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菊
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中国画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兰竹菊谱》虽出现于明代,但梅、兰、竹、菊的崇尚,远在先唐就已形于吟咏。此诗就是一首咏菊的诗。
“王孙莫把比荆蒿”二句,写菊花未开时植株不显。首句呼告,“王孙”犹言公子,指五谷不分的富家青年,当然也分不清“荆蒿”与菊花。因为菊花在未开花之前,其植株瘦弱,很容易被人混同于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是说在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菊花开放,惹人喜爱,当日即有头上插戴菊花的风俗,杜牧即有“人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之句。荆蒿不能插在头上,这就是区别了。
“露湿秋香满池岸”二句,赋予菊花以孤高品格。第三句写菊花秋日清晨盛开景象,“露湿”以带露开放暗示新鲜;“秋香满池岸”谓在池岸上低调开放,清香却弥漫袭人。末句“由来不羡瓦松高”,拉来一个陪衬,“瓦松”是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上的植物,唐初崔融作《瓦松赋》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名为松,其实“高不及尺,下才如寸”。西晋左思《咏史》云:“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瓦松也就相当于“山上苗”了,而它的“高”,不过是“地势使之然”。
反而是地势较低的菊花,在品格上可以与松树比美。所以“松菊”从来并称,如“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王维)、“知君到三径,松菊有光辉”(独孤及)、“满室图书在,入门松菊闲”(刘禹锡)等。这首咏菊诗别致之处在于,拿荆蒿、瓦松作反衬,赋菊花以人格。兼之语言朴素,所以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