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十五首(录一)
秋怀十五首(录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秋怀》是孟郊所作五言古体组诗,共十五首,这是其二。时作者已属老年,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僚,贫病交加,愁苦不堪。组诗总体上反映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及世态的炎凉。这首诗描述一贫病老者在冷露峭风中辗转反侧之难言苦况。
“秋月颜色冰”二句,以秋月起兴,写老者寒夜难眠。措辞极为奇崛,一是“冰”字名词作形容词用(谓月色清白),以“颜色”指月光、月色,令人耳目一新。“老客”自指,即“老至居人下”(刘长卿)也。不说“衣裳单”而说“志气单”,也怪怪的。语云“人穷志短”,衣裳单不必说,而它所导致的,不正是“志气单”么?这种措辞,是颇具推敲,而又很大胆的。
“冷露滴梦破”二句,写老者难耐夜寒。人到老年由于血气亏虚,夜晚尤其怕冷,所以保暖是必须的。然而诗中人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只好扛着。作者为了加深“寒”的印象,不但摄入“秋月”,而且进一步摄入“冷露”“峭风”等意象,给读者以感官刺激,使之如坠冰窖之中。言“梦”为“冷露滴”破,“骨”为“峭风梳”寒;不说扰梦而说“滴梦”,不说刺骨而说“梳骨”,都是避熟就生。“滴”“梳”二字下得极为奇峭。是此诗可圈可点的名句。
“席上印病文”二句承上,也是诗中奇句。上句若可解若不可解,其实是说病体因长期卧床,皮肤上压出了竹席的印文;句中却说是病文印于席上,是倒错的修辞法,例如“心折骨惊”,其效在于奇趣。下句“肠中转愁盘”,形容如有磨盘在腹中转动,即愁肠百结之意。这种造句,即所谓“刿目鉥心”、“掐擢胃肾”(韩愈)。
“疑怀无所凭”二句,写老者精神上的病态。其一是猜忌多疑,“疑怀”犹言妄想,妄想症是精神疾患重要类型之一,患者往往处于恐惧状态而胡乱推断,坚信自己受到迫害,往往会变得极度谨慎、处处设防,并将相关的人纳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无所凭”,是说并无事实依据。其二是幻听,“虚听多无端”,经常听到一些声音,而“虚应空中诺”,其实是“无端”即没来由的,是一种病理现象。作者笔下的这些内容,在唐诗中极为罕见。
“梧桐枯峥嵘”二句,照应上文“峭风”,写窗外梧桐在秋风中发出哀鸣。“梧桐”是庭院中树,而桐木又是制琴的材料。“枯峥嵘”形容其老朽,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就像一张破琴所发出的悲哀的音响。诗中的枯桐,兼有兴象和喻象的作用,它也是诗人自己苦吟一生、穷困一生的象征。
《新唐书·孟郊传》称其“为诗有理致”“然思苦奇涩”。金代元好问评其诗曰:“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孟郊诗在唐诗中自成一家。苏东坡尝称“郊寒岛瘦”,却又说:“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在批评中,已包含有高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