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啸天说诗.周啸天谈艺录

论夺换

  论夺换

  最近,遵嘱为一位前辈的集子写前言,一开始写道:

  我小时候看过一本苏联读物,书名叫《我看见了什么》。对这本书我永远只记得十来页内容,却非常喜欢这个书名。因为它符合我的一个理念,就是:写作能力是从看书中得来的,看到什么份上,才可能写到什么份上。换句话说,写作的好歹,完全取决于“我看见了什么”。

  我看到这位前辈的集子中,最好的东西是曲艺说唱之类的作品。我就直说如此。接下来写道:

  至于律诗和辞赋,那是作者的业余爱好,写到目前这样也不容易。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最精粹的样式,易学难工。在成都,有一位诗人说:“格律上的问题,半天工夫就解决了。语言上的问题,十年工夫不一定过得了关。”这句话门外汉简直就不会懂。怎样才算高水平写作呢?举个例子吧,“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有人这样写:“探身火海莫辞劳,野有哀鸿啼未消。知尔从来重孝悌,好生推及到同胞。”写父亲送儿投身救援。前两句,合格水平,后两句,高水平——写得自自在在,而又感人至深。作者目前的诗,已经达到了前两句的水平,离后两句的水平还有差距。

  “佳句听人口上歌,有如绝色眼前过。明知与我全无分,不觉情深唤奈何。”袁枚真是个爱诗的人,听别人吟出佳句,就羡慕得要死——怎么他倒有,我倒无?什么是佳句?孔子说:“辞达而已。”所谓“辞达”,就是语言到位,四川话说“话要拿一”。这里须有两个到位,一是语汇的到位,二是语言关系的到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初唐刘希夷写的,只用了八个字(八个字中“年”“岁”二字还是同义词)话就拿一了,弄得大诗人宋之问羡慕得要死。赵洪银送张健出任剑阁县县长的七言绝句,次句为“七十二峰肩上扛”,得到李维老夸奖。我替他书写这首诗,跋语说:“古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今有‘七十二峰肩上扛’厅长。”也对他这句诗表示赞赏——语言关系到位也。

  人读杜诗,皆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之妙,不知“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元日示宗武》)之尤妙也,纯用口语,亦有七八层意思。父看到儿长个,欢喜,一层;父看到儿懂事,欢喜,二层;儿看到父的手战,心酸,三层;父看到儿心酸自己也不免心酸,四层;儿克制不住,五层;父装作没事,六层;将儿的心酸和父的欣慰并置起来,倍觉悲欣交集,七层。总之,十字感慨无端,曲尽人情。同等的佳句还有“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等等,不但感人至深,而且耐人寻味。

  以上几例在语言上属于原创。原创就是直寻,往往贴近口语,以古诗为多,如“池塘生春草”(谢灵运)、“高树多悲风”(曹植)、“明月出天山”(李白),等等。似乎特别适宜表现沉痛朴素的思想感情,如“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仲则)。又如网络诗词之“君来一何晚,我去已多年”(秦月明),也为人称道。然而,远不是所有的诗语都能做到直寻而妙。

  原创难。就拿讲笑话来说吧,一个人一辈子要讲多少笑话,但有几个是原创的呢?季羡林甚至说,创造一个笑话同发现一个定理同样困难。这个说法可能夸张了一些。不过我回想了一下,自己平素所讲的笑话,出于原创的不超过五个——屈指可数。语言的原创同样不容易。文化元典占有先机,原创多一些,如《庄子》创造的成语就数以百计,《老子》《论语》《孟子》中的成语也不少。而后人要创造一个成语,则困难得多。网络上每年会造出一两个流行语,过一两年就不流行了,能成为成语的又有几个呢?无怪黄庭坚说“自作语最难”——“自作”就是原创。

  不过,要论语言丰富,到底还是后人的语言比较丰富。此无他,恰如牛顿所说,是站在前人肩上的缘故。要是每个人都从起点做起,就没办法向前发展了。学问就是积累。前人验证过的结论,今人可以直接拿下。同理,前人创造的语言,也应该为我所用,才能超越前人。黄庭坚说,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历”,贺铸自谓“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就是读书多,古人的许多好处他都拿下了。

  何啻杜甫、韩愈、贺铸如此,天才如李白也如此,他写歌行,一下笔就拉杂使事、驱使古人奔命不暇。盖其少年时曾三拟《文选》,在读书上是下了死功夫的。有一段诗话这样说:“读太白乐府有三难:不先明古题辞义源委,不知夺换所自;……不读尽古人书,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作略。今人第谓太白天才,不知其留意乐府,自有如许功力在,非草草任笔性悬合者。不可不为拈出。”(《唐音癸签》引遯叟)

  这段话里提到“夺换”。所谓夺换,就是夺胎换骨,就是读书受用,就是借前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借前人材料而自铸伟辞,也就是“无一字无来历”,“笔底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这要靠平时的积累,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办得到的。前人写诗有两种情形,一是马(驴)背上哼成,二是摊书满床。摊书满床,容易吓跑灵感。若不是李商隐那种兴会特好的人,切莫照样去做。马背上哼成呢,则怕腹中草莽。若能腹贮五车书,问题就解决了。

  语言天分有先天,尤其有后天——阅读的功夫就是后天的功夫。第一是阅读量——看你的书读得多不多。前人谓语汇贮存量为“腹笥”。读书多,语汇贮存量大,腹笥就广,你就不会缺少语汇。第二是读书得间,“得间”就是得解,就是独具会心——主要是对语言关系独具会心。四川人说“要有眼水”,就是说要识货,要能鉴别语言的好坏,而不能“两眼一抹黑”。

  我为滕伟明诗集写前言,说过这样一番话:“诗才是从阅读中产生的。读到什么份上,才可能写到什么份上。读到见了诗家三昧,不写则已,写必不落公共之言,下笔即有健语、胜语、妙语,而无稚语、弱语、平缓语。”我还说,一个诗人有两个琢磨,一是琢磨生活,二是琢磨语言,两个琢磨都到位时,写出的东西就“不摆了”。你看他写村小:“落眍大眼儿,长襟与膝齐。升旗不成列,犹唱妃呼豨。”真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妃呼豨”是乐府诗里的泛声,一个现成的词,对应“呼儿嗨哟”,令人忍俊不禁,这就是读书得间。写《杨丽萍孔雀舞》才四句就整出一个“八千鸟喙顿忘啄”,据他说,是从剧场有八千个座位得来的,然而,这里有“六宫粉黛无颜色”垫底。他写新娘:“里巷小儿齐拍手,就中红脸是新娘。”大类白话,却整抬了李白五个字——你看:“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襄阳歌》)有人说,再不经典的东西,传上一百年都经典了。李白诗传了上千年,连“小儿齐拍手”都经典了。

  “郭老不算老,诗多好的少。”这是大家的自嘲。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诗多好的少”,原因一在不能饱学,二在看不到份上去,写起来不免词穷。于是硬着头皮直寻、拼凑、自作、生造,“草草任笔性悬合”。一句话,透支语言。写起来费劲,读起来也费劲。好的诗,要无艰难劳苦之态。要这样,就必须多读书,多贮语,多玩味。

  曾缄作《布达拉宫词》以“拉萨高峙西极天”起,接下来写道“黄教一花开五叶,第六僧王最少年”,语言的张力就出来了。语有张力,就是健语。古人谓一代君王为一叶——如“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用“一花开五叶”来表达藏传佛教(黄教)已经五世达赖,妙妙。“高出西极天”拈自李白诗,“某某最少年”拈自吴伟业诗,均如自己出。杨启宇咏史诗云“祖龙幸得今年死,从此高斯是佞人”,夺换自“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崔郊),却不雷同。萧郎本来不是路人,却成了路人。而赵高、李斯本来就是佞人,然时候未到,你还不能说他是佞人。夺胎换骨,婉而多讽,所以为妙。其《读杜工部集》,有一联曰“倘使当时无李白,颉颃千古只湘累”,在语言上就接近杜诗。杜诗有这样的对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寻常”对得“七十”,“当时”也对得“千古”。对法略有不同,道理总是一样的。

  有些诗语初看似“自作”,其实有书垫底。如李维老《惜良缘》以流水对结尾:“感君千尺澄潭水,润我半生苦旅魂。”直追唐人悼亡。自叙其本事云,其诗先成六句,尾联反复吟咏而未安,搁置经年。一日,吟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之句,触发灵感,始成完璧。这是有意识夺换的例子。而更多的夺换,则在有意无意之间。如开篇提到的“知尔从来重孝悌,好生推及到同胞”,就有“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垫底。又如“尝记花中君爱白,从今只著素衣裙”(孟依依),就有“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垫底。盖读书受用,常在有意无意之间。

  有首歌唱道:“樱桃好吃树难栽。”一个人只爱写,不爱读,好比只喜欢栽树而不喜欢吃樱桃,天下有如此道理乎!韩愈说:“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又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近得殷明辉赠《溯洄集》,浏览一过,颇有可观。其后记云:“回忆少时,常以能通背《唐诗三百首》饮誉亲朋,其后搦管拈韵,竟得力于此,则昔日背诵功夫,未为白费也。”人有锦心绣口,正是含英咀华的结果。

  最后,谈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我是怎样写关于青海玉树地震的两首五律的。写前有一个想法——写出来,要让人不看题目,便知是写青海玉树地震,而不是写汶川地震。

  第一首写高原抢险。“不往高原去,焉知抢险难”——这就是玉树了。十字一气呵成,即有张力。接下来紧扣高原抢险难——“有风氧气薄,不雪夹衣单”,两句各有一次转折,按前人的说法,这是“语未了便转”。这两句有杜诗“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秦州杂诗》)垫底。接下来是呐喊,也是释放:“滥震何为地?精诚可动天。”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关汉卿《窦娥冤》)垫底。上句说地,下句可用天对,亦可用人对,而“精诚可动天”从字面上看是用天对,从内容上讲则是用人对。最后为精神寻根——“昔闻格萨尔,定力至今传。”格萨尔王是青海藏民传说中坚忍不拔的英雄,生活年代相当于北宋。宕开一笔,诗就有了深度。

  第二首换个角度,写义工(写组诗,换角度很重要)——此人名叫黄福荣,身罹糖尿病,从汶川到玉树,一再做义工。舍己救人,不幸牺牲。前一首直抒胸臆,比较发露,这一首就换个写法,不犯本位,尽量含蓄(写组诗,换写法也很重要)。“病骥志千里,长云暗雪山”,上句用曹操诗,改“老骥”作“病骥”以切事情;下句用王昌龄诗,掐掉了“青海”二字。次联“偏逢连夜雨,最是五更寒”是诗化语言。诗化语言的好处是容量大,次生灾害呀、余震呀,一切雪上加霜之事,都包含在“连夜雨”三字之中。“五更寒”来自后主词,对应黎明前的黑暗。“连夜”“五更”是活对。两句以“偏逢”“最是”勾勒,造成唱叹的关系。“惯饮香江水,宁愁青海湾”,则有岑诗“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垫底,也是诗化语言。“求仁仁既得,马革裹尸还”,黄福荣说过“人生不作床箦死”一类的话,他的死是求仁得仁,是死得其所,是重于泰山。所以,不作惋惜语,不作悲痛语,而作泰然语,才是为人物写心。“马革”暗关篇首的“病骥”,这是一种细致的语言关系。

  这两首诗获得《诗刊》首届(2010年度)诗词奖。写诗当然不是为了获奖。不过,获了奖,说明评委一定是“看见了什么”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