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田调三首
畬田调三首
其一
大家齐力斸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太宗淳化二年(991),作者获贬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团练副使是宋代常用安置贬谪官员的虚职。商州属邑有丰阳、上津,皆深山穷谷,不通辙迹。其民刀耕火种,广种薄收;其俗互助力田,杭育杭育,人人自勉。王禹偁对此十分歆羡赞赏,遂效唐代刘白唱酬相与为《竹枝词》之遗意,为山民创作了《畬田调五首》,是劝耕的山歌,“其词则取乎俚,盖欲山民之易晓也。”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
畬田,是一种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特征的耕作方式,是古代畲族及其他南方少数民族常用的耕种方式。初春,山民上山砍树,等树木干燥之后放火烧成灰以作养田肥料,趁灰尚热时播种。在恶劣的环境中,山民开荒耕种,世世代代得以生存,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出了山地农民齐心协力,震天动地的劳作气势。首句写开荒,“斸孱颜”的“孱颜”,通巉岩,山很高峻的样子。次句写喊号子。在劳作期间,人们会喊一些自创的号子——有调无词,统称“畬田调”或“打锣鼓”。这些调子一方面以特有的节奏协调动作,另一方面营造愉悦轻松的氛围,鼓动积极性。
第三句写山民的愿望。他们希望能开垦出最大面积的耕地,种植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以期当年得到好收成。“索”,丈量用的长绳,也是山中田地面积的测量单位。作者自注:“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索”字对于山民来说是个含义丰富、充满期待的字眼。能得多少“豆萁禾穗”,不全在“索”的多少当中吗?“索”字入诗,正是“畬田调”的本色。
这首诗的口吻似啦啦队在旁加油助阵,充满对劳动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二
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乱入云。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这首诗写山民畬田的自足和豪情。“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乱入云。”两句写山民的干劲。据《山阳县志》记载“至农忙之时,先期告众,鸣鼓敲锣,唱歌督工,名曰:打锣鼓”。首句就写山民畬田时擂鼓助阵的情态,“猎猎”本形风声,这里暗示鼓声借风传送。“酒醺醺”写山民酒足饭饱的情景。当地的风俗是,一家需要畬田,数十里内的山民会带着锄斧如期而至。主人将备酒肉招待。大家酒足饭饱后,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才好抡圆胳膊卖力干活。当地高山深谷,“乱入云”写出了山峰嶙峋,突兀挺拔的地貌。此外,还给读者传达另一层意思,这里生存条件恶劣,山民们饮酒、歌唱、劳作中表现出的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精神。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两句写山民的豪情。第三句一连用了三个“自”字,包含几层意思:一层是自力更生,即“自种自收”;另一层是自我满足,“自足”,既是满足自我,也是知足常乐;还有一层是自由自在,这个意思直贯末句。末句意味更是深长,“不知尧舜是吾君”,表面看这就是古老的《击壤歌》所抒发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欢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其实也含蓄、巧妙地赞美了时代和君王。1.“尧舜”是贤君,不管你知道不知道;2.畬田看来是不交租的,所以不知道;3.全组诗表现出和平的气氛,是宋初天下安定局面的表现。
所以尽管诗中写“不知尧舜是吾君”,就是皇帝看了,也是不会生气的。
其三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这首诗赞美互助合作,兼有劝耕之意。“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两句写山民劳作不已及其互助合作精神。首句用“种”字做成句中顶真的形式,通过“北山”、“南山”的复叠,写出山民畬田的辛勤。一方面是有做不完的农活,一方面是有用不完的力气。次句写“相助力耕”,因为是你帮我,我帮你,“岂有偏”是说没有任何的偏心,不是干私活就卖力,替别人干活就偷懒。反映出劳动人民朴素,诚信的品质。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两句以山民的口吻写一种良好愿望。其实这两句主要是唱给执政者听的,希望能把“商州经验”向全国推广——原序说:“亦欲采诗官闻之,传于执政者,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辟矣。”末句的“四海少荒田”,也就是唐诗说的“四海无闲田”,收成应该更好,人民的生活也应该更好。
总之,这组诗除重视农耕以外,还反映了劳动人民以劳动为生,以劳动为乐,以劳动为荣的纯朴的思想感情,并使用劳动人民的语言,在古诗中是难能可贵的。组诗思想内涵深刻,读起来生动有味。(与舒三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