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世祖

第三十四章北京,北京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4971 2022-11-27 19:35

  朝阳的光辉让南京的紫禁城泛上一层流光,温和的阳光穿透晨雾,洒在宽阔的皇城中。

  鼓楼上的黄铜钟在敲击中左右摇摆,金黄的颜色泛着金属的光泽。

  九、十月份,是秋收的季节,同样对于南京城来说,也是丰收的季节。

  以往只有南直隶的钱粮,如今却又多了偌大的南方各省。

  不过对于挑嘴的南京市民来说,最上好的,份属于湖广的京山桥米,其次是江西的万年贡米。

  随之的福建的河龙贡米,重庆府的花田米等,因为运输的原因,份额不多。

  而湖广和江西,因为距离和产量的缘故,大米的售卖分外的红火。

  张祺登上酒楼,一身轻薄的丝绸缎衣,脸上挂着浓厚的笑意,眉眼之间极为得意。

  一众的陕商们,纷纷起身迎接,恭维声不绝于耳。

  张祺倒是坦然受之,大大方方的在主位坐下。

  他与这些商贾们不同,一对女儿入宫成了皇帝的嫔妃,而且还诞下一儿一女,也算是半个国丈了。

  随之,他在陕商的地位水涨船高,接近顶峰,除了一个会长的头衔没有,其余的一般无二。

  “最近南京的米市见跌阿!”

  谈笑之间,只见一个挥舞的纸扇的儒商,脸上却写了几分愁绪:“湖广的京山桥米虽名高,但产量却少,还要供给宫中。”

  “与徽商相比,咱们到底是落了下风。”

  张祺眉头微锁,淡淡道:“人家到底经营了江南几百年,咱们一时间争不过也是必然。”

  南方四大米市,芜湖、无锡、九江、长沙。

  除了长沙在陕商手里,但芜湖、无锡、九江,几乎都在徽商手里攥着,吸纳了民间大量的存粮。

  在粮价必须平稳的前提下,单价不高,自然由量来凑。

  而米市,就是桥头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徽商们三大米市握在手中,显得从容不迫。

  陕商的长沙米市,反而因为军屯的存在,以及军功田的发受,使得大米吸纳削减了数成,陕商们在南京很难竞争过徽商。

  而大米又是百货的源头,醋、酒、酱都离不开,除此之外徽商还分出盐商一脉,可谓是财大气粗。

  “既然南方争不过,那就去北方。”

  这时,忽然有一人,挺着大肚子,气势十足的说道。

  张祺定眼一瞧,是宁州詹家的詹佑宁,曾经因为依附于庆王从而大起,在陕商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他三十来岁,也是年轻气盛。

  只见他躬身而来,对着张祺赔笑道:“张公,坊间传闻北京光复已成定局,而朝廷也将迁回北京,不知其真假?”

  “我哪里知道?”张祺摆手道:“这些朝廷要事,我是从来不敢招惹的。”

  “多谢张公。”

  詹佑宁点点头,起身朗声道:“偌大的南直隶是徽商的地盘,而咱们的根基在湖广,更是在陕西。”

  “而北京,就是北边,晋商出了所谓的八大皇商,显然是难入朝廷诸公之眼,这正是咱们的机会。”

  听到这,张祺眼眸一亮。

  晋商与陕商,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但陕商眼馋晋商也不是一年两年了。

  且不说解池之言,就说通往察哈尔蒙古的商路,就足以让他们垂涎三尺。

  漠南蒙古人可比西北的卫拉特蒙古富庶的多,而且还极爱通商。

  边贸的利润,陕商们可是深有体会。

  这远比在南方跟徽商竞争来的强太多。

  张祺则嘴唇一动,开口道:“晋商确实失了分,卖国奸商的罪名,他们是怎么也逃不了的。”

  “我还听人说,北伐之后,考虑到北方各省残破,朝廷有意抄没那些晋商的财产,从而充盈府库。”

  “这真是太好了――”

  “不知道涉及多少人?”

  陕商们议论纷纷,脸上写满了雀跃。

  在商言商,如果在北方少了晋商这个大敌,他们陕商独霸北方贸易,从而与徽商南北对抗,岂不美哉?

  更别说,如果北京为国都,那就是源源不断的聚宝盆,利润也绝对大于南京。

  “可惜,不知朝廷是否迁回啊!”

  詹佑宁见提起众人兴致,随即又叹了口气,无奈地坐下。

  这下,就连张祺也揪心起来。

  原本事不关己的迁都,竟然还牵扯到了自己,这谁能想到?

  一场宴会,也就这样草草的收场了。

  而回到家中,张祺望着豪华的宅院,一时间出神来。

  按照他的本意,在南京生活可比陕西好多了,鱼米之乡,富饶安定。

  可这里到底是徽商的主场,就算有皇帝的支持,他们也很难对抗徽商的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北上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可惜,朝廷的风声太紧了。”

  他无奈地摇头。

  而就在此时,吴三桂和衍圣公,也终于抵达了南京城。

  皇帝也热情的接待了他们。

  对于吴三桂,他只是看了两眼,安抚了几句话,就让赏了一座侯府罢了。

  而衍圣公,就颇有几分热情。

  整个南京的文人蜂拥而至,不断的想要拜访其人,但都被回绝。

  到了九月初,一骑突来,纵马于街道之上,横冲直撞,口中大呼:

  “捷报,大胜,建奴溃败,北京光复了――”

  一路上的百姓忙不迭躲避,但却在听到这句话后,忍不住的驻足围观。

  读书人听到了,眼眶通红,跪地不起;平头百姓们听到了,感慨了几句,就继续为口食忙碌,干劲十足。

  而稍微有几分见识的商贾们,则纷纷放起了鞭炮,欢呼雀跃不止。

  各种打折,免单的行为不胜枚举。

  就这样一路欢呼,消息来到了紫禁城。

  这时,皇帝似有预感,他猛的抬头,离开了龙椅,张望着门外的天空。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一个宦官快步而来,气喘吁吁地跪下:“陛下,前方来报,北京光复了――”

  “让他快过来――”

  朱谊汐迫不及待地说道。

  随即,累得上气不喘下气的兵卒,小跑而来:“陛下,大军光复北京――”

  说着,呈上了军报。

  朱谊汐眯着眼睛,拿起了军报,看了许久,呢喃道:“北京,北京――”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