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河附饮马河
西郊河附饮马河
唐代修建罗城之后,内江(即今天的府河)不再经过城市的西面而是从城市的北面再转向东面流过,外江(即今天的南河)只从城市的南面流过,城市的西面就缺少了一条护城河,这对城市的城防十分不利,于是在修建罗城的同时就在城市的西城墙外新凿一条西濠作为西城墙外的护城河。西濠基本上是沿城墙而走,北起府河,南至南河,西濠之水少数是从府河引入,多数是汇流城西的其他几条小河。
西郊河和饮马河在此分别流向南北 2009年 袁庭栋摄影
有关西濠的历史记载很少。根据清代的有关资料可知,在府河上今天新建的五丁桥西侧原来被称为王爷庙的地方,有一条分府河水向南流的小河名叫饮马河。饮马河过通锦桥之后,在西边汇入一条小河桃花江(也称笕槽河),向南穿过西月城街,过金沙桥,在二道桥街与更小的二道河(二道河是在抚琴西路以南从磨底河上原倒石堰分出来的一条小河,所以在过去也被误写为磨底河,在清代还曾经被误称为金水河)相汇之后向南,名为西郊河,过十二桥,再过迎仙桥,在百花潭汇入南河。这一条西郊河就是在古代西濠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西濠的上游早期没有专门的名字,在清代时,由于满蒙旗兵常到这里饮马,所以就被称为饮马河。在饮马河的东边,西月城街以北,还有一条过去沿饮马河修建的至今还在的小街就叫饮马河街。
今天通锦桥下的饮马河水量不大,是从南向北流的,并不是从北向南流,水源来自原来本是饮马河支流的桃花江。也就是说,桃花江水在通锦桥南边的饮马河河道中一分为二,向北流去的就是饮马河(如今当地的居民都叫通锦桥河)北段,长1.05公里,向南流去的是饮马河南段,长约1.2公里,在金沙桥下汇入二道河而成为西郊河,桃花江成为两条河共有的水源。这种情况的出现,应当是因为饮马河的河底泥沙淤积而使得河床增高,桃花江的水流量又大于府河流入饮马河的水流量,于是就有了这一段河水从南向北倒流的情况发生。而在过去,应当是府河水从王爷庙分水口入饮马河向南流,汇入桃花江再向南流,再汇入二道河而成为西郊河,再向南流入南河。笔者曾经访问到一位当年居住在这里的七旬老人,他说儿时经常在这里游泳,他的记忆中,当时的饮马河水肯定是从府河之中分流而向南的。至于是何时改为由南向北流的,目前还没有找到准确的记载。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郊河的水量就开始减少,80年代以后就愈来愈少,今天的西郊河的水量更少,到了冬春几乎断流。据笔者所知,有关部门已经在考虑将下游的西郊河加盖了。可是西郊河在过去却是水量不小,从以下两件在今天的成都人看来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中即可见一斑:
一件事是水力发电。1929年,曾经留学日本的邛崃人季叔平怀着实业救国的抱负,在今天的遇仙桥侧的西郊河畔琴台宾馆那个位置,租得二仙庵庙产十余亩,修建了成都第一个冰厂——青阳冰厂,所用电力就是在河中拦水筑坝建立的一个小型水电站所发电力。成都人最早使用的冰砖,所吃的汽水、冰糕、纸杯冰淇淋都是这个冰厂生产的。冰厂还生产了一种以冰砖降温的简易冰柜,很受商家欢迎。这个冰厂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都饮料厂的前身。
西郊河 2011年 杨显峰摄影
一件事是水上运输。在1913年通惠门开通以前,北城的成都人赶花会有一条水路,就是从王爷庙上船,通过西郊河向南直达百花潭。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西郊河中还能游泳,一位老人曾经回忆他从三洞桥下水一直游到百花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