,清太祖努尔哈赤幼弟贝勒巴雅喇八世孙。祖上原系宗室,顺治年间七世祖巩阿岱(贝子拜音图之弟)依附睿亲王多尔衮。故
被削爵、幽禁、黜宗室,直到嘉庆四年始命复宗籍,赐红带子。
早年丧父,与母亲杭阿坦氏相依为命,从小接受正统的忠孝伦尚教育,侍母极孝。
作为皇室后辈,良弼没有八旗子弟的腐朽气质,更没有逗鸟遛狗的爱好。他曾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回国后,入练兵处,旋充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司长。禁卫军成立,任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
良弼刚正傲骨,素有大志,以知兵而为清末旗员翘楚。不但是旗人中“崭新的军事人才,而且才情卓越”,参与了清末一系列振武图强的军事活动,“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良弼皆主其谋”。尤注意延揽军事人才,举凡吴禄贞、哈汉章、沈尚谦、卢静远、章递骏、陈其采、冯耿光、蒋百里等无不延纳,与铁良等被称为清季干将。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良弼既反对起用袁世凯,又反对革命,冀图“以立宪弥革命,图救大局”。
一月十九日,宗社党发布宣言,主张罢黜袁世凯,组建“战时皇族内阁”,由铁良任总司令,组织忠于清室的军队与革命军决战。
此时,良弼的禁卫军协都统一职虽已被冯国璋接替,但在禁卫军中仍广有人脉,铁良更是久历行伍,在军中的影响大约仅次于袁世凯,因此宗社党声势不小。
奕劻所以这样的坚持,有人说是收了袁世凯三百万两银子,在为袁世凯出死力。
凭袁世凯的办事风格,给奕劻送重礼是很正常的,但送这么多恐怕不值得。
无论奕劻的活动能力有多大,但因其贪腐,在皇族宗亲中威信并不是很高,能量也很有限。袁世凯用银子的地方很多,不见得花到奕劻身上这么多。
奕劻或许是在帮袁世凯,但他可能更是识大体。
袁世凯很着急,他怕有变,怕夜长梦多。这一天,他的好朋友英国公使朱尔典来访。
朱尔典(Joh
NewellJo
da
,1852―1925),英国外交家,生于爱尔兰,为农家子弟。就读于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皇后学院,拥有文学硕士学位。
清光绪二年(1876)来华,先在北京领事馆任见习翻译员,曾于各口岸学习领事业务,对中国官场相当了解。
一八八八年升为北京公使馆馆员,一八九一年成为中文书记长。一八九六年出任汉城总领事,一八九八年升为驻华代理公使,一九零一年成为办理公使,一九零六年成为驻华特命全权公使。
一九二零年退休之后,曾出席华盛顿会议。一九二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袁世凯与朱尔典是故交,他们的交往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前袁世凯在朝鲜任职期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因位高权重而备受猜忌的袁世凯被贬谪出京,袁一度心灰意冷。据说朱尔典还曾去信劝他振作,养身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