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都街巷志(上册)

东府街附南府街

成都街巷志(上册) 袁庭栋 2595 2021-08-19 04:06

  东府街附南府街

  东府街和南府街是盐道街东边两条相接的小街,得名于清初。清初的四川不设总督,由川陕总督或川湖总督管辖,总督不驻成都。顺治十四年(1657)设四川总督之后,总督也是驻于重庆,直到雍正九年(1731),四川总督才驻成都。在此之前,为了处理军政事务,曾经在盐道街东头偏北位置设立临时性的总督行署府(曾任过清朝国史馆总裁的董诰绘过一幅珍贵的清代早期的《成都府图》,虽然简略,但是上面就有“总督行署”的位置),署府之东就叫东府街,署府之南就叫南府街。

  在一些介绍老成都的文章与书籍中长期有一种说法,说这两条街的得名是由于当年成都府辖区太大、知府的公务太忙,于是就在东府街、南府街和西府街这三个地方分设了派出机构,为知府大人分担成都府的东片、南片和西片的若干事务,这三条街也就因此而命名。这种说法在文献上没有根据,加之南府街和东府街这两条街完全相连在一起,如果真的是要分设派出机构的话,这种安排也是不可能的。

  在南府街今天成都市职工大学的地方,原来是民国时期就已开办的南府街小学。而其前身则是早在唐代就已建成、又在清代重建的川主庙(据《太平寰宇记》的记载,这座川主庙的创建者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李德裕)。几年前,笔者还在大门外残存的石柱上读到过石刻楹联上联的四个字“水平六字”。据记载,这副对联的全文是:“威慑蛟龙,不仅水平六字;劳成沟洫,特隆肸响(按:肸响一词出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意为散布、影响)三巴。”正因为成都最大的川主庙在南府街,所以南府街过去也被叫作川主庙街。

  川主庙是过去在四川各地十分常见的寺庙,仅犍为一县在清代与民国期间就建有45座之多。川主庙内供奉的“川主”就是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和李二郎父子(李二郎是民间传说与神话中的人物),这是广大蜀人对率民治水、千秋造福的英雄李冰父子世世代代的尊崇与怀念。清政府为了顺从民意,鼓励水利与农耕,于雍正五年(1727)敕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李二郎为“承绩广惠显英王”,命令春秋两季必须举行官方祭祀,于是川主庙也被称为通佑王庙。成都的川主庙不止一处,如在驷马桥、青龙场、九眼桥过去都有川主庙,目前还保留在地名之中的只有茶店子的川主庙,旧址在原来的茶店村三组,在1958年才拆除。

  1926年10月10日,在中国共产党成都特支的领导之下,由原来的劳工联合会发展而成的成都市工会(1927年3月改名成都市总工会)就是在这个川主庙中成立的,由成都特支的负责人刘亚雄、钟善辅分任正副会长。

  清光绪十年(1884),成都电报局在南府街成立,创办人周保臣,同年建成了四川第一条电报线路,经重庆到宜昌,再由宜昌向全国各省转发电报。两年后,上海电报总局又在文庙前街开设官督商办的商电局,以后线路逐渐增多,并可以经上海向国外转发。到1908年,省内的电报线路已经可以远至巴塘、理塘。

  1926年成都市工会成立地址——南府街川主庙 中共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成都市工会机关刊物《工友》

  南府街茶社书场 1990年 陈维摄影

  清末民初成都的外科名医、被喻为疮科圣手的黄雅亭家住南府街,他开的医馆也就在南府街。黄家有一个精致的菊园,候诊者可以在赏菊中放松身心,缓解疼痛,在当时很受患者的喜爱。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氏后人在红照壁地段医院继续行医,远近慕名而来的求治者仍然是络绎不绝,笔者曾经多次见其盛况。

  南府街邻近中莲池与小淖坝,位于旧城之中最南部地势相对较低的片区,所以一遇夏日暴雨,往往就要出现短期的水潦。清人曾经有《竹枝词》写道:“三莲池涨水满陂,一带人家都不支。最是南府街洼下,雨中门板当船施。”

  著名川剧演员贾培之在成都的故宅就在原南府街13号。

  贾培之(1884—1954) 温江人,本名廷福。1909年开始学艺,1927年加入成都“三庆会”,1930年任副会长,1948年任会长。他技艺精研,讲求艺德,是继康芷林之后坚持川剧改良的领军人物,也是公认的泰斗级生角演员,在川剧界与康芷林并称为“圣人”,百代公司为他灌制的多张唱片曾经风靡一时,国画大师张大千也因为倾慕他的演技而与他成为至交。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大众剧院院长、重庆实验川剧院院长、西南川剧院副院长等职。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10月28日病逝于成都。他的唱腔刚劲有力,讲白雄浑敦厚,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写诗称赞:“不甘市井没英雄,粉墨登场学醉翁。铁板桐琶供啸嗷,至今尤唱大江东。”1952年在京演出《柴市节》后,观剧的毛泽东主席称赞说:“作者是文天祥,你也是文天祥!”

  在东府街上原来有一个东府街小学(南府街小学与东府街小学已经先后并入盐道街小学),而其前身也是一座寺庙,叫净慈寺,初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重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抗日战争时期,大量的文化人来到成都,包括白杨等著名演员在内的很多文艺工作者都曾经客寓于此,把这里作为他们继续工作与战斗的栖身之处。

  南府街23号 1989年 陈锦摄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