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唐代人才招聘会(1)
强行按住心中的火气,梅竹生拱手道:“学生头上并无功名。”
“并无功名?也就是说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你诺大年纪还是个童生?”见梅竹生不接招,房遗爱再次加重语气,轻蔑的道。
“嘴上无毛的小娃娃,说起话来为何如此老辣?摆明就是要跟老夫过不去!”
梅竹生暗啐一声,不怒反笑道:“县尊所言极是,学生年过五十,还只不过是个童生而已!”
“既然是童生,那如何能担任本县的刑名师爷?”见梅竹生养气功夫极深,房遗爱索性耍起了下三滥的套路,直截了当的表明了自己的意图,想要这老头儿知难而退,或者脸上挂不住发火露出破绽才好。
不过令房遗爱万没想到的是,他越是言语激将,梅竹生就越是恭谦赔笑,“老夫虽然尚无功名,但本县的财政、税收、往来信笺、乃至于刑名审案和内衙收纳都是由老夫一人完成的。”
“哦?身兼如此多的职务?这老头儿倒有些本事!”房遗爱稍稍惊叹,转而开口问道:“那么梅师爷,你在梅坞县内衙当差有几年了?”
梅竹生抚髯含笑,颇为自豪的说:“启禀大人,学生从贞观初年便到了内衙,算来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
“第五个年头?前后两任县令任职两年死于河工,中间那个在任一年便得到升迁,如此说来,梅竹生岂不是全程经历了前后三人县令的任期?”
想到这里,房遗爱低头沉吟,心想,“梅竹生身兼许多职务,就连来往信笺也归他管,这样一来前后两任县令岂不是被他架空了?难怪会不明不白的死在修理河工的公务上,原来不过是一个空壳县令!”
意识到其中利害关系,房遗爱思绪飞速转动,心说:“梅竹生能历经三任县令而不被辞退,想来一定有他的门道,前两任县令的死因他绝对知道,说不准还有份呢!”
思忖利弊,房遗爱陡然生出了要培养心腹的念头,抬眼看向梅竹生,含笑道:“梅师爷,你年纪这般大了,处理如此多的公务不觉得累吗?”
梅竹生还以为房遗爱碍于他的才能,才会说出这番示弱的话儿,心生得意的他,抚髯道:“有道是能者多劳,虽然事物有些繁杂……”
梅竹生话说一半,思绪便被一声极为洪亮的惊堂木声震得乱成了一团。
“好!既然师爷这样说,本县身为官长理当体恤幕僚下属,明天便在县衙张贴告示,另行聘请几位师爷来帮助梅师爷分担公务。”
说完,梅竹生还想争辩几句,可房遗爱哪里会给他这样的机会,再拍惊堂木,起身道:“好了,今天就到这吧。明天记得早些来当差,别让本县一个一个去敲你们房门!”
房遗爱得意洋洋的走出公堂,怀揣着满腹机谋去到内衙,观看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要安身的住所去了。
房遗爱走后,梅竹生的脸色陡然沉了下来,拂袖冷哼一声,“不知深浅的黄口孺子,城外的沟渠怕是又要多一个枉死水鬼了!”
“梅师爷,要不要请王都头一块商议商议?”为首捕快凑到梅竹生耳畔,小声嘀咕。
“好,今晚在回梦楼备酒,老夫要与王都头好好商议一番,顺便查一查这小子的来头!”梅竹生眸中闪过一丝阴鸷,语气诡谲狡黠的轻吟道。
来到内衙,房遗爱信手踱步,环顾后院景色,之前在公堂上所生出的一肚子闷气,这才渐渐落了下去。
“内衙虽然不比状元府,但却胜在清静雅致……”
“咦?院角的几株竹子倒栽的极为恰当,莫非是那梅老头儿种的?”房遗爱走到院角处,对着几株竹子细细打量,心中顿时升起了些许困惑。
“老爷!”一声极具热情的语调响起,一个满脸麻子,身着短襟、头戴六合小帽的小厮,带着笑容一路小跑到了房遗爱跟前儿。
房遗爱细细打量,见小厮年纪不过十二三岁,长得虎头虎脑,顿时生气了一丝亲切感,“你是内衙的杂役?”
“俺叫八端,是前任太爷的贴身小厮……”八端话说到一半,忽的脸色一沉,双手手指连连转动,抬眼看向房遗爱道:“太爷不会辞退小的吧?”
“不会,我怎么会辞退你呢。”房遗爱含笑打消八端的顾虑,想到他这奇特的名字,皱着眉头道:“八端这名字是谁给你起的?你该不会姓王吧?”
见房遗爱留下自己,八端眉开眼笑,“俺姓陈,八端是前任县令给起的名儿,说是要俺谨记孔圣人的八端呢。”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心中默念“八端……”,房遗爱微笑点头,“好,这个名字起的好,前任县令倒还有心。”
“八端,我来问你,这几株竹子是谁种下的?”房遗爱指着身前的竹子道。
八端挠头想了片刻,语调有些支吾的道:“听前任太爷说,这些竹子原是前前前任太爷栽下的,后来前任太爷又增添了几株,拼凑了八株青竹,说是要……要学着竹子的劲骨呢。”
听闻竹子来源,房遗爱心中暗想,“没想到前两任县令竟有如此风骨,只是在这关陇门阀环伺的河南道,出身寒门、山东士族的他们,想要一展抱负怕是如履薄冰,到最后……”
一声长叹,房遗爱喃喃道:“到最后只落得死于河工,仰面还乡……哎!”
发过感慨后,房遗爱对八端说:“八端,夫人呢?”
“夫人在正厅呢,还赏给了俺一钱银子,叫俺去买甜枣吃。”八端从腰间拿出一颗碎银,眉开眼笑的道。
“好,你先下去歇着吧,有什么事再来喊你。”说完,房遗爱踱步朝着正厅走去,心中则被前任县令种下的竹子引得感慨万千,更加确定了二人之死另有缘故的猜想。
内衙正厅中,只摆放着一桌二椅,后面便是两间厢房,稍大的一间原是卧房保留不动,稍小的一间却被秦京娘从杂货间改成了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