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揭秘神奇世界之最.

38.最长的古典交响曲

揭秘神奇世界之最. 泉林.. 1350 2021-08-19 01:14

  奥地利音乐家马勒(1860―1911)所作的《第三交响曲D小调》是古典交响曲中最长的一曲。马勒多明戈该曲创作于1895年至1898年的夏季,是讽刺与情感的特殊混合物。马勒说:“这部作品实际上是反映了整个世界,在这上面,人不过是一一种乐器,宇宙本身用这件乐器在演奏。”马勒自称此作为“怪物”因为这部作品是出奇的长篇剧作。

  马勒虽然出生于有地位的家庭,高超的音乐造诣使他称为维也纳国家剧院指挥。他的作品感情奔放,所以一时难以被人们接受。但他事后不久,他的作品终于被全世界所认识,他的音乐作品于19与20世纪之间成前起后的地位。

  遥望星空,心中弥漫着**的圣咏。有了1888年描绘大自然风光的《第一(巨人)交响曲》,也有了1894年探寻人生意义的《第二(复活)交响曲》,经过这两部作品在技术和人文方面的尝试,马勒开始了他与宇宙对话的征程,他要将与天同乐的欣喜之情完美地展现在《第三交响曲》的创作之中。

  他说:“作者成了一件乐器,整个宇宙都在他身上弹奏。……要再现一个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的大神秘。”他的弟子布鲁诺・***与他同游维也纳阿特尔湖畔时,不无感叹地赞美起那里的大自然景色,马勒便对学生自豪地说:“瞧,我已将此写进了《第三交响曲》之中。”

  在乐曲开始时,他用八支圆号齐奏出夏日来临的主题,气势恢宏浩荡。……点缀着浩渺宇宙的深远,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的音响轰鸣后,迎来了终曲的那个交响乐创作史上的著名的结尾――倍弱的圣咏,那是与乐曲开始相呼应的一种深层安排,象征着大自然的永恒。

  马勒在终乐章中以慢板来结束他那与宇宙对话的故事,确乎不同寻常。古典的海顿和浪漫的老柴分别在《告别》和《悲怆》的末乐章用过慢板,然而,马勒在气度上要比他们博大精深得多。尤其是他在此曲中首创了两极配器法,极其室内乐化和极其交响化,其合力更使作品充满了多重隐喻色彩。难怪他的“镜头”用语会被那些迷恋他音乐的电影导演们所亲睐。他对于慢乐章的处理比霍仁斯坦版表现得更沉重一些,不过还是会有许多人喜欢他那外露的表现。

  重新制作的这张唱片录制于纽约曼哈顿中心,伯恩斯坦早期许多最好的作品就录制于这里,这个地点为此张成功地重新制作了的唱片增添了宽广感和整体感。由玛尔塔・利普顿和两支合唱队演唱的声乐部分很成功,另还有詹妮・图雷尔演唱极佳的优雅的歌曲于之相配,值得收藏。

  而伯恩斯坦于1987年的录音是他所诠释的马勒音乐,也是衡量其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些经过剪辑的现场录音版中,伯恩斯坦始终传达出充沛的活力和热情。这种处理虽然有着明显的缺憾,但是却使音乐更容易达到整体效果。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