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鲁迅文学诗歌奖第一人:啸天说诗·诗经楚辞鉴赏(全6册)

  过分水岭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这首诗作于文宗大和四年(830)秋冬之际,作者由秦入蜀途经汉中府略阳县(今属陕西)东南八十里的分水岭时。“分水岭”一般指两个流域分界的山,陕西省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为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这首诗再一次表明,妙用拟人法,是写景诗的不二法门。

  “溪水无情似有情”二句,写嶓冢山道路蜿蜒曲折,溪水在山涧中的流向,与作者行程走向相同。首句不直说,却想象溪水为了解除行人的孤独,一连三日陪行。于是赋“无情”以“有情”。这种写法并非作者的首创,李白诗即有“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此诗首句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刘学锴)“入山三日得同行”,紧承上句,“得同行”三字,有感恩的意味。原来经过三日的同行,行人对溪水已产生了依恋之情。这就为下文写与溪水分道扬镳,做好了铺垫。

  “岭头便是分头处”二句,写作者夜宿分水岭,梦醒时分的感受。三句一转,说过了分水岭,溪水的流向,不再与道路的走向一致,人与溪水将渐行渐远,惜别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末句不说明日水声渐小,却将拟人进行到底,写当夜溪声聒耳,似与行人话别——“惜别潺湲一夜声”。前三句写山行,末句写住店。前三句不表溪声,末句放大溪声。使全诗顿挫有致。又可见作者夜宿分水岭,中夜梦回,一时间不能立即入睡,但觉满耳溪声。这明明与夜深人静有关,作者却说是溪水在话别——移情于物,转觉情深。“岭头”“分头”这种句中有意无意的重复,是晚唐诗在句法上的一大发明,李商隐用得最多,形成句中的低回唱叹,颇有韵味。

  此诗写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一气呵成。拟人法的贯彻始终,以及末句听觉形象的加入,为全诗生色不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