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首诗写作年代不详,或与《月下独酌》四首以类相从,系于天宝三载(744)所作。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是应友人之请,以明月为题,所作的一首《天问》式的“月问”。
“青天有月来几时”四句一韵(平声),劈头一问即可令人浮一大白。苏东坡著名的中秋词开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化用于此,传得尽人皆知。而李白这两句照传不误,极为难得。接下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又是可圈可点,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写出明月给人不即不离、亲切而又神秘的感觉。陶诗“荷锄带月归”,儿歌“月亮走,我也走”,都是在说这种感觉。二句看似陈述,其实是再发一问,省略了“为什么”三字。这个问题看似玄妙,其实是有解的:在行人的视觉中,由于近景位移快而远景位移慢,故月亮与远山等物,都会有与人相随的感觉。
“皎如飞镜临丹阙”四句一韵(转仄),也是两个问题。“丹阙”即苏词中的“朱阁”,“绿烟”实指铜镜氧化所生的雾翳。辛弃疾词云:“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化用于此,而不着痕迹。李白还写过:“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而这里是说,月亮经过重磨,雾翳灭尽,所以清辉焕发。隐含的问题是:孰为磨镜之人?中国神话没有说,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则是另一个问题。月亮明明归于西极(昆仑月窟),为什么总是看见从海上升起?辛词亦有类似问题:“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问得更加有趣,似乎已猜到地体为球形了。
“白兔捣药秋复春”四句一韵(转平),又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关于嫦娥和玉兔的,其实还涉及到吴刚。“嫦娥孤栖与谁邻”,其实不成问题,那人就是吴刚。在月亮这个孤岛上,这一对孤男寡女没有一丁点儿绯闻,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看似陈述,如张若虚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也可以衍生出问题,如张若虚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更包含一重哲理意味,即古今是个相对的概念,如孟浩然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今人不见古时月”二句与“人攀明月不可得”二句一样,造语有回环之美,均为传世名言。(顺便说,上句若作“古人不见今时月”,当更佳)
“古人今人若流水”四句一韵(转仄),不复发问,以许愿结束全诗。前两句的意思是,古人今人共看一轮明月,感想是一样的。古人曾经是今人,而今人也必将作古。所以达人知命,置生死于度外,只有一个态度是对的:“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当歌对酒”语出自曹操《短歌行》,说穿了就是指现在、指当下。过去的回不来了,未来的不可猜测,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握当下。而过好了每一天,也就过好了一生。“月光长照金樽里”的“长”,指定格了的时间,艾青说得好:“(诗的)语言真是可怕,竟常常如此地因生活的美而成为永久。”(《诗人论》)
总之,诗中表现的人生观是通达的,阳光的。诗人面对明月,面对流逝的时光,不能没有感慨,但这不影响他对生活的肯定,对人生的肯定。全诗主题集中,而思维发散。情致缠绵,而又不坠纤巧。作者出口成章,而妙语连珠。“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句,代代流传,不可磨灭。故与《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等诗同样为读者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