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
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首五言排律当是中宗景龙元年(707)作者被贬越州长史,游杭州灵隐寺所作。灵隐寺建于东晋时。相传咸和元年(326),印度僧人慧理至杭,见此山道:“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灵隐山即得名于此。
开篇两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从灵隐寺的地理位置及概貌说起。“鹫岭”本指天竺国灵鹫山,用指灵隐山的北高峰(飞来峰)。“龙宫”即指灵隐寺,虽是为了对仗工整,却也有所取义。相传龙王曾请佛祖讲说经法,故佛寺勉强可以称为“龙宫”。“郁”、“锁”二字,不经意地流露出戴罪人的负面情绪。
接下来两句是豁然开朗:“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真一篇之警策,为唐诗之名句。而且衍生了一个故事,见晚唐孟棨《本事诗·征异》。略云:宋之问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吟行,得“鹫岭郁岧峣”一联后,冥搜奇思,难以为继。有老僧点长明灯,坐大禅床,赠此二句。之问讶其遒丽,乃足成全篇。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事不可信,前人已予驳正。
接下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由灵隐寺的桂花飘香,继续写诗人对景物的陶醉,涉及当地风俗民情。按白居易《东城桂》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即灵隐寺)每岁中秋有月桂(月宫桂树)子堕”,所以杭州人有“山寺月中寻桂子”(《忆江南》)的风俗。这一联的清新脱俗,与上一联的雄浑壮丽,形成对照,相得益彰,共为全诗之枢纽。
接下来很自然地转入对寻幽探胜的描写:“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上句写攀山登塔,下句写途中见到山寺的引水装置。其事非可等量齐观,做成的对仗却相当工稳。“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写花木的耐寒,与上文“桂子月中落”之景,季节似不吻合,神理(心理暗示)却是相通。何况形式美对于排律来说,比细节真实更为重要。
诗人从大自然得到许多积极的心理暗示。“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上句犹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下句是说通过寻幽访胜,达到了宠辱皆忘的境界。结尾把心境推向更高:“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天台山本佛教圣地,“石桥”则是通往仙境之桥。相传汉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二女子,留半年求归,抵家已七世矣(事见刘义庆《幽明录》)。诗人借天台山比灵隐山,表达了潇洒出尘之想。
明人袁宏道在灵隐游记中提到这首诗说:“余始入灵隐,疑宋之问诗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词客,捃拾帮凑。及登韬光(庵名),始知沧海、浙江、扪萝、刳木数语,字字入画。古人真不可及矣。”若非诗人得江山之助,五排之中,哪得有此神完气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