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都街巷志(上册)

青龙街附青龙巷 青龙正街 青龙横街

成都街巷志(上册) 袁庭栋 4019 2021-08-19 04:06

  青龙街附青龙巷 青龙正街 青龙横街

  位于骡马市以西的青龙街对于成都人来说是不陌生的,它的得名与一座青龙桥相关。

  青龙街 1999年 冯水木摄影

  成县中礼堂后面的洗墨池 摄于1933年6月18日 杨显峰提供

  青龙街这一片很早就有一片水塘,据研究很可能是秦国张若主持修筑成都城墙时取土而形成的,早期名叫龙堤池。自唐宋以来,就有记载说汉代著名学者兼文学家扬雄年幼时就生活在这水塘旁边。他读书用功,写字很多,天天在此洗砚洗笔,竟然把水塘的水都洗得变黑,所以这水塘就被叫作“扬雄洗墨池”,简称“洗墨池”。如宋代的宋京就在《扬子云洗墨池》一诗中说:“君不见子云草玄西郭门,一径秋草闲黄昏。何须笔冢高百尺,池墨黯黯今犹存。”相传唐玄宗年间担任成都最高长官的章仇兼琼(这是一个对成都地区水利建设有过重大贡献的地方官,曾经在成都任职多年,著名的通济堰、蟆颐堰最初都是他主持开凿的,今天都江堰市离堆公园内的堰功道上有他的塑像)有一天晚上梦见了水中的龙女,于是就在洗墨池边修建了祭祀龙女的龙女祠。到了宋仁宗时,龙女祠加以扩建,改名为龙女堂,并在龙女堂的左边小溪上修建了一道桥。按照古代对天空中星宿“四象”的传统称呼(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就称之为青龙桥,以后在桥边形成的街道也就叫作青龙街。青龙街这一街道名称一直使用到了今天。

  成都子云亭 1934年庄学本摄影 杨显峰提供

  为了纪念扬雄,从唐代开始这里就陆续修有一些建筑(宋代还有记载说早在南齐时就建了草玄院),宋代有草玄亭、准易堂、解嘲亭、吐凤轩、洗墨池等。明代万历年间曾经重修洗墨池,池北建有草玄堂,池前建有子云亭,但是在明末清初的战火中尽毁。清代曾经重建的子云亭,民国时期仍然存在。抗战时期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轰炸,这里的成都县女中迁出城外到茶店子办学,1946年又把校园中的子云亭也拆往茶店子,重建于今新成灌路旁的茶店村老年活动馆处,20世纪70年代因为扩建成灌公路而被拆除。

  扬雄(前53—公元18) 字子云,西汉时成都人。相传郫县友爱乡是他的故里,至今尚有扬雄墓等纪念地。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与文学家,汉赋的代表性作家,又著有哲学著作《法言》与《太玄》,他写的《犹轩使者释绝代别国语方言》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方言的著作,他写的《蜀王本纪》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研究四川地方史的著作。早在晋代,他在成都的住宅就是后人凭吊的文化遗址,如左思在《咏史》诗中就已经有“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的诗句。在过去的岁月中,很多地方都有他的纪念地,单是在四川各地的子云亭就有多处,目前最宏伟的子云亭在绵阳西山。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名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更是使子云亭和扬雄的大名流传得更远。

  扬雄《太玄经》十卷四川省图书馆藏

  洗墨池的水面虽然逐渐缩小,但是直到清末民初仍然存在,有亭有桥,绿荫接地,游人还可以垂钓。清道光元年(1821),四川提学使聂铣敏在原址兴建了著名的墨池书院。咸丰三年(1853),又从帘官公所街迁来了芙蓉书院,成为当时成都的一个教育中心。清末兴新学,于1905年4月12日将墨池书院与芙蓉书院合并,改制为成都县立高等小学堂,1907年改建成都县立中学,而在其隔壁另建成都县立小学堂。民国时期又在成都县中的旁边开办了成都县立女子中学(大门开在背后的署前街)。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都县中迁出南门外修建了新的校舍,改名为成都七中,而在成都县中的地方,将原来在华西坝的华西协合中学迁入,开办了成都第十三中学。由于校区在城内难以扩大,十三中2000年迁至八里庄小区,更名华西中学,后又成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十三中迁出之后,这里多年办学的历史暂告结束。不过它的文脉并未中断,街头还可以见到以墨池为名的商店,还建有民办的成人教育学校墨池学校。它背后的青龙巷中的华协电影院就是1979年利用原来十三中校办工厂翻砂车间改建的,所以取名“华协”,来源于十三中的前身华西协和中学。华协电影院在1989年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家多厅的华协影城。2011年11月1日,华协影城因为旧城改造而停业,将选择其他合适的地点重建。

  清代的墨池书院、芙蓉书院 原载同治《成都县志》

  民国时期的成都县立中学是成都最著名的中学之一,长期与华阳县立中学、成属联合中学鼎足而三,当时的成都可谓无人不知“成、华、联”。新中国成立后,原成都县中与成都县女中合并,1952年更名为成都七中,1954年迁南外磨子桥新建校舍,至今仍是全国名校,而且在校园内新建了子云亭和与之配套的步韵廊。

  由于青龙街上的学校师生较多,所以民国时期成都最著名的文具纸张商店“鸿兴公”的总店就开设在本街东口,以后又在南大街开有分店。当年的学生要买学习用的新产品诸如坐标纸、蓝黑墨水、固体墨水(冲水即可灌注钢笔,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在普遍使用)等,都是到这家“鸿兴公”。

  青龙街以南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清末这里曾经是习艺所,民国时在此建立了南薰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南薰中学迁到城外石灰街,1941年建立在正府街的中央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实习医院——成都公立医院,1943年迁到了这里。1945年中央大学医学院迁回南京,因为成都公立医院原来就是中央大学与四川省政府合办的,所以四川省卫生处1946年5月将成都公立医院改建为四川省立医院,这也是四川省立的第一所医院。1950年2月,更名为川西医院。1952年10月再次更名为四川省人民医院。1954年,四川省人民医院一分为二,一部分迁至西门外修建的新址,就是今天西一环路上的四川省人民医院,一部分留在原址,开办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20世纪30年代的成都县立中学校门 杨显峰提供

  1952年成都县立中学更名为成都七中。图为“文革”中位于磨子桥的成都七中学生在校门留影。 王学成摄影

  20世纪前期的墨池图书馆 杨显峰提供

  20世纪80年代的第三人民医院 杨显峰提供

  1941年成立的成都公立医院的首任院长戚寿南(1893—1974)时任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他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博士、我国著名心脏内科专家与医学教育学家,心电图的创始人之一,我国现代内科医学的主要奠基人,1922年就担任了北京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内科主任,曾任中华内科学会首任会长,是当年名满全国的一代名医,也是1948年代表我国出席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大会上的代表。2011年是成都第三人民医院的前身成都公立医院成立70周年,为了永远纪念首任院长戚寿南在近60年中为我国医学事业的杰出成就,2011年2月28日在成都第三人民医院举行了戚寿南塑像的落成揭幕仪式。

  青龙街的北边有一座外形与周围建筑风格差异很大的小楼——青羊区少年宫,它是在原来的基督教公谊会福音堂以及福音堂所开办的广益学校的基础之上改建的。广益学校开办于1908年,是与华美学校、华英学校并列的成都最早的教会学校之一。

  广益学校与广益同学会大门 1920年

  青龙正街 2007年 陈维摄影

  青龙街以北,还有一条青龙巷。改革开放后在成都最早引入一系列新的经营理念的华协电影院就在这条小巷之内。

  在今天的水井坊社区,还有一条以青龙为名的青龙正街和一条青龙横街。青龙正街在清代的名称也叫青龙巷,因为当时有一座雕刻有龙形图案的砖牌坊而得名。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与青龙街的青龙巷同名,故而改名为青龙正街,在青龙正街东侧一条横出的小街,则命名为青龙横街。近年来这一片正在进行较大规模的城市改造,青龙正街目前还在,但已缩短,而且已经变成了一条狭窄的小巷。青龙横街已消失,并入了新建的水井街。

  在王化桥街北边,过去有一条与田野相邻的小巷也叫青龙巷,已经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