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或谓此诗好在“有真情实感”。殊不知好诗皆有真情实感,故不必说;而这首诗突出的成功之处也不在所谓真情实感,而在于一种李白式的特殊风趣,可以说,它在短短四句诗中,活脱脱地画出了两个不拘俗套的人。这就需要读者不但熟知李白,还应知道与此诗直接相关的汪伦其人。
汪伦是唐时泾县村民,曾以美酒招待李白。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载,汪伦曾捎信欺以其方:“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他这才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并住了好几天。这故事不一定是事实,但却很能反映李白与汪伦的性格与交情,不仅仅可助谈资。关于《赠汪伦》这首诗,人多乐道其三、四句,往往忽略其一、二句的风趣和作用。其原因就在于忽略了这两个“活”人。“李白乘舟将欲行”,就要离开桃花潭,却不像是要在此告别谁,陶然忘形的他是兴尽而返。又从下句的“忽闻”可知,这汪伦的到来是不期而至的。这样的送别,在前人之作中罕有。
“忽闻岸上踏歌声”,人未到而声先达,欲行的李白却已心知来者是谁,所来何事,手中何所携了。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汪伦就是来得巧。以下的事,诗人不再说也不必说,因为读者可以发挥想象了,那自然是饯别场面,一个“劝君更尽一杯酒”,另一个则“一杯一杯复一杯”了。不说则妙在省略、含蓄。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落落大方,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则既热情,又不流于伤感。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个乐天派,一对忘形交。这忘形正是至情的一种表现。因而李白不仅以汪伦为故人,而且引为同调,所以他要高度评价汪伦的友情。
三、四句以本地风光作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水长比情长,是诗人们常用的比喻;而说水深不及情深,就显得新颖。两句还是倒装,清人沈德潜赞美说:“若说汪伦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语只在一转换间。”此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这首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直率,亲切和洒脱,很有情味,突破送别诗的感伤格调和传统手法。此诗正充分表现了李白的艺术个性,从而获得不朽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