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耕牛
卖耕牛
卖耕牛,耕牛鸣何哀!原头草尽不得食,牵牛踯躅屠门来。牛不能言但呜咽,屠人磨刀向牛说:有田可耕汝当活,农夫死尽汝命绝。旁观老子有幅巾,戒人食牛人怒嗔:不见前村人食人!
《荒年谣》五首,此其一。原序云:“饥沴lì荐叠,疮疣日甚,闻见之际,愍焉伤怀,爰次其事,命为《荒年谣》。事皆真实,言通里俗,敢云言之无罪,然所陈者十之二三而已。”作于道光十三年(1833)。
本篇突出的成就是在短短几句诗中,展现了灾荒年间人情之面面观。诗人几笔就勾勒出几个生动的形象。首先是“耕牛”,在正常岁月,它是农家的命根子,终年卖力拼命,只求一口草吃。人们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变了牛还遭雷打”一向被认为是天道不公的表现。然而在灾荒中,“人兮牛兮两无食”,牛被牵向屠门,做了彻底牺牲。其情可悯。
其次是屠夫,职业造就了其冷酷,他一面磨刀霍霍,一面向牛宣布“罪状”:“有田可耕汝当活,农夫死尽汝命绝!”似乎没有田耕,就是牛的过错。需要时可让牛生,不需要时就让牛死,在屠夫看来这都是“天经地义”的。
再次是戴幅巾(方巾,儒生或缙绅常服)的老头子。这是一个慈善家的形象。他在那里劝说人们不要食牛。“衣食足而后知礼仪”,在饥荒中“仁慈”是一种奢侈,所以这老头的说教找错了地方。活该遭人抢白。
最后是吃牛肉的人。三日无粮,父不父,子不子。人们对宰杀耕牛,食肉寝皮,也早已无动于衷。饥饿早已使他们感情麻木了。所以他们对慈善家的说教很反感,不客气地顶了回去:吃牛算得什么罪过,“不见前村人食人”!这里又连类而及前村食人之“人”,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其人性丧失更为彻底,他们在“吃人”。
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狂人日记》中的话: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一同《卖耕牛》就通过饥荒一景,写出了冷酷的时代,冷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