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

谢朓

  谢朓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家世显贵,母为宋文帝长女长城公主。少好学,有美名。曾任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后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太子舍人,又任随郡王萧子隆镇西功曹,转文学。其后跟随萧子隆赴荆州,以文才颇受赏识。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世称“谢宣城”、“谢吏部”。因与谢灵运同族,且诗歌成就均比较高,后世亦称其为“小谢”,称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作诗提倡音律婉转,认为“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是“永明体”的代表。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多酬答、写景之作。其中山水诗成就很高,风格清新秀丽,而又能不杂玄言,善以清俊之句,传达出自然之美。其诗与沈约齐名,梁简文帝誉其二人之诗为“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与湘东王书》)。严羽称其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沧浪诗话》),足见对唐诗影响之大。其散文与辞赋亦多文情并茂。原有集十二卷,已佚。明人辑有《谢宣城集》,今有郝立权《谢宣城诗注》、曹融南《谢朓集校注》。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注释标题 之:到。宣城郡:在今安徽省宣城市。新林浦:今南京市西南的新林。板桥:即板桥浦,与新林浦隔江相望。

  【解题】齐明帝建武二年(495),谢朓离开建康,出任宣城太守,途中作此诗。当时朝廷内部斗争日益激烈,明帝大肆诛杀皇室诸王与大臣,而此时谢朓得以外任,因而诗中流露出远隔嚣尘、全身远祸的思想。诗人先叙写江路途中所见,笔触清新,意境淡远,且能于写景中自然融入自我的情感。如“识”、“辨”即表明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怀恋。正如王夫之所说:“‘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古诗评选》)继而直接抒发旅途中的感受:既有长远路途上的困倦,又有对将任官职的欣慰。“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意为此去宣城既满足做官之心愿,又有隐居之意趣。而结尾用玄豹之典,委婉传达出欲全身远祸之意。全诗意境悠远,虽多对句,而语句清新,抒情自然。“即景抒情,不作一惊人语,便已悠然意远。”(成书《多岁堂古诗存》卷五)这种以清新淡远的笔触书写行旅所见,为山水诗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境界。

  江路西南永 ,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 ,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 ,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 ,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 ,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 ,终隐南山雾。

  曹融南《谢朓集校注》,中华书局2019年版。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注释标题 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上有三峰南北相连,故名为三山。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解题】此诗约作于齐明帝建武二年(495),谢朓离开京城建康,欲赴宣城任太守。途经三山,回望京邑景色,引起满怀的离愁别绪。全诗景中有情,融为一体。诗人首先借王粲、潘岳遥望京邑的场景,来比拟自己还望京邑的心境,暗含离别时难言的深忧。接着以清新自然的笔触书写登山所见京邑的美景,景物错落,晚霞自然散落成秀绮,大江在落日的照耀下静静流动,宛若白练。京邑景色如此美丽,连飞鸟与杂花都各得其乡,诗人愈发不忍离去,开始想念欢聚与归期,不禁泪如雨下,慨叹年华。此诗写景秀丽,造语精炼,而又极为洗练清新。同时又不止于流连景物,个人的情感也自然地融入其中。音韵婉转流畅,用典自然,意境优美。尤其“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想象奇特,用语工丽而又自然,历来为人所称颂。李白誉其曰:“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灞涘望长安 ,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 ,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 ,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 ,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 ,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 ,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

  曹融南《谢朓集校注》,中华书局2019年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