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鲁迅文学诗歌奖第一人:啸天说诗·诗经楚辞鉴赏(全6册)

  秋词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诗作于宪宗元和元年(806)至九年的一个秋天。作者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朗州司马期间。一反前人悲秋的传统,写出诗人对秋日的独特感受。

  第一首尽翻悲秋之案,抒发激越向上之情。“自古逢秋悲寂寥”二句,与秋思传统叫板。上句“自古”云云,是向上清算。中国诗史上的悲秋,始作俑者是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所悲的要点是“寂寥”,尤其是远行的人、贬谪中人。后来杜甫肯定了这个传统:“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我言秋日胜春朝”,提出相反的命题。作者时在贬中,本来属于宋玉所谓“薄寒之中人”,却提出这样的命题,实在令人耳目一新。秋天是摇落变衰的,而春天是欣欣向荣的,秋日胜春朝,又怎么可能呢?

  “晴空一鹤排云上”二句,选取积极的意象,抒发作者主观战斗精神。在宋玉眼中,秋日的意象是:“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雍雍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秋日虫鸟,不是悲鸣就是逃窜。作者都不取,独取“晴空一鹤排云上”,其来历是《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不过取鹤的鸣声高亢、洪亮,以其鸣管(颈部)长也。而作者独取鹤的飞翔之姿势,其颈部与腿部俱长而伸直,仗着三级飞羽的强力推送,如箭一般直插云天,在晴空之中,鹤的朱冠白羽(其实是黑白相间),尤为醒目。诗中的排空一鹤,显然不是什么眼前景,而是诗人心造的意象,用来象征一种昂扬的斗志。末句“便引诗情到碧宵”,恰如离弦之箭,直上云霄。毛泽东诗云“诗人兴会更无前”,难得的是作者身处逆境,而依然积极乐观,充满奋发进取的豪情。尽管身处贬谪之中,在精神上并未铩羽而归。

  第二首描写秋景,在扬秋抑春中有所反省。“山明水净夜来霜”二句,写秋景。秋高气爽,秋风扫落叶,而秋景给人最大的感觉也就是“山明水净”;而“夜来霜”,则气温骤降。其结果反映在大自然,便是“数树深红出浅黄”。常言道春花秋叶,“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杜甫),黄叶以银杏为美;“秋在万山深处红”(丘逢甲),红叶以枫叶为美。此句的“深红”也好、“浅黄”也好,都是指树叶而言。统而言之,可称秋色,遥起下文与“春色”的对比。

  “试上高楼清入骨”二句,写观秋景得到的人生感悟。“试上高楼”指登高望远,“清入骨”是总山明、水净、深红、浅黄而言,感觉是清爽、沉着、冷静的,这个别人也还想得到。末句“岂如春色嗾人狂”,则是发人所未发。“狂”字与“清”字对比,是弱彼而强此,一个“嗾”字则是拟人。意思是秋色强如春色,秋色令人清爽,春色使人发狂。此真诗家语耳,直令人闻所未闻。何以言之?读者不能光看字面,须知人论世。《旧唐书》载,王叔文初得太子李诵(即顺宗)信用,密结当代名士(包括刘、柳)共十余人,定为死交。及永贞革新,春风得意之时,相互唱和,曰管(管仲)、曰葛(诸葛亮)、曰伊(伊尹)、曰周(周公),“凡其党僴然自得,谓天下无人。”这不是“春色嗾人狂”,又是什么!韩愈曾就柳宗元发表感慨说:“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柳子厚墓志铭》)而作者在逆境中,回首往事,头脑也清醒起来。这番政治历练,付出的代价虽然沉重,也不是没有收获,至少在政治上更加成熟起来。

  所有这些,作者都没有直说;而是运用形象思维,以写景诗的形式,通过对秋天的独特感受的抒发,间接地说出。全诗议论、抒情与写景结合,寓意深刻,形象鲜明,是历代秋词中个性最为凸出的作品。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