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当作于德宗建中二年(781)滁州(今属安徽省)刺史任上。诗写作者公馀寻幽访胜之趣,颇使人想起王维在终南山,有诗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北宋欧阳修知滁州时,读此诗,却没有找到西涧所在,疑心道:“滁州城西乃是丰山,无西涧,独城北有一涧水极浅不胜舟,又江潮不到。岂诗人务在佳句而实无此景耶?”(据高棅《唐诗品汇》)可见所谓滁州西涧,实在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去处,却因为韦应物的这首诗而名垂万古。
“独怜幽草涧边生”二句,主要用空间显现手法,描写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即诗中有画。心理活动点到为止,“独怜”是唯独喜欢,特别喜欢。因为雨后的溪边,青草长势异常茂密,又一尘不染,生气蓬勃,这是视觉印象。而在密林深处,又传来黄莺声声,这就是画外音了。两句分别诉诸视觉与听觉,极富感性色彩。绝句的前两句,可以写得随意。写到这样一字不能改动的程度,已是佳句了。但精彩之处,还在后头。
“春潮带雨晚来急”二句,写西涧野渡,雨后闲适幽静的情景。而第三句,在闲适幽静的基调上,垫以“春潮急”三字,则全诗俱活。这个做法,与李白《早发白帝城》第三句以啼不住的猿声所造成的速度感的消失,来衬托全诗对速度的审美,“走处仍留,急语仍缓”(施补华),貌似反对,意趣神合。有了“春潮急”的铺垫,那系在渡口的一条舢板小船,随波浪摇摆,才显得格外的闲适。一个“自”字、一个“横”字,写出无人之态,极饶画意。北宋宫廷画院曾取此诗末句为考试题目,画师或于船头画一鹭拳腿,以示无人;或添一舟人卧舟尾独弄横笛,则谓非无舟子,无行人也。成为佳话。顺便说,欧阳修看到的涧水“浅不胜舟,又江潮不到”,但只需要一夜的雨,溪流就会看涨而湍急起来,“潮”指涨水,非潮汐之谓也。
由于这首诗为作者写心,妙于意境的营造,极富艺术魅力。引起后人探索其魅力所在的兴趣,不免将一些“作者未必有”的用意,附加在诗的头上。“谢叠山(南宋谢枋得)云:‘幽草’‘黄鹂’,此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春潮带雨晚来急’,乃季世危难多,如日之已晚,不复光明也。末句谓宽闲寂寞之滨,必有贤人如孤舟之横渡者,特君不能用耳。”(高棅《唐诗品汇》)今人读此诗,或能想起三毛所说:“心似万丈迷津,亘古恒远(语本《红楼梦》警幻仙),其中并无舟子撑篙。除非自渡,他人爱莫能助。”这都是诗歌欣赏的正常现象,读者不妨各得所解,不穿凿附会就好。
南宋刘辰翁谈作诗,谓“好诗必是拾得,此绝先得后半。”(高棅《唐诗品汇》)盖古人称作诗为觅句,觅得好句,便如得到一颗种子,诗意就会蓬勃生长。如此诗,先有了三、四句,则不愁没有一、二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