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馀雪
终南望馀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本诗是一首命题作诗,作者却调动了他的生活积累,做了超常的发挥。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从长安遥望终南山,所见是山的北面,即“阴岭”,这一面因为背阳,所以积雪未化。“阴岭秀”的“秀”字,则写出半山以下未被积雪掩盖的植被。而“积雪”则是在岭的高处,但不可能浮在云端,“浮云端”只是透视的感觉。古人常用透视原理入诗,写景最妙——盖三维空间的物体投像在二维空间(视网膜)上,远近景物会叠合而成像,造成错觉。因为人在低处远望,所见终南山阴岭的积雪,背景就是蓝天白云,而白云又是流动的,就造成了“浮”的感觉。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写雪晴之后,冰雪开始消融,气温骤降。“霁色”指太阳照耀下白雪皑皑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约六十华里,从长安遥望终南山,由于云遮雾罩,阴天固然难以看清,就是晴天也看不分明,只有在雨雪初晴的时分,空气的透明度大大增加,才能清楚看到终南山的面目。“林表”指树林的上方,也就是终南阴岭的高处,在夕阳下特别明亮。然而,气温并没有因为阳光而回升,却反而骤降,这是因为冰雪融化要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能,故俗谚有“下雪不冷化雪冷”之说。杨逢春评:“此题若庸手为之,必刻画残雪正面矣。明字、增字,下得着力,言霁色添明,暮寒增剧也,中有残雪之魂在。”(《唐诗偶评》)这话说得很好,暮寒的感觉是超出了视觉画面的,可以说是诗中摄神之笔。
《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了这首诗的本事——祖咏在长安应试,按照规定,省试诗应该是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便呈有司,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这个不顾功令的做法可能毁掉一次考试,但却成就了一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