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舅舅说,如今倒是有几个县的知县,还有两个州府的缺,这里头,一县知县是主官,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如今齐州正缺一个通判,你大堂兄殿试排名不错,二甲三十几名的成绩,又是你父亲的侄子,圣上那里,也是有印象的。因此想谋齐州通判的缺,倒是有些把握。一县主官,当然不错,便于实务经验积累,但是州府通判,起点总归高些,也更便于在圣上那里留些印象。且齐州也是不错的地方。你大舅舅觉得齐州通判比那几个知县的缺还要好些。你回去问问你大堂兄的意思,有了主意,咱们再想办法。”
齐州属于京东路。也就是后世的济南,长歌听了,不免想到大明湖,倒是笑起来。
那里确实是个好地方,而且她也觉得州府通判,显然比知县的起点更高些。虽说不是主官,但大宋的官职比较特别,通判虽非主官,品级也低,但说起来,手上的实权却大。因新科进士是天子门生,优秀的进士,被放到这个位置上的不少,虽说不是主官,却有监检主官的实权,知州知府想要政令通行,没有通判的点头,是没有办法去实施的。
最重要的是,通判有直接给皇帝上书的权利。这就使得哪怕是州府主官的知州知府,也不得不重视通判这个品级要比五品知府要低上几级的官员。名议上虽是属官,却是个不会被轻视的存在。也更容易在大BOSS那里涮存在感,这对以后的职业发展无疑是有好处的。
而且,大宋漕运虽发达,但因着商业的原因,海运也不差。因此齐州确实是个不错的地方,离京师也不远,将来再想往上手,只要楚歌自己的职业技能不是太渣,京中又有后台,三年任满,考评能得个优,那就不是难事。
这么快楚歌的差事就有了眉目,长歌当然高兴。
当然,这肯定也是狄大舅舅对楚歌的事情上心的结果。要知道,越是好缺,想要的人当然也是越多。若没有一点关系,那是想想都没门儿的事。
说白了,姑爷爷肯定不会管这种事情,其中还是狄大舅舅的功劳。
长歌感激道:“大舅舅肯定费了不少心。齐州实在是个不错的地方,我回去先问问大哥的意思,最迟明日,便来回话,到时候让大哥自己来向大舅舅说声谢。”
曾老夫人道:“说什么谢不谢的?文家有人出息了,你和天歌的日子也好过些。你那堂兄承了你们这么大的情,将来再有什么,大房那边总不好不帮你们说话。”
长歌不免暗自感激,说白了,狄家人为楚歌做了这么多,还不是为了她和阿兄天歌在族里有人能守望相助,活的硬气些?山阳居京师,天高地远,老夫人就算再想看顾,也总有看不到的地方,族里有人帮衬着,那可就不一样了。
虽说长歌不觉得族里的那些事情,需要老夫人如此为他们谋划,可长辈爱护他们的心,却是能明白的。
长歌不免有些双眼酸热,笑道:“姑祖母总是这么疼我们。大伯一家,除了大伯娘有些左性,对我们都不错的。大伯那么个人,平时万事不管的,可事涉我和阿兄,他总能出面说几句,管用不管用且不论,心意总是好的,且大堂兄为人处事才学都不错,也真心把我和阿兄当成兄妹,到底是一家子人,总盼个个都好。”
曾老夫人挥了挥,笑道:“你和你阿兄都是好孩子,这才凡事不计较罢了。心胸宽广是好事。你且家去吧。也让你大堂兄,早些儿听到消息,多思量思量。总归还得看他自己的意思。”
长歌“哎”了一声,行了辞礼,又问了大舅舅大舅母并几个表弟妹好,这才家去。
到了家里,和楚歌一说,楚歌想了一会儿,和长歌的意思一样,还是倾象于去齐州。
说起来,当年外叔公南丰老先生还曾任过齐州知府,政绩也好,到现在,齐州的百姓,都还念着他老人家呢。
兄妹两个说起来,楚歌笑道:“我可比不上他老人家,只盼着别给他丢脸就是了。”其实,有着当年南丰老先人在齐州百姓心中的人气,若知道楚歌还能算得上他老人家的外孙,对楚歌在齐州的政事,也有一定的好处。
因定下来去齐州,兄妹二人便收拾了一下,看时间差不多了,再往大将军府里去。
长歌交待了刘大郎他们兄妹晚上不回来用膳,只管给暮歌金七和朱三郎几个准备就是了。
白大郎和双木自是要跟着的。
路上,楚歌倒是想起来,对长歌道:“三郎那边,一直住在家里也不是事儿。”
他嘴里的三郎,自然指的是朱三郎,长歌也晓得楚歌的顾虑。
说起来,这也是为朱三郎好了。
他一直住在文家,而文家又和狄家是关系紧密的姻亲,朱三郎天然就会被划到狄家曾家的阵营里。不管事实上是不是如此,可政治大多数时候是不讲事实的。
狄家低调,曾家如今正在潜伏期,这对朱三郎绝对不是好事。
朱三郎当然不可能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就提出来要搬离文家,他绝对不是这样的人。
可住在文家,对现在的他而言,又确实弊大于利。
长歌道:“我已经让宏大哥近来留意城里有没有合适的宅院了。”
楚歌知她心中有数,倒也不再多说。
居京城大不易。
任何朝代,京城都是高消费的地方。这也是为何京官金贵,但却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外放的原因。没有油水可捞,俸禄又低,生活成本又太高,没有点家底,就只等着喝西北风吧。大多数人做官本就是为了过更好的日子,成为人上人,没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和过人的个人实力,想在京城混出名堂来,那就只能是个梦想,所以务实的人,更愿意选择外放。
想在城中的好地段有处不错的住所,这是很多京官们都无法承担的费用。更何况朱三郎又是在清贵的翰林院里。只凭他自己的那点儿俸禄养活自己是不可能的。何况,哪怕再清贵的官员,也是得有应酬的。
考虑到朱三郎的经济状况,这事儿着实难办,因此长歌暗吩咐了刘大郎也有些日子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宅子典下,至于买,那是想也不必想的事情。
文家当年能在京城置办下这不错的大院,也是因为长歌的亲娘嫁妆给力的原因。
楚歌叹道:“还好我没留京,要不然你嫂子,可又得不知愁成什么样子了。”
长歌大笑:“可别小瞧了大嫂,大嫂如今可是个女富婆呢。”
楚歌被她的女富婆三个字成功逗笑:“她那点儿本事,我还不知道?还不是你和五弟媳帮衬着,她才有那些儿脂粉钱?”
说到小崔氏,长歌道:“大哥如今外放,身边没个照顾的人可不行,不如禀了大伯和伯娘,到时候接了嫂子去照顾你些。允泽还要读书,外头总不放心,不如留在家里,让嫂子带小意梅去。大哥若是想儿子,到时候和大嫂再给我们生几个小侄儿就是了。”
长歌对小崔氏印象极好,当然为小崔氏说话。楚歌身边没有人照顾肯定不行。如果小崔氏不能跟去,到时候说不得会给楚歌按排个妾室什么的。文家又没有不允许纳妾的规矩。可哪个女人,又希望别的女人分了丈夫的情,占了自己的床呢?
说的楚歌抬手就拍了拍她的头:“越说越不象话了,这也是你能关心的事情?这事儿回头再议吧。若是缺能定下来,我也好回家去看看,左右也不过耽搁两个月的时间。只怕若是那边等的争,便难了。”
长歌倒是晓得齐州那边的通判也是因为升职,这才需要人补缺的,倒不是很急,便说了。
“要是这样,到时候倒可以请些日子的探亲假。回头再问问父亲和母亲的意思。”楚歌道。能夫妻相聚,自然是好事。只是父母年纪大了,也要人伺俸左右。却是为难。想了想,如今也虑不上这个。若小崔氏愿意跟着他到外头吃苦,他当然也会想办法的。
兄妹两个很快就到了狄家,因是赶着时间来的,算好了,到了狄家,给老夫人见了礼,说会儿话,狄大舅舅那边,也就该下衙了,到时候刚好一道用了晚膳,再说话。
不想这一日,狄大舅舅大概是公务耽搁了,却回来的迟。
直到用了晚膳,又等了半个时辱,长歌和楚歌觉得再等下去,就影响主人家休息了,正想着告辞,改日再过来呢,却听仆人禀报,说是狄大舅舅已经回来了,听说楚歌来了,已在书房里等着。
他们谈事,长歌自然不能跟着的,便陪着老夫人和狄老将说话。
又等了半个时辰,方听老夫人下面的丫鬟过来请长歌:“表公子与大老爷已经说完话了,让奴婢过来请表小姐回去呢。”
因怕影响老将军和老夫人休息,楚歌并未亲自过来拜别。
长歌这才行了辞礼:“过几日再来看姑祖母和姑爷爷。”
老夫人让人送了她出门。
兄妹两一道出了狄家。
长歌上了马车,这才问起:“大舅舅那边怎么说?大概什么时候能定来下?”
楚歌道:“大表舅也觉得齐州是个不错的去处,只是齐州到底离京近,虽看着好,关系也比别处复杂些,要我打起精神来。别的倒没说什么,至于什么时候能定下来,这却不好说的,不过把握很大,想必总要个十天半月吧。”
长歌笑道:“但愿能快些,我这边倒是要急着回山阳了,若是顺利,我也好同大哥一起回家。”
长歌自然是急着回山阳的,实在是李为庸那边太久没有消息了,汇通物流那边,倒是一直有信过来,只是李为庸的事情,却是半点不提,一回两回无所谓,三次四次再这样,长歌总觉得哪里出了问题。
若说不担心,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她又实在想不出来,李为庸父子已经完全掌握了漕帮,这时候还能出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