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是庐山的一大景观。庐山瀑布以东南香炉峰的水量多,落差大,景象最奇。法远《庐山记》谓峰头常有“游气笼罩其上,则氤氲若烟水”。
首句“香炉”是双关。香炉峰以形似香炉而得名。唐代的香炉,造型或取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上布小孔,承以汤盘,下柱中空,香即插焉,香烟即由小孔弥漫而出。诗人看到“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情景,应该引起这种很自然的联想,从而感到这个峰名的恰切。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有一个文本是“挂长川”。不同的文本呈现的意境也不同。“挂长川”是直接将一条长河挂起来。“挂前川”的意思稍有不同,应该指峰下有川,即瀑布落地后形成的支流。这两种文本意境的相差并不大,因为最重要的是都有那个“挂”字,这个字之妙,在于有化动为静的意思——远处看到的瀑布,不就像一条白练悬挂在山前吗?晚唐徐凝有两句:“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苏东坡说是恶诗(“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其实不恶。
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一个转折,就像长焦镜头的突然拉近,瀑布的形象立刻由静态转为动态——是“飞流”、是“直下”。这不是望中的视觉印象,它加进了作者的经验和想象,是想当然。这种想当然对于诗歌来说非常重要,它使得形象活跃起来,不再受视觉的约束,因自由奔放,而激动人心。“直下三千尺”,是说瀑布直落下地、落进深谷。按照绝句写法,三、四句要形成反差,则末句必须从天上去找。
末句“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从天上去找,同时也是一个瑰丽的想象,一个大胆的夸张,使诗意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元人杨载说绝句“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一呼一吸,宫商自谐。”(《诗法家数》)这就是虚接,这句与上句既有天上人间的差别,同时又一气贯注,组装得一点痕迹都没有,这就是诗人的本领。一个“疑是”,不予确定,使得倒倾银河之事,变得是邪非邪起来,增添了形象的魅力。
今人有咏重庆夜景者,诗曰:“云台露叶舞风柯,快意平生此夕多。人在乾元清气上,三千尺下是银河。”(钟振振《重庆南山一棵树》)作者将从南山看到的满城灯火,比喻成银河,第三句先说天上,末句再说“三千尺下”,是对“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信手拈来和创造性发挥。反过来、可见此诗之深入人心。
这首绝句在所有关于庐山的,尤其是吟咏庐山瀑布的诗中,是数一数二的,无怪苏东坡大加赞美:“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葛立方《韵语阳秋》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