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讽五首(录二)
感讽五首(录二)
其一
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
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
低迷黄昏径,袅袅青栎道。
月午树立影,一山惟白晓。
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
李贺有一种境界幽冷荒诞的诗,它们常常为人引以说明李贺诗的某种特点,却又因为情调的“消极”,为选家所摒弃。连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也没有“荒诞”一品,不免小有遗憾。而这类“荒诞”的诗,实蕴含诗人李贺的苦心孤诣,是诗人获得“诗鬼”之谥的主要原因,在美学风格上也有独到的贡献。列在《感讽》第三的“南山何其悲”,便是这样的呕心沥血之作。诗中塑造的阴森恐怖的境界,是诗人内心苦闷的深刻的象征。
我国古代通行土葬,城市近郊的山陵往往为市朝之公墓,如洛阳的北邙与长安的终南山,都有松柏丛生的陵园。此诗写的就是深秋夜半南山墓地的情景。
南山是坟地,故空寂无人,雨天尤其萧瑟。“鬼雨”的铸词由此而来,非常警策。而“空草”的铸词也非常别致。因为秋能兴悲,愁能杀人,尤其在远离市井的南山,打在空寂的草木上的秋雨,真个别有阴冷的鬼气。“鬼”字遥兴篇末的冥境。(人口语中的“鬼天气”“鬼话”等含有诅咒的意味,即由此延伸而出。)以下一跳写到长安,那是繁华的人境。然而人皆有死,终须托体山阿。联系到开篇,“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二句只平平道来也有些惊心动魄了。由青春年少而至于衰老,本是自然规律,何关乎秋风秋雨?然而秋风秋雨使人忧伤,忧伤足以加速人的衰老,而衰老则将导致人的死亡啊。
“低迷黄昏径,袅袅青栎道。”两句是三重意义上的过渡:就地域言,是从长安到南山的过渡;就气候言,虽从风雨到雨霁的过渡;就生命言,是从人境到冥界的过渡。这个过渡通过山林的道径描述而完成,很有别趣。曲折的路径笼罩在昏暗之中,两旁是沙沙响着的青栎,谁走在这样的路上也不免心中犯疑,乃至毛骨悚然。沿着这条幽暗之路,最后通到了一片白晃晃的世界。后四句中读者就看到了一个安静得可怕的午夜世界。诗人用战栗着的想象和可补造化之笔,描绘了一个神秘的,比黑夜更为可怕的白夜:“月午树立影,一山惟白晓。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
寂静的山林,月到中天,树影缩成一团,消失在树脚,于是到处明晃晃,有甚于天亮的时候。这时磷火(漆炬)如烛光点点;鬼影幢幢,似乎是在迎接新来的伙伴,坟茔中乱糟糟萤火般的磷光,使人想到鬼的聚会!这想象,是幻觉,又那么逼真。铸辞用字的倒错和异常,产生了令人惊愕不已的效果:“月午”对应着人间的日午,“白晓”其实出现在深夜,鬼灯发着幽昧的光,故曰“漆炬”,“新人”其实是新鬼。阴错阳差的语言有力地刻画出一个本不存在的冥界。在古诗或乐府中,“新人”还特指新妇(如《焦仲卿妻》“不足迎新人”,《上山采蘼芜》“新人不如故”,杜甫《佳人》“但闻新人笑”),从李贺《苏小小墓》看,他是认定鬼也能恋爱婚嫁的。所以“漆炬迎新人”二句,未尝不可解为鬼的迎娶,正是“冷翠烛(即漆烛),劳光彩”(《苏小小墓》)呢。“幽圹萤扰扰”则应是鬼的喜庆热闹的婚筵场面了。这也是诗中的别趣。
据说天才的诗人在创作时都有些精神失常或失态。作为一位有些神经质的诗人,李贺更是如此。他在悲哀苦闷时想到死后,却又把幻想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加以玩味,不由自主地又给它添上一点点生趣,“虚荒诞幻”中仍有着天真烂漫的所在。读者为之既错愕又神往。诗列在“感讽”题下,显然想要告诫世人什么,又终于没有说出。但可以揣想,大概是讽刺世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语)吧。却出人意表地创造了一个独到的艺术境界,借以表现了一种生之困惑。杜牧说“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李长吉歌诗序》),于此诗可见一斑。
其二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清漏。
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
《感讽五首》非一时一地之作,没有一个主题。这首诗原列第五,作于昌谷家中,一韵到底,是一首秋游感遇之作。诗中的山,当指南山。
“石根秋水明”四句,写日间秋游之所见。前二同纽、以“石”字领起,可见山中多石。石林中有泉水流过,给山中带来生机,“明”字写出秋高气爽的季节特点。看不到烂漫山花,看见的是秋天的劲草,一个“瘦”字写出秋草细长的特点。山中适合竹类生长,竹子是常青的,因有水源,所以竹叶茂密(“蛰蛰”语出《周南·螽斯》是密集的样子),散发出清香之气。“岑中月归来”六句,写月出后的情景。“月归来”,其实是携月归来,即陶诗“带月归”,于是月在动。“蟾光挂空秀”写停下来看月,月亮(“蟾光”)高挂天上,于是月不动。“桂露对仙娥”是想象月宫,“桂”指月中桂,“仙娥”即嫦娥。“星星下云逗”,或释为星星躲在云彩下边,眨巴着眼睛互相逗乐,是典型的望文生义。按,“云逗”一词出自韩愈的“或罗若星离,或蓊若云逗。”(《南山诗》)“云逗”对“星离”,是云停的意思,《说文》:“逗,止也。”也就是说,浮云下看得到星星。秋夜露气大,栀子花在凋落,其景凄凉。“山璺wèn”指山石裂缝,有清泉如滴漏。总上十句为一大段,写山行及归来所见秋景,或明丽芳香,或凄凉幽冷,色调并不一致,罗列一处,感觉生奇诡异,乃是作者倾囊属句的结果,不足为怪。其间有一个关键词没有说出,那就是“散心”。
“下有张仲蔚”二句为第二段,貌似怀古,实为感遇。张仲蔚是汉代扶风人,博学、通天文,隐居不仕,“所居蓬蒿没人”(晋挚虞《三辅决录注》)。在诗中其实是自况,“披书案将朽”,是说勤学苦读,用韩愈的话说就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却落得个“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进学解》)书案将朽,复有何益!所以这一段也有一个关键词呼之欲出,那就是“纠结”,或者“牢骚”。
总之,结尾两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没有这样两句收束全诗,全诗将有句无篇。若追溯其源,则唐初卢照邻《长安古意》已开先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