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重生之名门财女

第3章 节 决定

重生之名门财女 郭怕肥 4541 2021-08-03 13:39

  定了主意,陆氏便没开口。

  倒是长歌见兄嫂一个眉峰微蹙,一个叹了口气后便没再说话,便笑道:“阿兄阿嫂是担心大房二房还有四房闹吧?那也不怕什么,如今已是分了家,他们想的,不过是娘留下的嫁妆,阿兄不懂经济,我又年幼,才好将军府上来了人,要我说,不如就把娘陪嫁的那些田产铺子都交由八姑祖母的商行去打理。这一来,谁也说不了什么。且我年幼,每年的产出,也不必尽给,只一年拿出几百贯来嚼用就是了。等到将来我……”

  兄嫂面前,长歌也不好意思说等到她出嫁的话,便模糊了过去,继续道:“再接手过来,娘的嫁妆分三份,阿兄一份,我一份,还有二哥哥……若是那时候二哥哥依旧没有音讯,二哥哥那一份,就留给侄儿和侄女们。”

  提到二哥文朝歌,长歌的神情黯然。至和三年,她和阿娘还有长兄文天歌因祖母重病回了山阳的北辰镇,阿爹和二哥留在京城,原打算稍后回来。后来祖母的病有了起色,阿爹和二哥便留在了京城。实在是当时阿爹是东宫太子侍讲,一时走不开。

  而他们母子三人也怕祖母再有什么,来回奔波,就在北辰镇住了下来。至和四年,祖母到底没拖过去,阿爹带着二哥回来奔丧,走的是京杭大运河。不想途经黄河一段时,船毁人亡,二哥连个尸身都没捞上来。

  文家办了祖母的丧事,紧接着又是阿爹和二哥的丧事,母亲连翻劳累,受不了夫死子亡的打击,也一病不起,没多久便跟着去了。

  文天歌和陆氏却不知道长歌想起了母亲和二弟,他们对母亲的嫁妆,原也是照长歌说的打算的,母亲原是曾家女儿,嫁妆交给曾家人打理,本就在理。不过说到母亲嫁妆的分配,文天歌忙道:“母亲的陪嫁,原就该是你和二弟的,我岂能要?”

  他不过是记在母亲名下的假嫡,真说起来,本就没有继承嫡母嫁妆财产的道理,且当年娶亲时,他的聘礼,都是母亲从陪嫁中拿出来的。父亲先是在史馆任职,后又调到东宫做太子侍讲,都是清贵官职,一年俸禄,连家中嚼用尚且不够,哪有余钱?

  且自父亲母亲成亲后,文家知道母亲陪嫁丰厚,非寻常人家可比,便再也没有补贴过父亲了。不只如此,每年他们这一房,因着祖父祖母健在,还要从京城寄给这边上千贯。因此他们这一房的家产,说起来其实都是母亲的嫁妆。就是他当年娶亲,文家公中也没出过一文钱。

  如今,他哪里还好分母亲的陪嫁?

  就是陆氏,也表示这样不合规矩,虽说分的家产极少,可她娘家也非寻常人家,她又是家中最小的小娘子,出嫁时祖父做主,给了足有三万贯的嫁妆。如今几年经营下来,也增长了不少。母亲的陪嫁虽然丰厚,即便分成三份,想来落到他们头上的,也有个十万贯,只是陆氏并不想占这便宜。

  长歌听他夫妻二人拒绝,笑道:“这原是娘的意思。当初娘便说过,她那些陪嫁,将来我们兄妹三人各一份的。阿兄和嫂嫂可别推辞了,若再说,娘九泉之下,也要责怪的。”

  文天歌一想,这会儿说那么多也没意思,总之若是二弟还在,若是能找回来,将来把这些都留给二弟和长歌也就是了。便没再说话。

  只是劝长歌也别这么急着决定是不是去京城的问题,让她再好好想想,总之将军府的人,也要在山阳再留几日的。

  长歌却道:“我意已决,不必再想,我留在家里陪阿兄阿嫂。如今我腿虽不能走动,别的我也做不了,可到底还能帮着嫂嫂看顾允泽呢。今秋便是秋闱了,阿兄要看书,阿嫂要管家,我在学里也正式学过几年,倒是能帮着允泽启蒙,等将来正式进学,到底能打些底子。”

  其实她选择留在山阳,除了想一家人在一起,还有别的考虑。

  京城虽好,可爹和娘都已经不在。那里不过空留一处宅子。就算去了京城,她也不可能独自一个去住曾经生活了九年的地方,而是会住到将军府上。即便她十八岁前都会当成男子养,可她如今双腿已废,在京城,也只能局于庭院之中。

  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而且,她对爹爹的死心存疑窦。三年前,爹爹和二哥从京城回乡时,原是深秋十月里,走的是水路,并非涨汛之时,最险的黄河一段,也比别的月份要安全的多,怎可能莫名其妙的就翻了船?

  本就迟疑,可巧那日无意间听到阿兄和嫂嫂提起爹爹去世的事情,听阿兄话里的意思,爹爹的死,不只她心里疑惑,阿兄也是怀疑的。可爹爹不过是太子侍讲,最清贵不过的官职,当年身为宰相的外祖九叔公倒台时,爹爹都没有受一丝牵连,怎么可能有仇人?且这仇,到了要杀人夺命的程度?

  长歌想了许久,也没有想出到底会是什么人,因着什么事情,要杀了阿爹。

  可因着这个原因,京城对她来说,便不是好去处。在没有弄清爹爹的死,到底是意外还是人为之前,她最好还是待在山阳比较好。

  且山阳不比京城,没有那么多的规矩。这里是漕运重镇,留在山阳,如果能得到兄长支持,她可以做许多事情。

  如果娘的陪嫁都交给八姑祖母的人打理,一年只取几百贯生活费的话,那几房的人大概也折腾不出什么来。毕竟一年几百贯,在富商如林的山阳城,实在算不上什么。就是文家的人,虽然还是会心动,可也不至于为几百贯就大动干戈。

  这么一来,可以免了很多麻烦。而且一旦娘的嫁妆交到八姑祖母的手上,文家人也不敢再生什么心思,毕竟那是大将军府,文家除了出了爹爹这位探花郎,三代无人出仕,不过是寻常人家,说是耕读传家,如今更被人称一声书香人家,在山阳城有些地位,其实真论起来,也不过是因为出了爹爹这探花郎,又曾同宰相家结了亲而已。

  如今爹爹也去逝了,文家重又没落起来。这几年间就能看出,山阳城,再没有人真拿文家当回事了,提起文家,山阳人再没有那份与有荣焉。就是借族人几个胆子,也不敢真和大将军府对上。

  且真要做的过了,她外祖曾家,可不是真的吃素的。一时欺他们兄妹无人撑腰,薄分了家产,也不过是因这三年,她和阿兄与京中的大将军府,还有南丰的曾家往来不多,族人便以为曾家对他兄妹已无照顾之心,且他们以为曾家真的没落了,而将军府也非从前可比,自然就不把他们兄妹放在眼中,而她和阿兄对文家那点子家产本就没放在眼中,不愿意去计较而已。

  否则,不说看着温润,实则果决的阿兄,就是她文长歌,也有多少法子,让族人讨不了半分好去。

  母亲的嫁妆交到八姑祖母的手上,也不怕别人说嘴,若是别人,或许文家人还能说出什么曾家人窥觑她娘留下的财产的疯话来,可是交给八姑祖母,谁要是这么说,传出去也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大宋国谁不知道,辅国大将军夫人传奇一生,九岁开始经商,几十年间,让一贫如洗的曾家,成为大宋国最富有的家族,她娘留下的那点嫁妆,虽说可观,可于曾家而言,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何况她娘的那些陪嫁,原本就是曾家所出。

  如今二哥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大兄又是庶出,非母亲亲生,只余她一个女儿,别说只是交给八姑祖母代管,就是曾家收回这些嫁妆,也没有人能拿这事儿说嘴。

  少了母亲嫁妆财产的麻烦,免了和族人的扯蛋,她刚好腾出精力来,暗中做些她想做的事情。

  长歌总觉得,父亲的死,只怕牵连甚大。按理,八姑祖母虽说是她娘的姑母,可实则是视她娘如亲生女儿一般养大的。娘亲死后,不管是外祖曾家,还是大将军府的八姑祖母,态度都冷淡的有些不同寻常。以长歌在京九年,对曾家人还有八姑祖母的了解,按说不该如此。

  惟一的解释就是,冷着他们,让他们淡出京城人的视线,对她和阿兄更好。

  可什么样的情况,会让身为大将军夫人的八姑祖母,还有曾家人,做出这样的选择来?

  无论如何,长歌都觉得,既是如此,那她留在山阳,肯定比去京城好。

  倘若父亲的死真是人为,那么她和阿兄如今既没有能力探明真象,更没有能力为父报仇,还不如低调的窝在山阳,积蓄力量,以图后事,比较靠谱。

  见她坚持要留在山阳,文天歌笑道:“也好。阿兄也舍不得你。至于母亲的陪嫁,不管是田产还是铺子,就按你说的,交由曾老夫人打理。不过也不必每年给咱们几百贯了,索性都留着不动,等以后再说,阿芜放心,吉人自有天相,你相信阿兄的话,朝歌终会回来的。母亲的嫁妆,就等朝歌回来再说。就是那没那些收益,到底咱们还有四五十亩薄田,再加上两个铺子的租子,日子总过得去的。至于说到秋闱,今年阿兄并不打算去考。”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