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作于穆宗长庆四年(824)秋,作者在和州刺史任上。此诗描写月下望洞庭湖及君山的优美景色。
“湖光秋月两相和”二句,以铜镜比喻月下洞庭湖面。上句写“湖光”“秋月”、一下一上,“两相和”指上下天光、融成一片,未出“望”字而得望字之神。一个“和”字下得工稳,表现出水天一色的融和画境。接着是一个妙喻:“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即湖面,在无风、波浪不兴的时候,就像一面铜镜。将水面比作固体的表面,是化动为静,给人以奇妙的感觉。说“镜未磨”,而不说“镜新磨”(杜牧:“秋来江静镜新磨”),是因为协调平仄的缘故。古时铜镜,因为氧化的缘故,过一段时间即需工匠打磨。磨与未磨,两种说法,都是可以的。镜新磨,见湖面之明亮也;而“镜未磨”,则意味着湖面影子隐隐约约,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的朦胧感觉。
“遥望洞庭山水翠”二句,再出一喻,写月照洞庭的远景。上句措辞之妙,在合“洞庭”与“洞庭山”(君山)而成句,“山水翠”即包含了君山之青与湖水之碧,而“遥望”二字点题。下句则是一个借喻:“白银盘里一青螺”。“白银盘”照应上文“镜未磨”、喻洞庭湖,“青螺”则喻君山。君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一个小岛,面积约一平方公里,一名洞庭山。相传舜帝之二妃葬于此,屈原《九歌》谓之湘君、湘夫人,故后人称此山为君山。“青螺”一说指女子螺髻,一说是古代一种制成螺形的黛墨,女子化妆用以画眉。到过洞庭的人都知道,君山呈现的实际形状,就像是一块黛墨。所以晚唐成都诗人雍陶《咏君山》云:“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将君山比作湘君(“水仙”)梳洗用的螺形黛墨,更觉形象。也可以看作是对刘禹锡此诗末句的发挥。
这首诗从月下洞庭湖全景,最后聚焦到君山一点,视角是逐渐推进的。诗人将八百里洞庭比作“白银盘里一青螺”,有纳须弥于芥子,举重若轻之感,极富浪漫色彩,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除雍陶《咏君山》而外,北宋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云“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也脱胎于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