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国万历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势

明国万历 键盘战斗家 5096 2022-03-23 02:03

  京城。

  内廷文书房正忙成一团,皇上突发奇想,让文书房去文华殿廊坊办公。

  这是恩宠啊。

  很多小太监喜形于色,主动帮着小黄门们搬运东西,只有一些人唉声叹气。

  “李公,皇上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太监上前毕恭毕敬,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更加的平和,露出了讨好的笑脸。

  如今的李现,早已不同往日,熬出头了。

  李现不漏声色的回了句。

  “皇上的心思,谁能猜得到。”

  真猜不到吗?朝昔相伴这些年,就是条狗,摇摇尾巴都晓得这条狗想要干什么了。

  总还不是为了亲政的事。

  皇上名义上一直都是亲政的,但是实际上,大权却还是在内阁,在张居正手中。

  以前他不懂,皇帝明明可以直接亲政,虽说皇帝以前年龄小,但是谁敢轻视他?一直都很困惑,如今他开始懂了。

  皇上太聪明了。

  这是李现的感叹。

  对实际的把握,对事务的利用,对形势的判断,太恰到好处,无声无息。

  在皇上身上,李现认为值得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太监听到李现的话,琢磨了一会,小心翼翼的继续问道,“皇爷的心思,的确不是我等奴婢能揣摩的。”

  “那就别想了。”

  太监了然,这次事情不关自己的事。

  文华殿廊坊。

  从奏疏中抬起头,朱翊钧伸了个懒腰,今日阳光明媚,窗沿透过来的暖色,让人心情愉悦。

  下方几处案几后的太监忙见状,纷纷放下奏疏,视线看向皇帝。

  新年新气象。

  原来朱翊钧年龄小,奏疏都是由内阁处理,司礼监整理,然后捡出重要的呈给皇帝。

  朱翊钧当然看不完,特别是众多涉及专业知识的奏疏,根本不是外行能处理的。

  以前都是放权给大臣和太监,现在他年级大了,不能再像以往那般偷懒。

  名义上来说,他一直都在亲政。实际上,他从去年才开始彻底亲政。

  张居正走了进来。

  今年一批大臣去世了,朝廷要给与恩禄,这是人之常情。就算是普通的公司,重要干部去世了,也会给与慰问,更何况重臣们呢。

  这件事情,对普通百姓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对大臣们来说,却是最紧要的了。

  张居正进了廊坊,看到不同以往的场景,内心了然。

  皇帝开始亲政了。

  虽然没有明言,但是两人之间多年的默契,很多事不需要过多的言语。

  有时候做比说要好,因为说破了,可能会伤害感情,事情不说破,反而可以当做视而不见。

  熟悉的大臣,例如谭纶这种,朱翊钧内心了然,不是很熟悉的大臣,朱翊钧交给了礼部。

  就像官场中的一句玩笑话,官员们通过公文来办公,他作为皇帝,不是一样通过公文来认识大臣们。

  京官中他能每日见到的都不过,很多人可能就是一些大场合,才能露个面。

  至于地方更不用说了,封疆大吏也才三年见一回,而且时间不多,可能也就寥寥数语罢了。

  朱翊钧拿起吏部的官员任免奏疏。

  “调辽东巡抚张学颜,任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戎政,此人能力如何?”

  辽东的事情,朝廷以往是视而不见,只求个稳定就好,朱翊钧当然不会放任。

  这可是几十年后,朝廷的大患。

  萨尔浒之战。

  万历朝也是派出了九边精锐的,集全国精锐野战军二十万之众,还有朝鲜等军队的协助。

  真的像历史一样放任,等到以后,还真不一定能打的赢。

  因为明国的国情不一样。

  明国的卫所兵体制,在朱元璋的规划下,主要的作用不是对外的,而是对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老朱家江山万万年。

  卫所兵打野战精锐是不行的,但是弹压维稳地方还是有余力的。

  而穷山恶水出精兵,这是在冷兵器时代,恒古不变的道理。

  大明也是一样,出精兵的几处,都是民生艰难的地方,例如广西,陕西榆林等。

  就连戚继光选兵,当初也是从义乌等地方开始选的。

  义乌在后世以商业闻名。

  换个角度想,就是老百姓靠种地生活不了,只能自谋出路,所以经商的多了,规模越来越大。

  普通百姓的惰性很强,因为视野、关系、生活艰难没有余力等原因的限制,没有外部因素,不可能主动发生改变。

  这个时代,义乌的商业没有发展起来,百姓生活苦。同样的安徽一样如此。

  不过这个时代的安徽,商贸已经成型了,当地的百姓愿意从商,已经有了出路,当然不愿意在从军。

  就像大商人黄崇敬的祖父,家里穷活不下去,但是家乡经商成风,有了这个环境,有经商的门路,才能去乡里人家的铺子做学徒。

  换成其他地方的百姓,生活不下去了,只能去当做流民乞讨。

  如今辽东的大患还是鞑靼,而不少女真部落还和明朝是盟友,至少听命于大明。

  形势复杂,朱翊钧不可能不管不问,直接让辽东当地对女真部落下手。

  这几年,随着对辽东形势的掌握,朱翊钧的认知已经不像当初那般的肤浅。

  女真部落的崛起,是大势,只要明朝的体制继续僵硬呆板下去,就不可能改变结局。

  就像李成梁向他的奏疏中说的,对于女真部落,李成梁采用的方法,一如既往的打压。

  拉一派打一派。

  对付边地部落的手段,上千年来早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手段,后世都要学习和借鉴这种经验。

  居中调节,打一派拉一派,这就是中央朝廷的大势。

  面对大明这种手段,辽东女真诸部,明知不可为,也只能乖乖的上钩。

  大势。

  就是你明知道,也改变不了。

  所以朱翊钧对辽东的形势,心里有了很清楚的认知。

  解决辽东的问题,不在当地,不在女真部落,更不在什么努尔哈赤,而在大明自身。

  当大明自身硬,则大势在大明,可以继续维持以前的手段,诸部无可奈何。

  当大明自己虚弱,则用尽办法,远交近攻各种手段,联合朝鲜也好,联合蒙古也好,都于事无补改变不了大势。

  大明的势,是主动的。

  诸部的势,是被动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