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北方的野心
21 北方的野心
420年,刘宋取代晋朝。位于刘宋北面的北魏兴起了炼丹热潮,第一次灭佛运动开始了。
退守南方的晋朝仅存续了一个世纪。为了继续得到士族的有力支持,历代晋朝皇帝纷纷准许那些逃出洛阳的士族享有减免税收、免服兵役以及其他特权。因此,南部的门阀士族对族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它可以证明他们有权享有这些特权。这些族谱中的关系日渐复杂,因为门阀士族越发以追溯与祖先的真实血缘关系为傲——这是那些祖先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人不能企及的。
特权带来了权力,而士族权力的壮大最终导致了晋朝的灭亡。早在15年前,将领刘裕就曾帮助晋朝平定了海寇“鬼兵”。如今,他又设法迎合财产饱受海寇劫掠和战争威胁的门阀士族。最终,他赢得了门阀士族的忠诚与支持。到了420年,刘裕迫使晋恭帝退位。
像前朝皇帝一样,刘裕决定令晋恭帝的退位合乎法理,而非简单地将其废黜。君权神授的说法要求他以德服人,而非暴力夺权。他上书给晋恭帝,要求他昭告天下,既然刘裕保全了晋朝的天下,唯有把统治权交到他的手中才行。刘裕拥有的军队足以使晋恭帝依从。禅位仪式在专门为此建造的宫殿中举行。此后,晋恭帝退位,过起了平民的生活。
眼下,将领刘裕称帝,建立了新的王朝:宋。他死后的谥号为“武皇帝”,史称宋武帝。晋朝落下帷幕。至此,中国的两大强国是南方的刘宋和北方的北魏。
在位两年后,宋武帝除掉了前朝皇帝。他令一名朝廷官员向晋恭帝下毒。那时,晋恭帝年近40岁,在都城平静地生活着。那名官员对司马家族仍旧忠心耿耿,一时间对此犹豫不决。他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一是将他心目中国家的正统皇帝杀害,二是自己因未完成任务而被宋武帝处死。最终,他选择自己喝下毒药。
宋武帝又把一服毒药交给了另一名官员。被废黜的晋恭帝站在门口迎接这名官员时,当即明白了这件事。如若晋恭帝服毒,宋武帝就能声称其为自然死亡。但他拒不服毒。随后,那名官员用被子将晋恭帝活活捂死——这使得宋武帝能继续伪装下去。据说第二天,宋武帝召见了众官员,假装刚刚得知晋恭帝驾崩的消息,痛哭了许久。随后,他为被谋害的皇帝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皇家葬礼,有数百人随行送葬。
宋武帝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原公认的皇帝。但他年近60岁才登上皇位,而就在谋杀晋恭帝的那一年,他染病卧床。他将皇位传给19岁的太子,即宋少帝,但这位少年好为游狎之事,仅在位两年就被废黜。之后,宋武帝的三子(宋少帝同父异母的弟弟)继位,是为宋文帝。
地图21-1 宋、魏时期
424年,宋文帝登基。他在位29年,为宋朝带来了短暂的繁荣。这段时期史称“元嘉之治”。29年间,宋文帝战功赫赫(大多数战争是为抗击北方的北魏,宋文帝领导了三次北伐战争),治国有方。438年,宋文帝建立了四个儒学馆,皆指派著名的儒家学者任教,旨在令本朝的年轻人学习儒学义理和规范,以培养出更出色的官员。
439年,北魏太武帝征服了北方各国,统一北方。始建于386年的北魏,会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成为北方的帝国。
如今,南北方走向彻底对立。
北魏同其他北方国家一样,源于游牧部落。公元4世纪以来,他们逐渐服从于一个皇帝,开始推行中央集权,制定法律,训练正规军,培养外交官。北魏统一北方之时,已经接纳了诸多中原汉人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魏太武帝有个名叫崔浩的汉人谋臣,他将中原的治国之策以及律法带到北魏宫廷,辅佐魏太武帝在北魏推行这些政策和律法。在皇帝和汉人官员眼中,北魏基本已经汉化了。
太武帝一直深受汉人司徒崔浩的影响。崔浩信奉一个与众不同的道教派别天师道。传统的道家崇尚无为,远离政治冲突,关注自我开悟。传说,竹林七贤是一群道家哲学家,他们生活在3世纪,是道家超然物外的完美典范:他们“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
起初,道家并未过多关注来世,长生不老的说法也并非其哲学的一部分。但在公元4世纪前期,一位名叫葛洪的中国哲学家开始讲授一种全新的道家理念。他提倡服用神奇的长生不老药,以得到启迪。服用此药的人会更有灵性,还能够永葆青春。葛洪声称,他的家族从神仙那里得到三册经文,名为《金液神丹经》或《太清丹经》,其中附有炼制丹药的说明。早期道家通过哲学建立的学说,在公元5世纪却用化学的手段阐明。葛洪,这位中国的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y),让道家变得更像邪教,而非哲学。
424年,天师道的一位道长寇谦之离开他隐居的大山,来到北魏宫廷,为魏太武帝效力。魏太武帝沉迷于道教,因此欢迎寇谦之的到来,并为其建立道观,用赋税供养寇谦之及其弟子。442年,寇谦之献了一部符箓给魏太武帝。“从此以后,”历史学家C. P. 菲茨杰拉德(C. P. Fitzgerald)写道,“北魏皇帝一即位,都会兴建道观,登坛受箓。”新兴的道教取得接近国教的地位,为帝王及其皇权提供了有力支撑。
魏太武帝热衷于新教派,使用武力来维护它。446年,魏太武帝被迫镇压叛乱,起因是一名骑兵在佛教寺庙中私藏兵器。魏太武帝深信佛教僧人一直在秘密谋反,他们妄图推翻其道教支撑下的统治。因此,他开始取缔佛教,下诏灭佛:“朕承天绪,欲除伪定真……其一切荡除,灭其踪迹。”
其后,他下令,从都城长安开始,屠杀全国的佛教僧人。杀戮蔓延开来。即便太子拓跋晃放缓灭佛诏书的执行,也仅仅避免了部分屠杀。拓跋晃自己就是佛教徒,他发现自己的父亲即将下达诏书,便将消息秘密传给远近寺院的僧人,劝告他们想办法脱身。许多僧人闻讯逃匿,但不是所有僧人都能幸免于难。更多的僧人遭到逮捕并被处死,北魏全国的佛教寺院都被夷为平地。
魏太武帝曾镇压反叛,杀死了(所谓的)谋反者。他向宋文帝提议,为了两个中原帝国的永久和平而联姻。魏太武帝认为,他的帝国与南方的汉人王朝势均力敌。宋文帝反对这一提议,在他看来,蛮夷此举是在自诩同刘宋地位相当。如此羞辱使宋文帝两次进攻北魏领土。
这两次进攻损耗了宋文帝的兵力,却一无所获。尽管刘宋对蛮夷妄自尊大、自诩正统王室的行为表示愤怒,但事实上,刘宋日渐衰落,北魏却兴盛繁荣。宋文帝之子宋孝武帝于453年登基,在位11年。同时期的史书指出,他在位期间,君权神授的意识逐渐淡化。宋孝武帝性情轻浮,爱好玩乐。相比治理国事,他更喜欢打猎。相比授予朝廷官员和贵族正式的官衔(他们对官衔非常看重),他只喜欢给他们起有损尊严的绰号。
宋孝武帝思想浅薄,品质恶劣。他在位11年后驾崩。其子孙后代听闻他去世的消息,也并未对此表示悲痛。他性格乖张,令其大臣们深感震惊。“国将亡矣!”他们喊道。父子决裂,秩序混乱,刘宋政权很快就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