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皇长孙

第121章:批阅奏章的小技巧

大明皇长孙 执笔见春秋 7643 2023-08-18 18:47

   大明皇宫,谨身殿。

   “都送过去了吗。”

   “回禀陛下,都送过去了,想必现在应该到了。”

   ......

   “东家,东家。”

   朱英顿时睁开眼睛,虽然在京师悠闲的日子已经呆了许久,但十年以来,刻在骨子里的警觉,已经形成了本能。

   “张伯,可是有什么事情发生。”

   朱英看了看外面,天还未亮,张伯正站在自己的床边,于是沉声问道。

   虽然有些疑惑,目前京师对他来说,还有什么危险可言。

   “东家,外面来了几位锦衣卫。”张伯有些无奈的说道。

   对于东家的身份,张伯自然是有所了解,像是老爷子过来的排场,几乎都说明了一切。

   今日天还未破晓,大门就有人敲门,张伯连忙过去查看。

   原来是数位锦衣卫到访,说是要见东家。

   “锦衣卫,他们来做什么。”朱英下意识的问道。

   “东家,我也不知,说是见了你才能说。不过我看他们好像是带了个大木箱子,应当是送什么东西吧。”

   张伯回忆了一下,然后说道。

   “送什么?老爷子这么早给我送什么东西。”

   朱英有些郁闷,不过他也没赖床的习惯,起身更衣,便朝着外面走去。

   院子里,三名锦衣卫正在恭候。

   “朱公子。”

   看到朱英过来,连忙抱拳作揖。

   锦衣卫送完东西后,就直接离开了。

   朱英也没急着打开箱子,先是拿到书房后,这才打开。

   “好家伙。”

   朱英打开箱子后,看着里面叠放的大几十本奏章,瞬间就懵逼了。

   这是几个意思,让我清早起来批阅奏章?

   看了看还未亮的天色,一片漆黑,现在应该是凌晨五点吧。

   .......

   朱元璋在谨身殿,听到刘和的回答,整个人都不由笑出声来。

   “咱这个大孙,过于备懒。从今天起呀,也该是为咱分担一部分事情了。”

   “要学着适应嘛,这要是日后当了皇帝,就像是大孙自个说的,连着几个月不上朝咋办?”

   “早些开始熟悉,才是好事。”

   朱元璋笑着说道,而后对刘和再次吩咐道:“刘和。”

   “臣在。”

   “日后殿阁那边送来的奏疏,就不忙着先送到咱这里,往大孙那边送过去,等大孙批阅完,再来送给咱看。”

   “臣遵旨。”

   朱元璋交代完后,就拿起一本史记开始看起来,看的正是秦朝的史记。

   朱元璋是头一次当皇帝,还是自己打下来的江上。

   之前也没经验,也不存在哪个人过来教他怎样去当皇帝。

   打仗和治理国家,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朱元璋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自从大明建国以来,朱元璋看得最多的便是曾经朝代的一些规章制度,还有条陈。

   在朱元璋的书案旁边,还放有白纸,当看到精妙的地方,他还会用白纸记起。

   去除槽粕,取其精华,大明的制度就是这般来的。

   尤其是上一次聊到倭国的事情,所以朱元璋让太监整理了比较跟倭国有关的书籍,开始去了解倭国的一些情况。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既然决定了倭国,那就要做好准备。

   不打无准备之仗,曾经夺取天下每次打仗前,朱元璋也会尽力去收集对手的信息,然后心中琢磨对策。

   就在朱元璋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

   刘和过来禀告:“陛下,允炆殿下求见。”

   被打断的时候,朱元璋微微皱眉,不过听到朱允炆求见,有些奇怪,道:“让他进来。”

   谨身殿门口的朱允炆,得到太监通传,连忙进入。

   哪怕他现在被定位太孙,身为皇孙,想要和皇爷爷见面,也是需要得到准许才行。

   “皇爷爷。”

   进门口,朱允炆作揖问好。

   看到朱允炆,朱元璋放下手中书籍,笑着说道:“马上就要早朝了,这个时候来找咱,可是有什么话想说。还是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朱允炆拱手作揖,道:“孙儿想禀告皇爷爷,最近宫中到处流传着关于孝陵的传言。”

   “孝陵乃皇家陵墓,却被人肆意讨论,因此孙儿特意过来禀告,想请示皇爷爷示下。”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烁着精光。

   今日的朱允炆,让他有些刮目相看,若不是昨日得到了刘和的汇报,朱元璋还真认为,这是朱允炆内心中的想法。

   只是低着头的朱允炆,目光也在闪动,他明知道皇爷爷肯定知晓了他昨夜里的话,但却依然这般讲述。

   显然就是想来探一下底。

   “孝陵流言的事情,你就别管了。咱心里清楚着,你便是好好读书就行了。”

   朱元璋随口说道。

   为大孙造势这种事情,肯定是愈演愈烈更好。

   对于孙儿允炆的想法,其实朱元璋也察觉到了,不过他没有在乎,这件事迟早也会知道的。

   多一些心里准备也是不错。

   朱允炆听到这话,心中自然就肯定了,看来跟自己猜测没错。

   朱元璋勉励几句后,就让朱允炆退下,准备待会的早朝。

   “蒋瓛,记得叮嘱一下大孙,那些给他送过去的奏章,咱今天下午要看到。”

   “臣遵旨。”

   ........

   院子里,朱英在拿到奏章之后,也不含糊,直接开始整理起来。

   顺手数了一下。

   好家伙,足足八十二本,朱英顿时无语,这得看到啥时候。

   将奏章摆好,朱英正襟危坐,毕竟这是第一次看奏章,还是得隆重些才好。

   然而当他翻看第一本奏章的时候,顿时头就大了。

   里面全是清一色的文言文。

   看得他极为难受,简单翻阅一下。

   好家伙,这至少大几千字。

   能怎么办呢,也只能硬着头皮看下去。

   随着不断的阅读,一直到看到最后,朱英大概了解明白,这本奏章的内容正是对朱英曾经提出,现在正在施行的策略,以工代赈的建议。

   让朱英感觉到最为无奈的,便是这将近五千字的内容,其中有四千字几乎都是废话,也就最后一千字,大概有些意义。

   朱英仔细的读了读那些建议,更加无语。

   简单的点说,这位地方官员的意思,就是陛下的这个方案很好,非常好,让很多百姓都活了下来。

   但是这样会容易使得乡绅的影响力变大,建议加强监察云云。

   “老爷子,每天看的奏章,就是这些玩意?”

   朱英忍不住开始吐槽起来,这古代的皇帝,简直不是人干的活。

   迅速的朱英又翻阅了基本,基本上都是跟以工代赈相关的,显然这些奏章还是朱元璋特意挑选出来的。

   但是一眼扫过去,基本上都是洋洋洒洒大几千字,甚至上万字。

   开头一律都是顾左言他,到了结尾的时候,才会开始说正事。

   关键还是大片对于朱英来说比较晦涩的文言文。

   这完全就是数据流的攻击。

   所幸在奏章的后面,基本上都有殿阁大学士的批注。

   显然老爷子目前还只是让朱英多多接触适应。

   经历过一个时辰翻阅后,朱英才看了十本。

   这个时候的朱英,哪怕身体强壮,也已然是感觉到头昏脑涨了。

   “都不知道老爷子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这完全就是拿明在肝啊,看来白话文的普及,势在必行。”

   朱英放下奏章,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

   这些奏章对于老爷子来说,当真就是九牛一毛,但是朱英完全不能习惯。

   自来大明后,他便一直使用白话文。

   其实在大明的日常交流中,包括一些话本中,也是以白话文为主。

   但作为一个后世人,他也从未接受过大明本土的教育。

   并不是说文言文看不懂,就是看得太累。

   这次的朱英有了经验,再次翻阅奏章的时候,直接从后面开始看。

   果然这样看起来,速度就快多了。

   基本上看到废话的开始,就知道这本奏章的内容应该是已经结束了。

   仅仅用了大半个时辰,还剩下的数十本奏章,已经上就已经被朱英看完了。

   这个时候,朱英突发奇想:“这样看奏章的小技巧,想必老爷子应该也是已经掌握清楚了吧。”

   看完奏章后,朱英又有一些无奈。

   他不知道关于以工代赈的奏章一共有多少,但就从这八十二本的奏章情况来说,基本上都是没有太大的意义。

   大同小异的就是一顿夸赞,多是用文言文描绘了以工代赈公布的一些景象。

   什么乡绅蜂拥而至,争先恐后,一担担粮食送过来作为质保金。

   还有流民跪地山呼万岁,感谢陛下活命之恩之类的。

   然而这些话,都不是朱英想看的。

   朱英想看到的内容,是想知道有多少工程被立项,其中的价格,利润,乡绅需要提交多少粮食作为担保。

   提供的粮食是以陈粮为主,还是新粮为主。

   这些内容,一片空白。

   当一个后世人,真正的接触到古代的这种政务之后,习惯了前世高效文字的解决问题,再看过来,就会感觉到真正的差距。

   朱英把奏章整理好,放置一边,同时沉下心开始细细的思考。

   这所有的一切,都跟他想象中的区别太大。

   趁着老爷子还在,他想要大刀阔斧的进行一番改革。

   看了看天色,也差不多到了老爷子要过来,一起去火药司的时间。

   待会他便要好好跟老爷子聊一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