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录六)
四时田园杂兴(录六)
其一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作者原序说:“淳熙(1186)丙午,沉疴稍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号四时田园杂兴。”可见《四时田园杂兴》是作者关于田园题材的绝句集,写作历时一年,含春夏秋冬四季。这样大型的绝句组诗,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田园诗在宋代的一个很大的收获。这首诗从作者住宅周围环境说起,写初春万物复苏的生机。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两句是一个大的笼罩。首句写大地解冻,好雨应时,是天上地下一齐动作。“土膏”的“膏”字特别耐味。“膏”者油也,用写土地的肥沃,非常生动形象,使人感到捧一把都能攥出油来。谚云:“春雨贵如油。”“土膏”、“土膏欲动”与春雨的关系甚大。春雨一到,地下的种子就会推翻泥土,这就是“欲动”之所指了。次句紧接写万草千花漫山遍野席地而来,直是迅速,像电影特技的低速镜头一样精彩。“万”、“千”、“一”这几个数词,在句中有强烈对比的作用,使人感到花花草草何其多也,接连开放何其快也。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两句镜头转到院坝和墙角。三句写院坝(舍后)里的菜圃,“荒畦”尚未种菜,“绿秀”指长满野菜,一个“犹”字表现惊喜,而且潜伏着更大的惊喜。你想,荒畦尚且繁荣如此,已经播种的畦垄呢,绿的呀,还用说吗!末句用特写以结,是呈现亮点。邻家的竹笋,居然从地下穿墙根而入,长进自家的院坝里了。可喜的侵入者呀!“鞭笋”的“鞭”字极为形象、极为民间。民间喜将一切鞭状之物,径称为鞭(如竹鞭、牛鞭)。一切以鞭为名之物,皆表现生命力的强大。“邻家鞭笋过墙来”就形象地表现了植物在萌发过程中生命力之强大,表现出春的生机之压抑不住。这又使人联想到叶绍翁“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同样是压制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给人的感觉是眼前一亮,更鲜妍更柔美;“邻家鞭笋过墙来”给人的感觉是不容分说,更野性更阳刚。
其二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两句写农舍晚春光景。首句写蝴蝶穿飞于菜花,是抓住了晚春风光特色的。菜花时节的“蝴蝶”都是粉蝶,分白色和黄色二种。白色粉蝶穿梭于菜花之中,可以成为生动的点缀。黄色粉蝶进入菜花,简直就是一种隐身的魔术了,杨万里之“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是这种情景的写照。次句写村落的宁静,与首句春意闹的感觉形成对比。“日长”指从冬至开始春来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日长人静,无人串门,并非田家谢客,而是成年劳力一齐出动,忙活(含采茶)去了。一、二句一忙一闲,饶有韵味。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通过农家少闲月的铺垫,这两句接着写行商收购茶叶之事。第三句先写鸡飞狗跳,引起悬念。鸡犬之为诗歌意象,在古诗中,是与和平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鸡飞过篱犬吠窦”描写极为生动,这里的鸡犬不宁,并不是因为暴力的干扰,而是因为生人——“行商”即茶商的到来。极富农村生活气息。末句是摊牌,“知有”云云,表明这是田家经验范围内的事。然而,对于读者却是一个新鲜的知识。三、四句以一张一弛,形成韵味。
据载,宋代官府控制茶叶买卖,行商只有在获得官方发给的许可证(长引、短引)后,才能下乡收购茶叶。而农民采下的新茶,靠他们才能进入流通领域。这些内容本无诗意。然而,诗中通过一个生活细节——农家的鸡飞狗跳,来报道行商到来的信息,就表现出浓浓的生活气氛。
其三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本篇通过农村青少年的活动反映农忙季节的农村生活习俗。首二句言农村青年不误农时,各司其职。“村庄儿女”是指尚未婚配的农村青年男女,其于耕耘纺绩,各各在行。末二句抓住农家年龄层次更小的儿童活动来写,意味更长,正如“兵家儿早识刀枪”一样,农村儿童对农业劳动耳濡目染,无师自通。他们的游戏也以劳动为模仿的对象。“也傍桑阴学种瓜”便写出了农家孩子在大人们的影响下对农业劳动萌发的兴趣和主动参与。这样的活动具有自愿性和自娱性,孩子们天真纯朴的情态如见。通过这样一种典型的生活情事,写出了劳动者对劳动的热爱。
其四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本篇写水乡农人的遭遇,揭露封建剥削的无孔不入。采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生产活动,唐诗中就经常写到采菱的场面,不过多是美丽的采菱姑娘荡舟于绿水之上,颇具诗情画意。而范成大却从严酷的现实出发,写出采菱劳动的艰苦和阶级矛盾的尖锐。采菱主要靠徒手操作,犁锄派不上用场,而菱角有尖芒,手指有时会被划破的,以“流丹”形容“血指”,给人鲜血淋漓、惊心动魄的刺激感,“鬼质枯”三字也很形象,也就是瘦得不像人。采菱者多是失去土地的劳动者,既无力买田,同时也不佃田——因为不堪沉重的地租剥削的缘故。原来湖面种菱是不收租的,所以尽管辛苦,犹不失为一条活路。这里“种水”是比照“种田”生造的词儿,却显得简括新颖,符合平仄要求。殊不知好景不长,苛政像瘟疫一样蔓延到湖上:“近来湖面亦收租”。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诗人就此打住,妙在不言。这首诗使人想起唐人名句:“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陆龟蒙《新沙》)、“纵使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徭征”(杜荀鹤《山中寡妇》)。
其五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
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危。
这首诗属于夏日田园杂兴。这种以昆虫作题材的诗,古人叫“禽虫诗”。白居易多有这一类诗,与范成大同时的杨万里集中,也多有这一类诗。
在这首诗中,作者用一种儿童的眼光,像是讲述着一个童话故事,故事里有三个以上的角色。依次说来,一个角色是加害者——蜘蛛(檐蛛),在故事中扮演阴谋家、和平破坏者的角色。“静看檐蛛结网低”,是说蜘蛛结网,常在矮檐之下,这里包含着一种生活经验,一种自然的选择——矮檐之下,是蚊虫特多的地方,也便成为蜘蛛结网的最佳去处。
另一个角色是受害者、弱势群体,是作者的同情所在,这就是“小虫”,也就是下文的“蜻蜓”“蜂儿”。“无端”二字,表明了作者的感情态度,对蜘蛛这是谴责,对“小虫”这是鸣冤叫屈。有趣的是,作者笔下的受害者不是苍蝇蚊子。当然,如果一定要写成苍蝇蚊子也不是不可以,像“猫捉老鼠”那样的故事中,老鼠还可以成为同情的对象呢。不过,写成“蜻蜓”“蜂儿”,更加入情入理,不会产生歧义而导致质疑。
第三个角色是侠客,是解危者,是伸张正义者,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这就是“山童”。“蜻蜓”“蜂儿”落入蜘蛛设下的陷阱中,有性命之忧,唯一的指望就是侠客的出现。这侠客便是“山童”,只能是山童。为什么不能是成人呢?成人有成人的世界,成人的眼光,已看不到这“小人国”里的故事——那是多么有趣的故事唷。
诗中还有一个隐形的角色,准确讲,是一种画外音,来自“催唤”者,说穿了,就是诗人自己。眼看“蜻蜓”“蜂儿”被蛛网牢牢粘住,脱身不得,诗人不免替它们着急,忍不住代它们向“山童”发出求救的呼声。因此,诗人自己在诗中,扮演着第四个角色。
有人说,对生活的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这首诗的作者,无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其六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此诗写打稻时节农人忙碌而快活的情景,亦属夏日田园杂兴。前二句写打稻的准备工作。首先是筑场,“镜面平”以比喻形容写出晒场平整光洁的事实,还写出劳动者对亲手创造的成果的一种审美愉悦。一个“趁”字,写出收获季节须抢农时的情况,也写出一种争先恐后的劳动热情。“霜晴”二字来自生活经验,非随意可得。
后二句紧接上句,写如何“趁霜晴”。原来是连夜赶晚地干。“笑歌”句表明劳动虽然累,但天公作美,农人心情是愉快的。“连枷”是古老的脱粒工具,至今未废,以“轻雷动”形容噼噼啪啪的打场声极美,犹如轻柔和谐的和声。真正的雷声,哪怕是轻雷决没有这样悦耳的效果,因为它会引起切身利害的思虑,唯其是似雷非雷,才有如此美妙的听觉效果。农民是辛苦的,然而风调雨顺之年,由于生活会相对改善,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喜悦。此诗通过劳动场面,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与王禹偁“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