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歹是个掌管玄武门执行禁卫的副总领。
而且太子东宫里送来了一批钱财,李扶摇一夜之间暴富,按照自己历史维修工的人设,应该视钱财如粪土。
事实也是如此,这些钱财对自己都没有意义。
但是……
为了彻底消除东宫的疑心,李扶摇还是拿出了大部分以上的钱,在长安最繁华的地段买了个三重三进的大院。
又大肆买了丫鬟奴仆。
东宫送来的钱,就这么没了。
不过,就在当日傍晚,冯立又来了,这一次又带来了金银珠宝,供李扶摇挥霍。
也在有意无意之中询问平阳昭公主的事情。
被李扶摇忽悠了过去。
送走冯立,李扶摇出了一身冷汗,李建成送钱财给自己,果然是在试探。
他知道给自己的钱财只够买一套大院子和一些奴仆丫鬟,如果直接舍不得花这些钱,东宫就会觉得自己并不是真的想过富贵生活。
从而怀疑自己的目的。
毕竟天下安定,一夜暴富的人,谁不是先给自己买个豪宅,再买上一打漂亮的丫鬟?
就在李扶摇乔迁新居的当夜。
常何死了。
坠河溺死!
李扶摇迁新居,只请了两个人:冯立和常何。
三人喝得醉醺醺后,冯立骑马回府,常何也骑马回府,也因为醉酒坠入河中被溺死,尸体是第二日发现的。
仵作验尸后很快得出结论:意外死亡。
然后长安官府很快结案,同时上报。
根本没有一点风浪。
没有人关心常何是不是真的溺死,就算有微弱的声音,也很快销声匿迹,仿佛只是武德九年的一阵微风拂过,惊不起半点风浪。
但实际上,武德九年的大幕遮掩下,暗涌流动。
常何死了。
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空缺,在朝堂上引起了一番争斗,最终还是太子李建成胜出,将李扶摇擢升为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
这估计和柴绍有关。
毕竟太子和秦王的明争暗斗李渊是看在心里的。
对玄武门这个要地还是很看重,而李扶摇是霍国公柴绍举荐,算是中立势力,万一哪天某个儿子反了,他也能忠心保护自己不是?
只是李渊怎么也没想到,李扶摇表面上被太子拉了过去。
实则,是秦王的棋子!
接到任命文书后,李扶摇并不意外,毕竟自己已经彻底打消了东宫疑虑,常何死后,李建成怎么都会想办法把自己安插到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这个位置上去。
办好交接事宜,对中下属袍泽说今晚在家里宴请众人,李扶摇先回了一趟府,换了干净利落的衣衫,配了纯净苍穹,然后趁着马厩无人时对踏云乌骓说道:“我要去东宫,你给我老实点,不要露出任何马脚,东宫有可能存在穿越者的。”
踏云乌骓马脸很是无辜,语气也很无辜,“大哥,我还不老实么?”
李扶摇一阵无语,“常何死那夜,是谁在勾搭冯立的那匹小母马?”
踏云乌骓顿时一脸尴尬,马脸拉得极长,狡辩道:“大哥啊,你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你倒是好凭空得了个小美人儿,我呢,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变回人身,可我是名马啊,精力充沛啊,总得发泄啊,而且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看那匹小红马,怎么都感觉像是个清纯的少女,所以一时没忍住……”
李扶摇翻了翻白眼,“再这样下去你就完了,坚持好你的底限!”
老实说,还是挺喜欢这货的贱性。
有他在身边,感觉任务也不是那么枯燥了。
出门,直奔东宫。
执行禁卫总领的东宫太子李建成为自己争取来的,作为被冯立拉拢过去的人,当然要过去在言语上表一番忠心――如果有机会,再要点钱财或者美人,彻底让李建成信任自己。
当然,如果有机会,还要使用无间金手指。
太子东宫在皇城。
不过盛唐的皇城宫禁没有后世宋、明、清那么严格,去见太子倒也不难。
经过层层通报。
李扶摇等了小半柱香的功夫,便有人通报说太子在书房等待自己。
李扶摇正衣冠,穿过重重殿宇,来到太子书房外,问门外的侍卫,“需要摘剑么?”
侍卫还没发声,书房里传来温厚的声音,“无妨,李总领请进。”
李扶摇拾阶而上。
李建成坐在书桌上,看见自己进门,立即起身笑容满面,“先要恭喜李总领了,今后皇城安危,还请李总领多多尽责!”
这就是太子李建成,一个被李二李世民黑化了的……仁君!
是的,李建成如果登基,必然是一代仁君。
他虽然谋略平庸,但是性格仁厚,好谋能听,能礼贤下士,这些优点,已足以让他成为一位出色的皇帝!
但是他也很可能无法打造出贞观盛世。
所以说,李家祖坟埋的好,无论李建成还是李世民登基,大唐都是继续走向辉煌,只不过是辉煌程度不同而已。
但李建成登基的话,估摸着也没武则天什么事了,更不会有安禄山什么事。
李扶摇按照礼节见礼。
李建成笑容温和,“李总领不需多礼,都是一朝臣子,今后当戮力齐心,共谋我大唐盛世!”
这话一语双关。
一朝臣子,意思说大家都是条船上的人了。
共谋我大唐盛世。
这话更是微妙,我是泛指天下,还是仅仅指他太子李建成?
估摸着两者都有。
李建成示意李扶摇坐下,立即有小厮捧茶过来。
李扶摇这才发现房间里还有一人。
一位四十多岁的留着长须的中年人,宽而隆高的额头昭示着此人睿智,五官削瘦又目光如炬,透着一副耿直的率性气质。
李扶摇迅速思索,然后锁定人选:应是太子洗马魏徵!
一个在大唐建国期间,屡次更换侍奉之主,最后却成为史上最知名的骨鲠谏臣的人!
李世民曾有一句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由此可见魏徵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