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汉天威:刘邦的草根哲学

七拉锯战

  两年之间,刘邦可以说是疲于奔命,不得安枕。要像项羽那样,刘邦该死一百回了,但是他每次都是吸取教训,迅速整合军队争取最大的支持备战,统一战线工作做得非常好。

  他迅速联系各诸侯,从各个方向对项羽开展游击,让项羽不堪其扰,四处灭火,这样得到宝贵的休整时间,迅速攻占战略要地,坚守中消耗项羽的粮食储备以及在运动中消灭项羽的有生力量。

  刘邦是不和项羽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的,这一点刘邦很清楚,打不过你,我就守,守不住,我就跑。项羽的军队由于粮食供给跟不上,兵员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五年时间里,渐渐处于下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鸿门宴时,项羽有四十万军队,而到了汉五年,项羽只有十万军队。而在鸿门宴刘邦只有十万军队,到了汉五年,受刘邦调遣的韩信一路就有三十万众,加上彭越以及兵变的军队,数十万之众,已经对项羽完成了战略合围。刘邦是越败越强,项羽是越胜越弱。这是不符合道理的。可事实上就是这样。在战争的相持阶段,项羽的消耗没有得到很好的补给。

  项羽在成皋坐不住了,他决定亲自带兵去平叛。问题马上就来了,他去平乱,那谁来守成皋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范增去了后,此时已没有人为他出谋划策了,一切的事情都要他来裁决。现在被他视为左膀右臂的两员大将是钟离昧和龙且。

  钟离昧现在已经镇守在军事重地荥阳,肯定是不能考虑了。龙且作风硬朗,办事果断,很有他的风格,倒是不错的人选,但项羽早已把他定为此次出征的大前锋了,那么也就不能考虑了。其他还有一些猛将,比如说季布等人,但问题是他们明显四肢比大脑发达,叫他们守城未必守得住。

  思来想去,项羽最终把守成皋的大将选定为大司马曹咎。其实项羽选曹咎担此大任,并非因为曹咎有惊天动地之才,而是对曹咎心怀感恩。

  当年项羽跟随他叔父项梁隐身于栎阳县时,项梁遭仇家妒恨,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坐牢了。而项梁和曹咎是老相识,正巧那时曹咎在那监狱当监狱长,于是他当时写了一封信给当时主管司法的司马欣。那司马欣碍于情面,当时把项梁给放了出来。

  正在眼下没有合适的人可选的情况下,项羽想以此报答曹咎。他把曹咎封为主将,把另一位大恩人,也就是原汉中三王中的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定为副将,共同来守成皋。就算这样,项羽心里还是总觉得不踏实,在走之前,项羽说:“这半个月你能坚守住,算你立大功;如果不能坚守住,就不要活着来见我了。”

  项羽意思已经再明显不过了:我去后方平乱半个月就足够了,你只要能坚守半个月,我就能胜利归来。

  而且他给了曹咎最为稳妥、甚至可以说是稳操胜券的办法,四个字:坚守不出。无论刘邦怎么来挑战,你只要坚守在城里不出战就行了。只是坚守不出,时间只有短短的半个月,城墙又高又厚,守城的士兵也不算少。曹咎拍着胸脯说道:“小菜一碟,保证完成任务。”听了曹咎的豪言壮语,项羽这才满意的带兵出马了。

  项羽就是项羽,他到哪里都是战无不胜的,这次也不例外。彭越连夺十七城,他还来不及高兴,就惊愕地发现项羽的大军攻到自己所在的外黄城下了。

  都说一物降一物,别看彭越平日勇猛异常威不可挡,但在项羽面前就像一只病老虎一样,哪里还有半点生机。他躲在外黄城里打死也不敢出城和项羽来比个高低。

  项羽可不吃这一套,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他大手一挥,楚军开始了攻城。城破了,脑袋就得搬家。彭越虽然不敢出城去打战,但防守却一点也不马虎。

  第一天在攻防战中,双方伤亡都很大。项羽眼看这彭越还有点斤两,便亲自来指挥攻城。这个时候当时该有的先进武器都用上了,只差没用火药枪和炸弹。这下彭越终于体会到项羽的强大了,因为外黄城已好几处有松踏破裂的迹象,幸好在这个关键时候,老天帮了他一把。天黑了,项羽也没有查觉到外黄城已危如卵石,只要再强攻一阵就会大功告成了。他很懂得体恤士兵,不打算让士兵们饿着肚子黑灯瞎火地继续工作,当即鸣金收兵。

  正是这样,彭越得到了逃生的机会。

  三更半夜他带领手下的士兵,进行了突围,黑夜中楚军的防守毕竟有限,很快彭越的人马冲出了包围圈。等睡梦中的项羽惊醒过来,带领大部队去追时,他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彭越外号“钻山豹”,以前在晚上没少干过偷鸡摸狗的事,此时走起夜路来那可真叫一个得心应手。

  项羽追不到彭越,便迁怒到了外黄的百姓身上。他又再接再厉,再来一次大坑杀。上两次坑杀没能打破当年秦将白起的坑杀赵军四十万的纪录,他一直耿耿于怀,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他自然不想错过了。

  集体活埋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把人都集中起来。于是项羽命人在外黄城里四处张榜。榜的内容简单易懂:城中百姓,凡是满十五岁的男子一律到城东集合,违令者斩。这道命令已经很明确了,你去参加集体活埋是死,不去参加集体活埋也是死。如果再延伸开去,那就是:去参加集体活埋还可以留个全尸,不去参加集体活埋那可就身首异处了,你自己选择吧。

  彭越把项羽吸引过去后,对一直苦苦等待机会的刘邦来说,实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这无异于调虎离山,这时重新夺回成皋应该是易如反掌。

  公元前203年十月,项羽刚出征打彭越,刘邦听取郦食其的建议反攻成皋。

  郦食其经过深思熟虑,以战略的眼光分析了当前的局势,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当初攻下荥阳却没有去夺取敖仓粮道,这是一个很大的失着。他把楚汉相争比喻成一盘棋,棋局现在已到了中盘。但项羽的这一失着可能是致命的。随后他提出,应该抓住项羽的失着给他狠狠的打击,先想方设法重新夺回成皋和荥阳,占有敖仓粮道,凭借成皋之险,控制太行山,占据蜚狐口,守住白马津。这样一来项羽进军汉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他的后路会被汉军拦腰切断。

  应该说他这番军事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也许是上次印玺事件激励了他,他想将功补过,所以这一次出马前,问题思考得也就比较全面了。刘邦也认为趁项羽不在成皋是反攻的最好机会,一旦失去了这个机会,只怕后悔莫及。

  这年十月,秋风瑟瑟。刘邦率领数万大军铁桶似地围住成皋。成皋城下,战马嘶鸣,矛戈闪光耀眼,汉军将士傲指城上,大声挑战。刚开始,曹咎的防守还很是到位的。刘邦连攻了几天,非但没有取得进展,还损失不少人力物力。城外沸腾,城上寂静,双方僵持了好几天。

  刘邦急得一时无法可想,马上召来谋士商量。张良和陈平两人联手向刘邦献出了“激将法”。这个计谋成立的前提是:曹咎是个粗鲁耿直的人,极为容易动怒,对他进行唾骂引他出城来战,便可大功告成。张良和陈平果然不愧是为高级谋臣,他们的观察和洞察力都是惊人的。

  当夜,汉营内一片繁忙。原来,众将官、众谋士正在紧锣密鼓地逐层挑选能说会道的士兵。

  第二天,天色刚破晓,曹咎上城观察汉营动静。突然,城下空旷的战场上,出现了五个骑马的汉军士兵。曹咎他们正疑惑间,那五个骑兵几乎同时破口大骂:“曹咎小子,敢出来打仗吗?我看你是吓破了胆!”

  曹咎皱起了眉头,那五个骑兵接下来的话骂得更难听了:“曹咎小子,孬种!你为啥作缩头乌龟,怕是小娘养的吧!”

  曹咎恐怕要让项羽失望了。项羽的命令是让他守十五天就可以了,成皋西边有一条汜河,有这么一个天然屏障,守十五天应该说是很轻松的事。可惜这位曹咎将军的自尊心太强了点,汉军隔河大骂曹咎,至于骂的什么不得而知,想来曹咎的家人应该都被问候了个遍,面对这样赤裸裸的骂声,不说曹咎了,军士们听了也都个个义愤填膺。他们纷纷请求出战,给汉军一点颜色瞧瞧。

  曹咎气得哇哇乱叫:“给我打开城门,迎战汉军!”手下谋士忙上前劝谏:“大司马,大王带兵攻打彭越前,曾重托您要严守成皋。再三嘱咐您,无论汉军怎样挑战,您都万万不能应战。大王还说,您的任务就是拖住汉军,不让它东进援助彭越。等大王攻下梁地,回来再和您大司马会师。”曹咎恍如醍醐灌顶,慢慢按捺下心头的怒火。

  好不容易熬过第一天后,第二天城下骂得更厉害了。经过第一天的锻炼后,汉军这支骂人队伍不但人数增长了少,还顺应形势的需要搞了一些新的创意。这支骂人队伍组分成两派:一派专门负责骂,一派专门负责笑。这边士兵骂几句,那边士兵就轰笑几声,一唱一合,演起了双簧了。他们分工很明确,骂累了,笑累了,再换第二批人马上,这样进退有序,笑骂之声绵延不绝。曹咎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把这些汉军生吞活剥,但想起自己立下的军令状和项羽叮嘱的“坚守不攻”的战略思想,最终还是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对他来说,过一天比一个世纪还漫长。

  第三天,汉军再度创新,把骂用诅咒代替了。对敬畏鬼神的古人来说,诅咒比骂人更狠毒百倍。一些心肠恶毒的人,写下仇人的名字和咒语,埋在百年大树底下,算是最狠毒的诅咒方式了。当时刘邦他们动用的武器是白色幡旗,那是人死了亲人招魂用的东西。幡旗上一面画的是猪狗不如的畜生,另一面都写着“曹咎”两个大字。汉军充分发挥动嘴又动手的风格,边骂边诅咒,他们把幡旗放在地上,用剑戟乱刺。

  面对汉军这样肆无忌惮的恶毒诅咒,曹咎再也忍不住了,他已经完成丧失了理智。他没通报司马欣和董翳,直接带着亲信士兵杀出城去。等司马欣和董翳知道想要去阻拦时,曹无咎等人早已出了城,那些骂人的士兵见曹咎杀过来了,吓得屁滚尿流,丢了幡旗都向城外逃命去了。

  孙子兵法行军篇有云:“半济而击,利”,曹咎应该没有读过。他可能是让愤怒冲昏了脑袋,他真的下令渡河了。汉军的指挥官看来是读过兵法的,曹咎的军队有一半渡过汜水时,汉军不失时机地出击。

  曹咎大军刚渡过一半,汉军迎头痛击,楚军首尾不能相顾,景象惨烈可想而知。楚军立刻崩溃,成皋陷落。西楚储存的金银财宝,全部落入汉军之手。曹咎跟司马欣自知难逃一劫,也无脸见项王,在汜水河畔双双自刎。

  中国历史上,当忍不忍,导致惨败的战例并不鲜见。和曹咎不同的是,司马懿在同样的情况下保持了高度的冷静,最终避免了失利。司马懿兵败上方谷,困于大火之中,幸亏天降大雨,救了其父子三人的性命。于是他坚守不出,任凭蜀军怎么挑战,只是按兵不动。

  诸葛亮使人送妇人衣冠,以羞辱司马懿,激其出战。没想到司马懿不但不生气,还当着来使之面穿上妇人衣冠,表示要继续做他的缩头乌龟。

  当手下众将都不堪此辱,欲决一死战时,身为兵马都督、三军统帅的司马懿却保持了应有的冷静。不但自己心平气和,还做起了下属的思想工作。老奸巨猾也好,老谋深算也好,司马懿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

  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巾帼素衣,把他视为妇人,无疑是个莫大的侮辱,意在激怒对方,使之出战。司马懿身为魏军大都督,按常情决不能咽下这口气,但他老谋深算,对当时的形势作了冷静分析:一是战事于魏不利。诸葛亮六出祁山,锋芒正锐,誓与魏军决一死战。且新败之后,贸然出战,难操胜券。二是蜀国小,力弱,虽集三年之力伐魏,但后方悬远,蜀道崎岖,三十万大军的补给不易解决,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消耗,利在急战速决。

  魏国则不然。国大人多,物力雄厚,战场又离渭水平原不远,补给十分便利,利在以逸待劳。司马懿出于对双方形势的正确估计,出师前就与魏主一起制定了以攻为守,拖垮蜀军的作战方略。交战不利,更坚定了其坚守待变的决心。他并非没有羞耻之感,但在他看来,受辱事小失利是大。因而强忍激愤,只在“心中大怒”。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于是坚壁高垒,静待时机。

  司马懿对这番侮辱没有白忍,形势终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蜀军正打熬不住,盟友吴军又不在配合攻魏中兵败合肥,无功而退。魏国两面受敌的局面已告结束。

  诸葛亮闻讯,长叹一声,昏倒于地,五丈原秋风,大星陨落,蜀军不战自退,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退却。司马懿兵不血刃,凯旋长安。常有人以司马懿接受巾帼素衣为笑料,并以“死诸葛吓退生仲达”笑司马懿的怯懦。岂不知他如果逞匹夫之勇,率众一搏,蜀军很可能打破魏国防御而挺进中原。即不如此,魏军也将蒙受重大的损失。

  司马懿比曹咎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在需要坚守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辱骂所怒,不逞强,不上当。避其锋芒,等待时机,与对手比耐力。忍辱负重一直就是男人最可贵的品质,历史上的强者从来都是忍者,反映了一种超人的智慧,一种异乎寻常的韬略。

  成皋被汉军收复,刘邦得到消息,马上决定挥师向南过黄河。在出发前,郦食其曾经向刘邦提议,说他可以去东边的齐国劝降,刘邦同意了。

  郦食其这肯定是邀功了,也许他不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登场了,刘邦已经派韩信进攻齐国,郦食其能成功固然好,不成功还有韩信,一旦齐国的问题解决,整个天下就只剩项羽了。

  汉军从小修武南下,渡过黄河,再入成皋,把重兵进驻广武,并乘胜推进到广武一线,收敖仓积粟以充军用,并在荥阳以东包围了楚将钟离昧部。

  项羽听到成皋失守,大惊失色,急忙由睢阳带领主力返回,攻下了荥阳。活捉了周苛和枞公。并且俘虏韩王信,接着包围了成皋。而成皋已插上了汉军的旗帜。

  项羽见周苛也算个人才,就说:“给我做将军吧,我任命你为上将军,封你为三万户侯。”

  没想到周苛张嘴就骂:“你如果不快快投降,我们大王就要俘虏你了。想做汉王的对手,你还不够格!”

  结果可想而知,周苛被扔进了大锅煮了,枞公也受到牵连,一并被杀了。

  在庆功晚宴上,项羽很少喝酒,也基本没有说话。自己的心情自己感受,他甚至体会不到多少胜利的喜悦。周苛临死之前说的话,在他心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严重阴影。霸王想起了韩信、陈平,又想起叛变的季布和已经成为古人的亚父范增,暗暗叹了一口气。他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而难与人言的落寞和疲乏。

  刚驻扎在成皋没几日的刘邦毕竟势单力薄,项羽又来势汹汹,三下五除二就把成皋又夺了回去。

  刘邦慌忙和夏侯婴共乘一辆车从成皋北面的玉门逃出,往北渡过黄河,连夜赶到修武。因为张耳的军队驻扎在这里,刘邦便自称是使者,住进了旅店。

  第二天一早,韩信和张耳还在被窝里,刘邦就冲进他俩的卧室夺了印信和兵符,用军旗召集众将,并更换了他们的职务。这一切变化实在太迅速了,韩信和张耳直到起床之后才知道刘邦来了,大为震惊。

  刘邦也顾不得什么君臣之礼,马上命令张耳防守赵地,任命韩信为国相,让他收集赵国还没有发往荥阳的部队,去攻打齐国。

  刘邦取得了韩信的军队,重新振作起来,率军南进临近了黄河,在小修武的南面犒劳部队,想要跟项羽再战。

  郎中郑忠劝阻刘邦,让他加深壕沟,增高壁垒坚守,不要跟楚军作战。刘邦听从了他的计谋,派卢绾、刘贾率兵二万人,骑兵数百名,渡过白马津,进入楚地,跟彭越的军队一起在燕县西面再次打败了楚军,接着又攻下了梁地的十多座城池。

  冤死的郦食其

  在项羽被逼撤兵去救彭城之围后,齐国的压力顿解了,随后楚汉两国开始了拉据战,齐国在这个时候也没闲着,乘机搞起了经济建设,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不知不觉中齐国也成了一支不容小视的力量,这让刘邦和项羽都想把它拉到自己一边。偏偏这齐地还就是骨头硬,其他诸侯纷纷倒戈,以求自保,他们却在自己的地盘上自力更生,对项羽和刘邦还谁都不买账。齐王田广本来起兵与项羽叫板,得知项羽在彭城一举歼灭刘邦三十万大军的消息,自知不是项羽的对手,吓得连忙归附项羽。

  偏偏这个时候郦食其出现了,他跟韩信抢战功来了。郦食其为什么不知好歹,早不来抢晚不来抢,这个时候来抢呢?这得从刘邦重新夺回成皋说起,成皋失而复得,刘邦却高兴不起来,整天在齐国的动静,要是正在这节骨眼儿上,齐国从背后捅一刀那还了得。

  刘邦整天担心项羽哪天会不会搞个偷袭,茶饭不思。他手下的郎中郑忠,对刘邦说道:“要是齐地能早一点平定就好了,只要齐地一安稳,就可以把大将军召来,只要大将军在就能抵御住项羽的复仇之旅。”刘邦想,这也是,只要有用兵如神的韩信在,才有可能打败不可一世的项羽。但问题是他把人家的军队全部夺到自己手上,又叫人家去临时招兵,然后进入魔鬼训练营里进行训练,最后马不停蹄地还要去平乱。这样一来,是神仙也要需要时间去折腾。可眼下时间又紧迫,刘邦心里就琢磨:如果能把齐国招降过来多好,这样可以不制造流血冲突,老百姓也容易接受我们,可以使齐地问题得到最快也是最佳的解决。

  郦食其不愧跟了刘邦这么久,刘邦心里在想什么他一猜就中。于是他主动请求去齐地做说客去说服齐王归汉,其实跟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差不多,都是那时候作为说客所必须具备的本领。刘邦很痛快地答应了。

  可这时候韩信已经奉命向东进发,但还没有渡过平原津。但被刘邦派去的郦食其已经先到了齐王田广那里。

  说起田广可能不为人熟知,但如果说起他父亲田荣就不一样了。田荣最先反楚给了刘邦在汉中养精蓄锐的机会,在和项羽打仗时他兵败而死后,弟弟田横继承了他的革命事业。田横并没有自立为王,而是扶起他的侄子也就是田荣的儿子田广为王,他自己做了丞相。

  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割据一方的临时政府,当不当王对田横来说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实权仍在他手里。而且一旦齐国遭遇不幸,这“亡国之君”的就是田广来当了。

  郦食其到了齐国,就神秘地对齐王说:“您知道天下人现在都向着谁吗?”齐王不明白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小心地回答说:“我不知道。”郦食其摇头晃脑地说:“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得保也。”意思就是齐王你如果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那么齐国就可以保全下来,若是不知道天下人心归向的话,那么齐国就不可能保全了。听他文绉绉地这么说了半天,齐王不耐烦地问:“别废话,天下人心究竟向谁?”郦食其得意地笑了笑,说:“归向刘邦。”

  齐王紧张了起来,刚刚还很盛气凌人,看郦食其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就忙表示愿闻其详。郦食其分析了近期的攻守形势后明确告诉他说:“天下有才的人都投奔了刘邦,他带领蜀汉的军队,所向无敌,这跟传说中的蚩尤一样,是老天爷在帮着咱们呢。现在天下诸侯谁不想投降的就先被灭掉。您要是现在投降刘邦,说不定还能有几年的好日子过,要是负隅顽抗的话,恐怕……”郦食其没把话说完,意味深长地看了齐王一眼。

  傻子都听得出来,郦食其这番话实际上是威胁而非游说。齐王坐立不安,脑门上的汗珠大颗大颗往下滴,他想想郦食其的话也对,天下马上就是刘邦的了,自己再做项羽的死忠附庸不合算,就表示要追随刘邦,不再支持项羽。郦食其抚掌大笑,当下和齐王把酒当歌人生几何,从此天天饮酒作乐,算是圆满地完成了刘邦交代的任务。

  再说韩信,听说齐王和郦食其两人握手言和,本来不想再继续攻打齐国了。但他靡下的蒯通极力鼓动他攻下齐国:“郦食其只是一个读书人,动动嘴皮子就能降齐七十余城。将军您率数万大军,一年来攻下赵国五十余城,功劳难道还不如他?”

  韩信一听这话,火爆脾气就上来了,马上就要率兵攻打齐国。齐王得知后当然很生气,他认为郦食其出卖了他,联合韩信导演了这出戏,于是把郦食其给煮了。

  这么看来,要不是蒯通从中插一脚,怂恿韩信灭了齐国,郦食其也不会死,日后项羽的势力不会一度膨胀到刘邦无法与之抗衡的地步。

  公元前203年,项羽和刘邦在荥阳东北部的广武山一带对峙。这广武山还真不是一般的山,要攻下它,以当时的情况看是很难办到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妨来看看广武山的地形。广武山地势险要,左边是一眼望不到边际、深不可测的荥泽,西边是四季河水泛滥成灾的汜水。更绝的是山中间有一巨大的山涧,像一把刀子一样把整个广武山分为东西两半。

  此时,刘邦他们便驻扎在涧西,依涧而守,占据有利地形,可就苦了在涧东的项羽了。这虽然只是一条涧,但涧里的水像野兽般汹涌而下,那边又有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汉军把守,楚军想渡过去简直比登天还难。

  刘邦正每天和项羽站在广武山的山涧两边对骂,就比谁的嗓门大,骂得更凶狠了。楚汉两军对峙了很久,胜负还没有决出。

  项羽跟刘邦血战五年,西楚一直居于主动,占尽优势。但这一次,形势和以往已大不相同。当时的问题是,项羽耗不起这长久的等待,其中主要原因便是粮草危机。

  即使钢铁部队,一旦“乏食”,便只有破败。公元前260年的长平战役,秦王国所用的秘密武器,就是饥饿。现在,饥饿抓住项羽。

  刘邦则拥有敖仓之粮(这也是项羽大意之处,夺了荥阳后,没有及时把敖仓粮道给夺下来),而楚军后防的粮道也被彭越切断,供给跟不上,而荥阳储备的粮草又有限,这大冬天的到哪里去征集呢?

  除了温饱问题,项羽还有一个担心的问题就是齐地的战局。此时他虽然派出了得力悍将龙且去支持齐国,但他知道齐地这场战役的重要性,而且那韩信的本领他也领教过,计谋还不是一般地强。因此,在相持了几个月后,项羽再也忍不住了,决心找刘邦单挑。

  项羽决定来试试招降刘邦。因为他手中握着一张牌——刘邦的老爹刘太公。刘太公是在刘邦彭城兵败后逃难的过程中被楚军擒获的。项羽把刘邦的老父亲抓来威胁他投降,刘邦说:“我和你一起接受过怀王的命令,说是‘结为兄弟’,那么我爹就是你爹,你一定要把你爹煮了,那也给我分一碗肉汤吧。”项羽大怒,心想刘邦你这个畜生,连自己老爹的死活都不管了,我让你知道我的厉害。他真的作势要杀了刘太公,给项伯拦了下来。

  说起项伯,他的名气多半来源于鸿门宴的故事。项伯本名项缠,是项羽的堂叔父,论血缘关系,远不及项梁近,论再造人生的作用,也远没有项梁大,论性情又不及项梁那么硬朗。

  由于“稍微疏远一点”的关系,虽然是长辈,项伯对项羽说话出来不会颐指气使,总是那样和颜悦色,循循善诱。由于自知没有很大的本事,所以做起事情来大概就会只摆事实,不下结论,绝对不会逼迫小侄子必须怎么做。由于性格随和,善于妥协,逢人“多烧香”,人缘特别好,成为多方“穿梭外交”中不可多得的人物。鸿门宴最终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可以说多半赖项伯之力。

  刘邦先进入关中,怀王及其他各路将领早已有约在前,“先破秦如咸阳者王之”,如果项羽武装夺取政权,固然不成问题,但涂炭生灵,败坏名声,不说是得不偿失,至少也是代价惨重。而项伯通过连夜穿梭的努力,通过顺水推舟的舞剑,不仅避免了义军的反目,避免了关中的战火,而且“不战屈人”,达到了称王关中的目的,实在是高明之举。至于后来刘邦卷土重来,问题不在鸿门宴上,而在于鸿门之后项羽范增“背关怀楚”离开了富饶的秦川宝地,这才给了刘邦以可乘之机。否则,刘邦只好终老南郑,做他的山大王了。

  项伯的随和讲情面,也有遭误解坏名声的时候。刘邦做了汉王,张良不肯随行到汉中,只好厚赏张良,张良早已“曾经沧海”,顺手赠送了项伯,项伯怕挚友难堪,只好收下。哪里想到萧何又托张良向项伯说情,找项羽索取汉中那另一半土地。项伯办了,成了,萧何又托张良送礼了。从此,项伯就有了“贪贿”的名声。张良聪明,能够想到自己误了朋友的英名吗?

  项伯劝项羽不杀太公,绝不是出于人道主义可以肯定。因为,项羽坑杀活人无数,项伯也从来没劝过他。他自己在九江王黥布反叛投汉后,奉命收集九江散兵,也杀尽了黥布的妻子儿女。此事出面相劝,另有隐情。

  项伯四年前刘邦与他在关中霸上的婚姻之约,既然结为亲家,就有保护亲家的义务。项伯勇敢地承担起了保护太公的责任,真实的心境不好说出,只好语焉不详地用大话劝阻,这其实是他政治立场的又一次表露。如果说分封诸侯之前,楚汉对立之势尚不明朗,项伯庇护刘邦的一切行为可以用头脑不清来解释,并加以谅解。那在楚汉战争已近四年的广武对峙之时,仍然暗存庇汉的态度,就难以说通了。

  项羽不甘心,又隔着山涧对着刘邦喊:“天下纷纷扰扰几年,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我要和你单挑,一决雌雄,别让天下的百姓白白跟我们受苦!”

  刘邦冷笑一声,说:“天下纷乱责任在谁,你听我慢慢道来。”他开始历数项羽的“十宗罪”:

  “当初我和你项羽一起奉怀王的命令,说好了谁先到关中谁做王,明明是我先到的,你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为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

  你假托怀王之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自己做上将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

  你奉命援救赵国,本应当回报怀王,而你项羽却擅自劫持诸侯的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怀王当初约定入关后不准烧杀掳掠,你却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挖了始皇帝坟墓,私自抢了秦国的金银财宝,这是你的第四条罪状;

  你硬是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这是你的第五条罪状;

  你采用欺诈手段在新安活埋了二十万秦兵,却封赏他们的降将,这是你的第六条罪状;

  你把各诸侯的将领都封在好地方,却赶走了原来的诸侯王田市、赵歇、韩广等,导致他们的臣下为争王位而反叛,搞得天下大乱,这是你的第七条罪状;

  你把义帝赶出彭城,自己却在那里建都,又抢了韩王的地盘,把梁、楚这两块地方全给占了,这是你的第八条罪状;

  你派人在江南秘密地杀了义帝,这是你的第九条罪状;

  你为人臣子却谋杀君主,杀害已经投降之人,你为政不公,不守信约,不容于天下,大逆不道,这是你的第十条罪状。

  如今我率领义兵和诸侯们来讨你这个残害人的罪人,只让那些受过刑的罪犯就可以杀掉你项羽,又何必劳累我来跟你挑战呢?”

  刘邦一口气说了那么多,项羽这边听得肺都气炸了,把埋伏好的带机关的箭射向刘邦。当时刘邦只觉得一阵巨痛,项羽那一箭已严严实实扎进了他的胸口。然而,痛归痛,一向贪生怕死的刘邦,此时忍着巨痛,大喊道:“你这个强盗!射到我脚趾了!”

  项羽正奇怪,自己射术一向不错,虽说最近人困马乏,吃不饱睡不好,也不至于目标偏离成这样。刘邦被手下抬回军营包扎救治去了,项羽羞愧难当,退兵回营。

  刘邦这次其实伤得不轻,但话已经放出去了,他伤的只是脚趾而已,这是为了安抚军心。他在床上才躺了一夜,硬是被张良拉出来巡行去了,实际上就是慰劳部队。

  楚军正在密切关注他的伤势如何,他的一举一动都会他们下一步军事行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换句话说只要项羽知道他的伤势很严重,那么就会乘韩信不在军中,发动大举进攻。

  汉军这边也在密切关注他的伤势如何,他如果一旦卧床不起,势必会给士兵们造成人心惶惶惊惶失措的感觉。那样一来,说不定楚军还没来攻打,自己这边就早乱了阵脚。他让医官裹好自己的胸口的伤口,穿上整洁的衣服,坐上马车,然后去巡逻。

  这下好了,汉军士兵们看见刘邦面容带笑并无大碍,无不欢欣鼓舞,纷纷表示要对刘邦誓死效忠,灭掉项羽。而对面的楚军看了无不大失所望,心里说道:看来刘邦果然只是受了点轻微的脚伤。

  可以说广武山对峙是项羽最后一次能把刘邦一举置于死地的机会,可惜和鸿门宴一样,他再次错过了,从此他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因为不久后传来龙且兵败的消息。

  要说项羽还是很够义气的,本来跟齐国约定合力抗汉,结果田广经不住郦食其的游说,背信弃义站到汉一边。项羽也不生气,该出手时就出手,救人于危难之中。虽说联齐抗楚也是出于战略考虑,因为齐楚唇齿相依,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比起刘邦的小肚鸡肠,项羽的大气宽容就很明显了。

  项羽派了一个心腹校将去支援齐国,这个心腹校将就是被他视为“右臂”的龙且龙大将军。龙且这一去竟然带了三万多楚军,加上齐国的军队,齐楚联军得有二十万,而当初项羽率军回援彭城时才带了三万人马。龙且的到来,让田广大喜过望,他们两军一合,顿时人喧马嘶,士气高昂。

  和齐王的大喜过望不同,韩信本来顺风顺水,正要把齐地踏平在自己的脚下,突然听说楚军最为得力的猛将龙且来了,心里顿时泼了一盆凉水。凭他临时在赵地征集的那点兵怎么能和龙且二十万大军相比,要行军打仗,如果手中没有兵马,你就算有千万妙计也白搭,这仗总得有兵才能打。

  正是因为这样,韩信当时也一度想退兵避其锋芒再说,但转念一想,毕竟如果此时撤军的话,那么他整个军事行动将半途而废,所有的努力将前功尽弃了。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听郦食其的议和。在功名利禄的诱惑面前,他最终决定来打一次漂亮的翻身仗。

  在这一战开打前,他还做了一件必需要做的事,那就是马上向刘邦请求派兵来援。面对韩信的求援,刘邦可犯难了。眼下正被项羽压得喘不过气来,要是派兵去支援,那么他这边的兵力就会严重不够。

  这个时候张良又恰到好处地出现了。刘邦手下拥有太多的人才,不像项羽那样,没有了范增后,就只剩下他自己这个光杆司令。此时虽然萧何和韩信不在刘邦身边,但“汉中三杰”之一的张良在,就算张良不在,已排在智囊团第四席的陈平也在。正是他们的轮番献计使得刘邦每次在最危急的时候都能逢凶化吉。刘邦虽然自己没什么本事,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但他善于拉拢人才,又善于听从这些人才的意见,这就是刘邦唯一能胜过项羽的地方。有了这一点就足够了。因为刘邦这一忧点恰恰是刚愎自用的项羽的致命弱点。这也是刘邦为什么能最终在长达三年的楚汉相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看到刘邦的一脸难色,张良说:“现在我军有这条深涧做屏障,楚军一时半会还攻不过来,大王可以放心派兵去支援。”于是,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于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派曹参、灌婴两员大将带领数万人马秘密出发了。韩信在得到了两员猛将的支持后,不由豪气冲天,信心大增,营地上旌旗猎猎,鼓角频频,好不热闹。

  那龙且早就在等着和韩信面对面地决一死战了,于是磨刀霍霍,厉兵秣马,准备大干一场。开战之前,有个谋士跑过来向龙且献计说:“汉军远征作战,所向披靡,而咱们本土作战,将士们容易涣散,不如挖深沟筑高垒,以守为攻。招抚已经沦陷的城邑,让老百姓知道齐王还活着,楚国正派兵来救,这必定会使得老百姓支持我们,汉军得不到粮食,会不战自败。”

  龙且颇有少年之才,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黥布、虞子期为楚军五虎。他从小和项羽一起长大,情同手足,在跟着项梁闹革命的时候立下赫赫战功,在追击黥布时表现更是了得,直打得黥布走投无路,逃离九江,要想他俩都是将军,不分上下的。在龙且眼里,韩信根本就是一个有运气没骨气的家伙,想当初他在楚国只是一个小小的郎中,一直没什么立功表现,才跑到刘邦的地盘上谋生。龙且急于求得战功,拒绝了这个建议,率兵与韩信隔着潍水,呈东西向摆开阵势。

  于是,他不顾众将的劝说,决定马上率兵渡河去追韩信。然而,韩信只退了三里路就没有再退了,似乎在等着龙且的到来。龙且这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在渡河之前还玩起了绅士风度,直接派人向韩信下了一道战书。韩信接到战书,欣然回书迎战。

  龙且本来就没把这个曾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放在眼里,现在突然看到他撤军,他潜意识里第一反应就是韩信害怕了而选择了逃命。因此,他没有多想就决定了追击。龙且糊涂了,但他的部将却并非饭桶,偏将周兰就很尽职尽责地对他进行了劝说,他认为韩信素来诡计多端,他突然退兵,肯定有诈。

  龙且说:“韩信他现在不是突然退兵了吗?我不管他是真心退兵,还是假心退兵,我就是不追。我不追他,他反而会陷入困境。”

  随后他又做出了这样的解释:“韩信现在身在齐国境地,齐国地大物博,绵延数千里。到时候如果齐国的百姓们知道齐王咱们数十万楚军的支持,必定会自发组织人力物力来反击韩信的入侵。到那时,韩信得不到齐地老百姓的支持,他的粮草就会出现接济问题,一旦断粮,我们再出兵,韩信就必败无疑。”

  应该说这的确是当时最佳打败韩信的办法。这样的坚守除了齐地百姓会纷纷来反抗外,更重要的是刘邦已派了不少兵来支援韩信了,一旦他在这里始终不能有所作为,那么刘邦兵力空虚的情况一旦被项羽察觉到了,后果不堪设想。如果真是这样,楚汉之争的进程和格局将彻底改变。

  也许是因为立功心切,太想擒住韩信去交差了。追到潍水中央的龙且,这时居然没有发现今天的河水一夜之间就变得特别浅,居然骑着马就可以趟过河去。

  他手下有个叫周兰的部将发现了这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他并没有说话的机会,因为龙且已经一马当先地渡过了潍水,他要生擒韩信立战功。周兰没办法只得追随龙且而去了,然而,很快他的担心就变成了现实,楚军的大部队正走到河中央时,突然听见“哗啦”一声,洪水就像猛兽一样猛扑过来,顿时泛滥成灾。

  事实上韩信事先就早有安排了,他连夜叫士兵用空粮袋装好沙子,堵住了河上流的水。韩信渡河去,只是为了引来龙且这条大鱼而已,等他一过河,上游就开始放水。可惜龙且明白得太晚了些。这时韩信、曹参、灌婴三人成三面夹击之势攻过来。而唯一没有兵马的一面又是波涛汹涌的潍水。

  但他毕竟是项羽手下最强悍的部将之一,虽然明明知道这样的抵抗是没有用的。但绝境中的他依然勇猛之极,带领楚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汉军数万人马居然对这几千人屠杀了几个小时,才完全搞定。龙且最终血染衣袍,耗尽最后一点力气而死。

  龙且的死,对项羽的打击是致命的。这条右臂断了后,项羽的元气大伤。韩信杀死龙且,按项羽来说,韩信跟他已是不共戴天。但问题是项羽虽然粗鲁,虽然也很想报仇,但出于战略的考虑,他决定派一个人去跟韩信谈谈,这个人就是武涉。

  田横听说田广死了,就自立为齐王,回兵还击灌婴,却被灌婴击败。田横只好继续逃亡,逃到了中立国梁国,归顺了彭越。这边厢曹参继续进兵,杀了田既。于是齐国终于平定了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韩信是功不可没的,可能他自己也觉得有些功劳,可以挺直腰板说话了,便写了一封战报,上面只有八个字:“龙且被歼,齐地被平。”这八个字使得当时原本被箭伤得不轻的刘邦马上忘却了痛苦,龙且死了,意味着项羽的末日已不远了。然而,他还没高兴多久,第二天,接到韩信第二封信。

  这封不是战报,而是威胁信:“齐国和楚国临界,我的权力太小,如果不立个代理之王,恐怕不能安定齐地。”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要个王做做。

  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然想自立为王。刘邦的反应吓得信使脸色发白、腿脚发抖,心里道:怎么这回我就成了这次送信的倒霉鬼呢,只怕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不如趁这个机会立他为齐王,也好让他暂时安定下来,好好待他,让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

  刘邦就是刘邦,他是何等机敏之人,马上就改口说道:“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顶天立地,岂能做贪生怕死之辈,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本来就该做真正的齐王,怎么能做个假齐王呢?”原来如此,信使一颗悬着心的才放下来。这下可以放心回去交差了。

  刘邦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为了稳定和拉拢韩信这个至关重要的势力,分封仪式举行得很隆重,刘邦派出了心腹人物张良亲自带着将印去了齐地主持授王仪式。张良把韩信扶上齐王宝座后,乘他欢喜之时就劝他尽快发兵攻楚,这个时候的韩信自然满口答应了。

  失败的说客

  然而,张良前脚刚一走,项羽的说客武涉后脚就到了。齐国失利,龙且战死,项羽一下子方寸大乱,非常恐慌,派盱眙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

  武涉这时充分发挥其夸夸其谈的口才,见了面后就不客气了,他对韩信说:

  “刘邦的第一大罪状是试图延续秦朝暴政统治。天下人苦秦暴政已经很久了,大家于是同心协力合谋推翻了暴虐的秦王朝,在德高望重的楚王项羽的协调下,按照各自的功劳大小,获得了与之相匹配的土地。

  在这种大好的政治环境下,大家本该停止战争,安分守己,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中去,放弃武斗,修生养息,谋天下苍生的持久和平与安康福乐。可是汉王刘邦呢,逆天下时局而动,磨刀霍霍,骤起刀兵,与天下百姓的善良愿望背道而驰,他频频侵犯别人的主权,掠夺别人的封地,用以满足自己的政治野心。

  刘邦的第二大罪状是毫无个人信誉,多次背叛项王。他刘邦落在我家主公项羽的手上有好些回了,每次都对项王好话说尽,诸如对项王表忠心或者做深刻检查,多次表示,一旦被我家主公释放就会知恩图报,践守诺言,停止对项王的反叛活动。可是他检讨书上的墨迹还未干,就开始了阴谋策划推翻西楚政府的颠覆行动。他的背信弃义和不可信赖就是这样。”

  讲完了刘邦的两大罪状之后,武涉又对刘邦的人品和韩信未来的命运做了一番延伸和推断。他对韩信说:“大将军,您要当心,刘三不是好人,他吃人不吐骨头的,他口是心非,比童话里的狼外婆更阴险可怕。我私下提醒您,现在他不伤害您不等于他将来也不会加害于您。您现在之所以活着,那决不是刘三仁慈,而是您对他还有利用价值呀,或者说,您之所以现在还能苟活于世,完全是因为我家主公项羽还活着,如果项王今天被消灭,他刘三就会立马来收拾您。所以,项王活着您才能活着,项王逝世了,您也就要离世了。大将军您和项王实在是一体相承的生命共同体啊,希望您以您的利益和生命为重。”

  见还没有打动韩信,武涉又进一步以天下的大局来“开导”韩信,这就是一个优秀说客所经常要展示的策论了:

  “现在项羽和刘邦已是一个平衡的天平,而大王您支持哪边,胜利的天平就会倾向哪边。毫不客气地说,现在刘邦只是在利用大王,项羽一旦败了,刘邦下一个对付的目标就是您了,请大王三思。

  而您和项王有旧交情,熟悉彼此,友谊如美酒,历久弥新,您何必和项王尽释前嫌,重归于好呢?如果您肯背弃汉国而跟楚国联合,您不就可以和项王、汉王并列而三分天下为王吗?假若您放弃这个机会,自己一定要投靠汉王,去攻打楚国,最后又被汉王所消灭,我困惑,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应当做出如此下策来的吗?”

  尽管武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韩信却谢绝道:“我奉事楚王那么多年,只不过做到了小小的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我冷的时候脱衣给我穿,我饿的时候分吃的给我,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这样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羽的美意。”

  武涉虽然没有能完成使命,但他走后,蒯通则继续做韩信的思想工作了。

  蒯通说韩信

  韩信打下了齐国,声威更大,更加举足轻重。用蒯通的话说,这时刘邦和项羽的命运都掌握在他韩信手里。他韩信“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刘邦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既千方百计笼住他,又想出一些办法来掣肘他。项羽也看到了这一点,也在这时派武涉前来游说韩信。恰恰韩信自己看不到这一点,天大的机会出现在他面前,他却“天与弗取,时至弗行”。

  “臣最近在学习相术。”蒯通一开始就话中有话。“那你帮我看看相吧。”韩信顺应形势先中套再说。“大王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蒯通懂得欲擒故纵之术。“把实话说出来,把假话留给别人再去说吧。”韩信眉头有点微蹙了。

  “我观大王的相,如果单看面相,大王最多只能封个侯而已,而且还会有危险。而如果相大王的背,却是高贵的无法形容。臣看了一辈子的相,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富贵相。”蒯通不急不慢地说道。

  “先生请详说。”韩信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相居然有这样的好。忧的为什么面相只能封侯,而且还会有危险。这是蒯通撒下的一个勾,目的就是为了引韩信上钩。

  果然,面对韩信的询问,蒯通不主张他归刘邦和项羽的任何一方,而是劝他顺应形式的需要自立门户,以齐地为中心,和项羽、刘邦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应该说他的理论水平的确很高。但当时韩信却丝毫不为所动。

  他直言不讳地说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刘邦的提拔和重用就没今天的他。蒯通这时拿了一个例子来说他。就是张耳和陈余反目成仇的事。

  张耳和陈余两人还是平民有饭同吃有衣同穿,胜似亲生兄弟。而一旦参加革命后,在个人利益面前却最终反目成仇,甚至到了最后都想致对方于死地,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一旦产生谁也无法预料后果。然后他反问了韩信一句,你和刘邦的情义比得上当年的张耳和陈余么?韩信知道不如,但他还是不为所动,在危急时刻刘邦宁可把自己的衣服给全穿,宁可自己没的先给他吃,这种大恩大德无以回报。

  蒯通继续劝说韩信:“此一时彼一时,你现在的功劳已经震主了。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会完全信任你;归附汉国,刘邦会因为你的存在而惊恐。在这种情况下你已无安身之处了。”蒯通越直切命脉,不过他当时表达“功高震主”四个字时却是这样说的: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他再次重申自己的主张,只有自立门户既能成就一方霸业,亦可免去将来的血光之灾。这下说得韩信无言以对,最后只好说让他考虑考虑。

  蒯通所言,并没有违背当时的造反道德。天下亡秦,群雄并起,谁能把天下争夺到手就是谁的。一不靠公民投票,二不用举手表决,三不需法律程序,全凭实力。同是造反者,同为争天下,韩信与刘邦、项羽拥有同等权利、同等机会。如果韩信当时敢于喊出一声“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豪言,最终究竟谁能当上皇帝,真还难说。

  然而,韩信考虑了几天,最终道义战胜欲望。他认为自己当个侯已经足够了。蒯通怒其不争,仰天长啸:“时乎时,不再来”,“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说罢,装疯而去。

  刘邦迫于同项羽对峙的困难局面,为了防止不测,作为权宜之计,接受张良、陈平建议,封韩信为齐王。这样一来,局面是稳住了,但刘邦与韩信之间的梁子也结下了。韩信自以为从未萌生“背汉”之念,心里坦荡荡。可是,以后事态发展已经让他身不由己了。从此以后,刘邦却要将捆扎他手脚的绳索一步步收紧了。

  刘邦的用人之术,是一套将人摆布于生死间的封建权术。

  韩信在军事上纵有盖世奇才,在权术游戏中根本不是刘邦的对手。韩信即使是一只猛虎,刘邦也能将它牵在手里转场子赚钱。他可以违心地将韩信封为齐王,让韩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汉王厚我”,使他即使面对蒯通和武涉的左右游说也“不忍背汉”。

  韩信的所作所为给后世的流氓树立了伟大的榜样。胯下之辱成为了以后所有梦想成为英雄的狗熊们的一句铁杆借口。问题是,有几个人能够像韩信那样成功以后依然可以这样做秀的呢?更多地是以杀戮和羞辱作为曾经的回报,然后绵延不绝纷争不断。但是韩信对漂母的回报却又说明他还是重诺言的,也有诚心的一面。

  韩信这个人无疑是有大才华的,但前提是必须要有萧何这样的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此看来韩信这个千里马也不外如是。在项羽那里默默无闻,在刘邦那里一样是默默无闻还差点因工作不力而被砍脑袋,后因对项羽的一番评价而被刘邦刮目相看。

  在韩信看来,项羽成为了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护亲排外、背信弃义的典型,刘邦反倒成了有仁有义,宽宏大量的榜样。不愧当初项羽仅仅只让他做个门卫,韩信拍马屁的功夫的确不赖。这番话有多少事实,后面会有一个同阵营的人给出一个更中肯的评价。

  韩信羽翼丰满的时候又犹犹豫豫,被刘邦一个缓兵之计给收买了回去。立国以后准备再反一次,结果又是不听人言被吕后设计给干掉。如果说韩信反复无常恐怕是合适,如果说他比项羽更妇人之仁恐怕更是很贴切的,和黥布一样,一心只有私利而无大胸怀的风骨,最终的下场何其悲哉!好歹项羽是战死杀场,还有尊严可说。韩信最终居然死在一个麻布口袋当中,还是被妇人所设计,活该真是天理昭昭报应不爽。古语有言:有仇不报非君子。孔子更是明确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唯以直报怨! 这样看来,韩信不但称不上是君子,连小人都算不上,充其量不过一个有才华的小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