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代是一个大时代,国土幅员辽阔,国力强盛。翻开任何一本唐诗,读者都会得到一个印象:唐代诗人大多行走在路上。高度的物质文明、稳定的社会秩序,为唐代人提供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前提条件。今人谈论盛唐气象时最常举到的一首诗,就是王湾《次北固山下》。南宋严羽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沧浪诗话·诗评》)在开放空间中作诗,气象也是开阔的。
“客路青山外”二句,写行舟次北固山下的感觉,开篇就是对仗。这是长江中下游,镇江一带,诗人穿行于青山绿水之间,心情非常愉快,这种感觉是承平的时代,安定的社会提供的。鲁迅说:“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毕竟雄大,人民有不至于沦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看镜有感》)此诗中就包含这种自信心。
“潮平两岸失”二句,写江面开阔,波澜不惊,有前途无量,一帆风顺的感觉。这是一种充满了希望的感觉,概括了唐帝国蒸蒸日上的、朝气蓬勃的、一往无前的、青春万岁的、正在走上坡路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那样的时代精神。“两岸失”一作“两岸阔”,清人沈德潜评:“‘两岸失’言潮平而不见两岸也,别本作‘两岸阔’,少味。”
“海日生残夜”二句,是一副上上等的春联,充满除旧布新的感觉,比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不知高明多少倍。辛文房评:“诗人以来,罕有此作,张燕公(时相张说)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唐才子传》)所谓“楷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旋律。同时它也来自江上行船的实感,沈德潜评:“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境。与少陵‘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一种笔墨。”(《唐诗别裁集》)其所以成为奇境,还因为句中包含丰富的哲理意味,写出了对立面(“海日”与“残夜”、“江春”与“旧年”)的相互转化,残夜为海日之母,还有不破不立(通过“生”、“入”两个动词)的意思。
“乡书何处达”二句,抒写旅途中思念家乡的情绪。而爱国主义正是基于人们对家乡热爱,与崔颢《黄鹤楼》结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一种笔墨。这一笔与全诗所表现的时代精神高度契合,而且不可或缺。
这首诗在唐代有两个不同版本,较早的版本见殷璠《河岳英灵集》,题为《江南意》,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对照通行的文本,你会发现,虽然大致不差,但通行本更是一个成熟的、无可挑剔的文本,它肯定是一个新文本。旧文本的首联显得散缓,改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则紧凑清新。“数帆悬”削为“一帆悬”,更是点铁成金。与郑谷改齐己《早梅》“数枝开”为“一枝开”,以见其早,有异曲同工之妙。尾联“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在诗中直接出现“气象”一语。通行本不直说气象,气象已存乎其中。
一首好的唐诗,在传播过程中,往往有读者的参与琢磨,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沙直上”改为“黄河远上”,李白《静夜思》“看月光”、“望山月”改为“明月光”、“望明月”,等等,最后才成就精品,这事也表明了唐诗的群众性、参与性,和不强调著作权的好处。王湾《次北固山下》也提供了这样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