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先主庙
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这首诗作于穆宗长庆二年(822)至四年间。时作者任夔州刺史。“蜀先主庙”即刘备死前托孤于坐落在白帝城(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之永安宫,后人建庙于此。此诗抚今追昔,意在缅怀刘备,并对蜀汉的兴亡史寄予感慨。
“天地英雄气”二句,写先主庙堂之威严。首句前四字一作“天下英雄”,语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是曹操对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话,是用典。改一字作“天地”,则有囊括宇宙,并吞八荒之心;加一个“气”字,则有庙堂气象。下句“千秋”,则从时间上囊括古今,“尚凛然”是就庙内偶像而言,看上去正气凛然,令人肃然起敬。其人生前之叱咤风云,亦可以想见。南宋刘克庄将此二句,与作者《金陵怀古》“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等开篇并提,点赞道:“雄浑老苍,沉着痛快,小家数不能及也。”(《后村诗话》)
“势分三足鼎”二句,概括刘备一生功业。一是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光复了汉业。鼎立本来是形容,而“三足鼎”则成为一个名物,一个重器,因而更加形象。措辞的来历,则是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为了与“三足鼎”对仗,诗人从能代表汉业的事物中,选择了一个“五铢钱”。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铸造的钱币。王莽篡汉自立时,曾废五铢钱。当时民谣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至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又依马援建议而重铸,天下称便。“业复五铢钱”,即以光武帝恢复五铢钱,比喻刘备志在光复汉室,而且语亦有来历,与“三足鼎”对得铢两悉称,所以为妙。
“得相能开国”二句,概括刘备一生之得失。刘备一生最英明事,莫过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杜甫《蜀相》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得人是一方面,善任尤其重要,其所以“能开国”也。“生儿不象贤”,是批评后主刘禅,史称扶不起的阿斗。“不像”即不肖也。而刘禅最为不肖之处,就是《出师表》委婉道出的那句话:“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总之,中间两联可谓字字确凿,论断简切。
“凄凉蜀故妓”二句,紧扣“生儿”句,感叹后主亡国。《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云,刘禅降魏,被东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司马昭在宴会中使蜀国的女乐表演歌舞,旁人见了都感慨唏嘘,独刘禅喜笑自若,谓此间乐,不思蜀也。“来舞魏宫前”,即咏此事。历代一旦亡国,被掳掠重要对象就有宫中女乐,杜牧《阿房宫赋》写道:“妃嫔媵嫱……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李后主词亦有:“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含泪对宫娥。”(《破阵子》)晚清王文濡评:“前写先主英雄,何等气概!后及后主昏闇,致堕先业,而蜀妓之舞,正其明证,足为殷鉴。”(《历代诗评注读本》)
作者曾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官在外,至作此诗时已近二十年。宪宗末年信用奸佞,穆宗昏庸无能,诗人作此诗,实有借古讽今之意。清人许印芳认为此诗的特色乃在“全说先主,于庙宇无一语道及,而起结皆扣住‘庙’字。”(《瀛奎律髓》汇评)结句以魏宫对照蜀庙,实有照应。前人多谓此诗结句不称,不免太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