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这首诗与前诗作于同一年,即元和五年(810),作者在潇水西愚溪畔购得一地,经过疏泉穿池、构亭筑屋,住了下来,同时还自己经营了菜园。此诗写中夜起坐,仰见月出,通过静夜中各种细微的声响描写,抒发谪居中幽郁的情怀。“西园”指作者住宅西边的菜圃。
“觉闻繁露坠”二句,紧扣题面写中夜起床。一个“觉”字,表明是半夜醒来。“闻繁露坠”,是听到露水滴下的声音,这种声音本来不大,但在静夜中听来,却很清晰。于是作者清醒起来,一时不能入睡,干脆披衣起床,“开户临西园”。“临西园”干什么?一是寻找滴露的声源。此外,菜圃里应该新种了大白菜、萝卜之类秋种冬收的菜。既然学了老圃,就不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早起看看作物生长情况,也是必须的。所以这两句,是作者最靠近陶渊明的诗。
“寒月上东岭”二句,写“值月上”。诗中见月,就像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是不期然而然的收获。关于月亮,有个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即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上半夜,月出西岭、西(左)边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下半夜,月出东岭、东(右)边亮。诗中“寒月”(秋月)下半夜、出于东岭,肯定是下弦月了,而且是在下半月。“泠泠疏竹根”,滴露的声源找到了。孟浩然写静夜有“竹露滴清响”之句,露是从竹叶上滴下来的,竹丛下有泉流,“泠泠”是泉流的声音。
“石泉远逾响”二句,写静夜听见的泉声和鸟声。上句写石泉,紧接“泠泠”而来,怎么会“远逾响”呢?可以推断,远处有滩,而水在下滩时,声音会传得很远。于是这一笔,就拓宽了诗境的空间。“山鸟时一喧”,那就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了,只要把“春”字改成“秋”字就行了。所有这些声音,都是表现夜静的。“时一喧”,就是偶尔啼叫一声,鸟叫是因为月出,会短暂地打破夜的岑寂,而鸟啼之后,夜会显得愈发安静。
“倚楹遂至旦”二句,写作者起床后彻夜未眠,很寂寞也很享受。因为是夜晚,除了月色,更多的是听觉的享受,“繁露”“泠泠”“石泉”“山鸟”,等等,静夜中所有天籁,构成了一种和鸣。所以作者靠着柱子,一直在谛听,头脑清醒着,没有昏昏欲睡的感觉。“寂寞”肯定是寂寞,“将何言”直译是:没有什么话说。而“没有什么话说”,包含的意思之一,就是很满意、很享受,包括享受自己的寂寞。明人陆时雍评:“语有景趣,然此等景趣在冥心独悟者领之。”(《唐诗镜》)可谓善会。
清人王尧衢评此诗:“即事成咏,随景写情,颇有自得之趣。然毕竟有‘迁谪’二字横于意中,欲如陶、韦之脱,难矣。”(《古唐诗合解》)这是知人论世之见,从总体上讲,柳宗元达不到陶式的洒脱。不过,单就这首诗而言,无论是写法还是心境,都是相当接近陶渊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