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怎样做一位成功的商业人士.

8.社会是本读不完的书

  有人说,要做一个现代商人,在高速变化的时代里,必须要学会三种语言,除了国语以外,还要会英文和电脑语言,同时要具备四大技术:开发、复制、管理、交换。

  三种语言,是中国社会上班族都需要的知识;而四大技术,则是在任何企业工作的人都需要的能力。在电子业要会开发、复制、管理和交换,而在新闻传播界,同样需要开发(企划、采访)、复制(写稿、编辑)、管理(人事)和交换(咨询交流、观念沟通)的能力,每一个行业所需要的技术不同,我们必须了解在自己的行业里面,需要哪些技术,然后不断去充实。而在政治、非营利机构里,所需要的技术和企业不同,领袖要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特色,加强所需要的能力。

  要成为成功的商人,就要会那一行的知识,而且是“全备的知识”。

  但实际上,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而社会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商人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一个人最需要学习的是大脑,一个单位最需要学习的是领导。学无止境,这就意味着领导必须把学习当做人生的一件大事来做。

  王积薪是唐代翰林棋待诏,是当时有名的棋手。传说王积薪在学成下棋技艺以后,曾以为天下无敌。有一次他游览京城,住在旅店里。晚上熄灭蜡烛后,听店主人的老妇人隔墙招呼她的媳妇说:“这么好的夜晚,时间难消遣,下一局棋吧。”媳妇说:“好啊!”于是她们就开始下起了盲棋,王积薪听老妇人说:“我在第几道下子。”媳妇说:“我在第几道下子。”各人说了好几十道。最后老妇人说:“你输了。”媳妇说:“这一局输给你了。”王积薪暗暗记下她们下子的步骤,第二天照着次序,重新摆出那盘棋的局势,她们下子用意之深,布局之妙,都令王积薪自叹弗如。从此他悟出艺无止境、学无止境的道理,不再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了。

  商人往往是一些在某个领域有所专长、有所成就的人,应该像王积薪那样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一个虚心学习的小学生地位,取得不断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坚持不断地从别人那里汲取长处,充实自身,才有后劲保持优势,这是被古往今来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道理。

  作为个人,努力学习他人所长,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作为一个企业,如果不积极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那么后果就更为严重了。因此,有远见的商人一向十分注意对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学习,并将它们作为强大企业之本。

  17世纪末,为了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俄国派出一个宠大的使团到西欧各国考察。在这个使团中,有位叫彼得・米哈依洛夫的下士随身带了一个印章,上边刻着:“我的身分是学生,我需要老师的教导。”一路上,他虚心拜师,认真研究桥梁、风车、水磨、建筑,参观科学院、大学、兵工厂、铸币厂、天文台乃至棺材厂,还学过人体解剖和拔牙等。

  在荷兰,他的老师在一张证书上写道:“彼得下士深入学习了解船的技艺和绘制平面图的要领。我认为他现在已经完全胜任这方面的工作。”另一位炮兵上校在证书中肯定他完全可以被视为“一名技术全面、专业精通的熟练炮手。”由于他的苦学,结果获得了英国牛津大学的荣誉博士证书。后来人们才大吃一惊,这个“下士”原来是俄皇彼得一世。

  类似的故事在中国也曾发生过,例如康熙皇帝向汤若望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知识;同治皇帝通过谭嗣同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方法;曾国藩向欧洲学习造船技术等等,这些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学习对他们的重要性。这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

  社会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是一座世界最大的“大学”。**知名商人、中策投资公司总裁黄鸿年在小的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在“社会大学”里却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对他后来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1961年10月18日,黄志源和黄鸿年兄弟俩登上远洋巨轮,挥别了家人。一个星期后,兄弟两人在广州上岸,11月初抵达北京。不久,老大被安排上高一,黄鸿年则被送到小学插班念六个月六年级,先熟悉环境、打好基础,然后才到汇文中学继续求学。

  不过,黄鸿年真正在学校求学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社会大学”的学习实际的人生经验。黄鸿年在内地一住就是整整10年,而这10年刚好是新中国最动荡的时期。1966年,毛**发动了“*****”时,黄鸿年正在北京汇文中学念高中二年级。

  该年8月及9月,毛**三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接受万头攒动、斗志高昂的红卫兵的敬礼和高呼时,跟随着人群的黄鸿年也在现场,成为这段惨痛历史的小小见证人。

  “突然不必到学校上课,再不必做功课,大家都好高兴。”黄鸿年回忆说,“由于我是属于有海外资产阶级背景的黑五类,在天安门时也只能站在后面远处。”

  “*****”爆发后,学校停课期间,黄鸿年就跟随着学生大队展开两年的大串连,乘搭火车、公车及轮船到中国的天涯海角,然后又在山西省南部的一个名叫太阳公社插队一年当职业农民。

  在一穷二白的农村里,黄鸿年和来自****10位青年,共挤在一个面积只有80平方尺的小房间睡觉,房里的空间刚好可放下床铺;惟一的公厕设在屋外,冬天内急时上厕所那种全身被冻僵的苦滋味,很难受也很难忘。

  在深达百多公尺的老井打一小盆水,往往要花上5分钟,黄鸿年至今记忆犹新,他表示:这盆水我须先用来洗脸抹身,然后用来洗头,最后再用来洗脚,所以是“一水三用”。

  “当时我们每天的菜钱是两分钱,刚好可以填饱肚子,过年时才能吃到肉,不过每个月我会设法回北京一趟,那时我父亲还定期汇钱给我,我可以在城里吃顿好的,补补身子,在北京饭店吃碗热烫烫的馄饨只需一块人民币,一个全套西餐也只是三块人民币。”黄鸿年说,“可是这已不再是物质上的问题,而是精神上的空虚和绝望,使人难以忍受下去。”所以那段日子何止是“清苦”,其实简直是“千辛万苦”。

  在印尼望加锡时,黄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黄鸿年也非娇生惯养之辈,可是家境总算是渐渐好转,属于“中康”阶级,还好,在中国的日子即使再苦,他也熬得住。黄鸿年在汇文中学的老师徐绪标就回忆说:“黄鸿年那时根本不像富家子弟。很能吃苦,富有正义感,好打不平。原本华侨子弟毋须上山下乡,但他主动报名到山西农村插队落户。”

  回想当年停学下乡干活、向无产阶级的农民和工人学习,黄鸿年有无限感想,他说:“当时我觉得我是在浪费时间,是在浪费青春,我大有怀才不遇的感叹,我的中学校长自杀身亡给我的打击尤其大,我的理想和希望全破灭了。于是,我开始思考,可是越思考心里越矛盾,也越难受,挫折和痛苦久久无法挥去。”黄鸿年最后决定带着千头万绪的心情,离开无时无刻不在批斗的神州大地。

  “1970年,我写信给周恩来,热切表示我要尽快回到印尼。几个月后,当局批文发了下来,当时'*****'正推向另一个**,没有人可获准离开中国。我不知道我在那时候是不是惟一一个获得特别批准离开中国的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时能获准离开的人是少之又少,可以说是极少。”黄鸿年说道。

  1970年离开中国时,黄鸿年也曾深深后悔把人生中最宝贵的10年就这样给浪费了。不过,今天他却有个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说:“现在回想起60年代在中国的那整整10年,我觉得不但没有浪费,反而是我日后重返中国大展拳脚的无形的宝贵资产。”

  白白的“浪费”转变成千金难换的“资产”,看来只是一线之隔,而这个大转变的最大推动力,就是来自中国采取的改革开放政策,把僵化多年的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为海外华商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而在**时期高举毛语录、高唱革命歌曲、跟随大队下过乡的黄鸿年,日后重返中国经商,建立人际关系时,他所处的优势自然会比没有这类特殊背景的人强得多。

  其实,那个时代的大串连,就好像是在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大大扩大了人生的接触面,了解了民情民俗,经过这么一个大时代、大动荡的人,他们所吸收到的知识,是学校课本所无法学习到的。黄鸿年就这样表示:“现在中国的各级领导都经历过这个大时代,我们都有共同的时代背景,也有着共同的感触,因此谈起话、做起事来,大家可以取得共鸣、共识,也比较容易沟通。”

  他说:“我经常形容中国是一部无字天书,必须细心地接触,才能有些体会和了解。在中国的10年里,我感觉我一直是在社会大学上课和磨炼,这种特殊的经历和难得的经验,使我日后对各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都会比一般人来得敏锐和全面。因此,我虽然没上过大学,可是现在我却经常受邀到大学讲课,原因是经过在中国的10年磨炼和反复思考,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分析可能比教授、学者还要深入和全面。”

  当然,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许多高官,是和黄鸿年同时代的人,共同的经历和语言,使他们很容易产生共鸣,当“中策现象”在神州引起争议时,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都有人站出来,肯定“中策现象”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和贡献。

  因此,黄鸿年虽没上过大学,1994年却被天津市南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被浙江大学聘为顾问兼职教授,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月薪1080元人民币,属中国一级教授的待遇。同年成立的中国竺可桢教育基金会(**)也委任他为第一任会长;1996年,浙江大学颁授他为该校名誉教授。此外,自1993年起,黄鸿年先后被西安市、锦州市、合肥市、烟台市、杭州市及宁波市聘为经济顾问。

  这一切都说明了经过“社会大学”多方磨炼的黄鸿年,其宝贵的社会经验,已得到社会的肯定。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