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一动不动的坐在榻上,眼神空洞,呆如木鸡。
数位辅臣跪于阶下,表情或是沉痛,或是悲愤,或是木然。
偌大的太极西殿鸦雀无声,气氛分外诡异。坐在高英一侧的小皇帝被吓的一动都不敢动,却又不知发生了何事。
沉寂了一阵,他实是忍不住,微微挪动了一下屁股,又看了看几案上的几封奏呈。
皆是八百里加急从并、汾、夏、朔等州送来,不管那一封都如天降大祸,更何况是如约好的一般,噩耗一桩接着一桩。
高肇叛逃北地……
高猛举夏州反叛……
高植举朔州反叛……
恒、燕、瀛、定四州僧逆突然兵合一处,围困定州……
六镇已有不稳之相……
高英只觉天都踏下来了。
半月前,元澄都还告诉她天下尚算太平,便是稍有波动,也不过是疥癣之疾。是以正是太后励精图治,大展宏图之时。
但仅仅十余日,情势便急转之下,举大魏之天下,近半已然烽烟四处?
“为何……会如此?”
高英抬起头,木然问道,声音又沙又哑,有如撕巾裂帛,刺耳至极。
诸辅皆是低头不语。
不是不知道,而是羞于出口。
追根究底,万般皆因高肇。
若非高肇,夏州不会反!
若非高肇,朔州也不会反!
若非高肇,恒、定四州便是缺粮,也不会缺到如此地步。是以便是有民乱,也不会呈山崩堤溃,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
若非高肇纵横捭阖,方才安定不久的六镇绝不会再次动乱,至少不会乱这般快……
而这一切早就有人料定,更不止一次呈奏,誓称高肇必反。
但不论是太后还是众朝臣,当初全都当做笑话一样。
如今已然追悔莫及,哭都哭不出来,更是羞愤难当。
太后自然也心知肚明,此时之所以还要如此诛心,不过是恐惧到了极致,以此聊以自尉,以求心中稍安。
她想的很单:既然李承志能在一年以前就料定此节,想必已思忖过对策。至少要比现在殿中已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的诸辅强一些。
但他却忘了,不是人人都如元英,为这元氏江山殚精竭虑,半丝退路都不留。
如元澄、元嘉,若非他们二人一心争权夺利,以为可使李承志与高肇两败俱伤,甚至于以为李承志参奏高肇之言皆为诬陷,何至于错失拔乱反正,清除叛逆的大好良机?
凭心而论,元英若为罪愧祸首,他二人就是助高肇为逆的帮凶。此时若言高肇之罪过,便等于在揭他们的皮,追究他们姑息纵容奸佞的责任。
是以二人才如铁口铜牙,死不开口。
而如崔光,虽不至于幸灾乐祸,但暗中未尝未生出几分痛快之意:老夫屡次上奏,李承志虽非良善,但有赤子之心。然高肇大奸似忠,狼子野心……便是出于相衡之道,也应重李承志而轻高肇,偏偏一帮蠢猪反其道而行?
如今锅底都已捅破了,才想起来裱糊,岂不是太迟了?
用李承志的话说,此时的朝廷看似在急于救火,实则是在找人背锅。
至于刘芳、游肇,自然也若观火:此时再建言重用李承志,不单单是在害他,更是在害自己……
就只有奚康生,方入中枢不久,颇有些超然事外。再者根基尚浅,自然是太后想听什么,他就说什么。
见无人应声,他往前膝行一步,朗声奏道:“臣有奏!”
高英脸色稍霁,沉声道:“讲!”
“既然李国公料敌予先,何不请他即肇入京,商议对策?”
高英心中一松,目光略略一扫,落在元澄与元嘉二人脸上:“二位亲王以为如何?”
直觉太后的眼神的中仿佛藏着钢针,刺的元澄与元嘉脸皮发凉。
此时若敢说个“不”字,高英怕是当即就会翻脸,质们他们的罪责。不然为何不问“诸卿”,而是“二位亲王”?
元澄硬着头皮回道:“臣附议!”
元嘉连忙跟上:“臣也附议!”
崔光与刘芳、游肇互相望了一眼,交换了个眼神,而后无奈的往下一拜:“臣等也无议!”
此时若再反对,就是往死里得罪高英了……
“好!”高英重重的一点头,“事不疑迟,即刻起诏,召卢国公(平州治所卢龙,封国即为卢国)入京!”
“诺!”崔光与刘芳齐声应着。也知事权从急,更知呈关重大,也未唤门下官吏,而是当场就予殿中亲手起草圣旨。
刘芳执笔,游肇磨墨,崔光又问道:“若是下旨,又该传往何处?”
刘芳稍一停顿:“七日前已过建兴郡(今山西高平,上党以南),如今过了七日,再慢也应到魏郡(今安阳)。不过北地诸州突发叛乱,难保他不会绕道,是以先至建兴,再视实情而定……”
也就只能如此了。
崔光点着头,又朝高英秉奏了一声,称要传令门下省,令其即刻准备快马,待诏书写就,用过太后与皇帝印玺,就可令八百里加急上路。
高英准奏,崔光正欲出殿,迎面便撞上了仓惶奔来的秦松。
看他满头大汗,目露惶急之色,崔光心里一咯噔:“长秋卿何故惊慌?”
秦松应该是想笑着打声招呼,但嘴一咧,却比哭还难看。
又看诸辅皆是虎视眈眈,高英也目露质问之色,秦松怅然一叹:“先请尚书入殿,待我秉予太后!”
看来是又发生了了不得的大事,崔光自是好奇不已。但稍一犹豫,还是迈出了大殿。
如今火烧眉毛,十万火急,先予李承志传旨才是要紧。若有大事发生,自然不可能瞒他这位尚书丞,稍后再问也不迟。
心中如此思量,崔光不由的加快了脚步。但他还未走出三丈,突的一顿。脚下似是长了钉子,竟是半步都已迈不动了。
不知秦松如何秉奏,但太后的惊呼却针一般刺进了他的耳朵:“李承志予上党遇刺身亡?”
就如平地惊雷,崔光猛的一晃,不敢置身的转过了头。
只见太后脸色青白,一双凤目往外急突,仿佛染了疟疾,整个人抖的如筛糠一般。
而殿下诸臣皆似被雷劈了一般,个个张大了嘴,一动不动。
崔光转过了身,犹如行尸走肉,一步一步的捱进了大殿。直到门槛将他一绊,他才恍若惊梦。
李承志死了?
怎可能……
“胡言乱语,信口开河……”
奚康生猛的起身,声如铜钟,震的大殿嗡嗡作响,“尚书片刻之前还称:李国公七日前便至建兴,如今过了七日,他怎会依旧滞留于不足百里外的上党?
再者上党距京城也才堪堪五百余里,快马加急不过一日,何至于国公予六日前遇害,今日才有急报送抵京城?
且即言是高肇谋害予国公,那如今予夏州公然高举判旗,兴风作浪之逆贼又是何人?”
他身高七尺有余,壮如铁塔,再加生的豹头环眼,燕颔环须,如今更是须发皆张,就如夜叉下凡一般,骇的秦松连连倒退。
连着退了三四步,直到被崔光抵住后背,秦松才猝然惊觉,连忙从袖中摸出两封急奏,快步呈予高英。
“来使称:六日前,高……高肇假借巡治水患之名,突至并州。而后诓骗卫县伯(王显)同至上党,于当夜欲在驿站谋害国公未果。因高肇公然召见封国之军将,秘授机宜,是以国公谨慎起间,置封国中军予城外,只携家眷宿于郡衙官舍……
次日,高肇依旧假借巡查河道之名,诓卫县伯北上,又予城中留高氏部曲一旅。而值当日黄昏之际,高氏部曲猝然发难,上党郡兵救之不及,才致国公遇难……
便是因封国中军之中有高肇党徒,受其蛊惑而公然反叛,且围攻上党足有五日,以求献城于高肇,才使上党之急奏无法秉至京中。后久攻不下,叛军仓惶北逃,上党郡守李宪才遣使来报……”
不但被他视作救命稻草的李承志死了,叛贼甚至已然攻到了上党?
高英只觉眼前一黑,猛的晃了两下。
众臣依旧惊骇不已,竟未察觉太后异样。还是秦松眼尖,急将她扶住。
高英用力一咬舌尖,眼中流下两行浊泪:“他力冠三军,勇不可敌,如何就……就遭了贼人暗算?”
“火油……只因刺客用的是火油……”
秦松嘶声应道,“贼人火箭齐发,同时抛入没去罐,火势迎风就长,只几息,官舍便如火海,人不能近。待郡守李钦召齐衙兵,已然救之不及……”
“呵呵……火油,又是火油?”
高英凄然一笑,紧紧的盯着元澄,“当初尔等与中山王口口声声,称如此国之利器,岂能藏于汉臣之手?而后千方百计,用尽手段逼迫于他交出了配方。如今可好,不但害死了他,更是成为贼人起事的凭仗?尔等,可如意了?”
此言何其诛心,元澄与元嘉脸色一白,重重的一头磕了下去。
李承志不止一次说过,那火油虽藏如地下,但如河流,必有分支,是以金明郡之油清绝不止一座,至少也有六七口。
李承志更说过,此物有毒,且有巨毒。高肇与高猛已有不臣之心,见此利器必会如获至宝,十之八九会泽渔而涸,拿人命去填。
当时太后与朝臣皆是半信半疑,虽派人查过,派的却是元晖这样的草包,毛都未查到一根不说,还被高猛耍的团团转。
而直至高肇叛逃至北地,才有急报传来,那油湖不但有七口,高猛为采火油,更是罔顾人命,逼死了足足五六万壮丁。
整个夏州,才有多少男丁?
每当忆及,太后与众臣便不寒而栗,更是悔的肠子发青:每一桩,竟然都未出李承志预料?
高英后悔莫及,众辅臣何尝不后悔?
就只元澄状如疯癫,喃喃自语:“为何就这般巧:高肇方一起兵,李承志就死了?而巧之又巧的是,李承志方一出京,高肇便假借巡治水患之名紧随其后,且先一步遣李承志之父兄予北地?”
高英先是一懵,缓了几息才知元澄所言何意。
李承志定然未死,而是与高肇演了一出戏。这二人早已狼狈为奸……
“够了……”
高英一声厉喝,重重的一拳砸在案几之上,汤盏上的瓷盖猛的一跳,又滚了两圈,跌落案下。
“哗啦”的碎响清脆而又刺耳,吓的小皇帝一个激灵。
自临朝称制之后,高英从未如此失态过……
若是李承志与高肇狼狈为奸,去岁他予关中大胜之时,正逢高肇领兵在外,堪称天赐良机。
要反,他那时就和高肇一同反了。
再次回想起来,李承志仿佛就坐在她面前。
当时殿中除过他二人,就只秦松。高英忆及过往,感慨不已,难得的生出了一丝柔情:
“如今离京在即,远去平州数千里,不知何日再见……你可有何心愿未了?”
“臣无它愿,就只一桩:可请太后收回成命,莫要遣为臣之父兄运粮北上!”
“为何?”
“高肇此举,意欲挟家父令臣就范,为他所用!”
高英自是一万个不信,但也未恼,只是温声笑道:“你与太尉本该相为表里,尽心尽力辅佐她与幼帝。为何孜孜不倦,非要与他誓不两立,诬他必反?”
见她不应,李承志也未据理力争,只是笑了笑:“众世皆清我独浊,众人皆醒我独醉……就当臣一时昏昧,犯糊涂了。”
此时想来,再听元澄之言,竟是这般讽刺?
高英又悔又恨,更是气的浑身发抖:“中山王虽有昏昧之举,但一心为国,尚有情可原。而如今千多一发,生死关头之际,尔不思力挽狂澜之策,却含血喷人,是何居心?”
元澄猛的一呆,惊恐的看着高英。
只以为要新账旧账一起算,又听高英陡然一叹:“念你功高劳苦,罚你闭门思过三日……秦松,送任城王回府!”
秦松吓的一抖:“臣……遵旨!”
“安武伯!”
奚康生忙躬下身:“臣在”
“即刻征调大军,北上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