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全史:全两册

十二、几家欢乐几家愁

三国全史:全两册 南门太守 4390 2023-08-18 00:08

   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曹操决定公开继承人的人选。

   建安二十二年(217)10月,曹操发布《立太子令》,明确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正式确定为继承人,这篇令文只保留了几句话,像是说给曹植等兄弟的:“当初你们都被封为侯爵,唯独子桓没有受封,而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这其实就暗示着他要被立为太子啊!”

   这么说当然很牵强,谁都知道近年来魏国的夺嫡之争一直存在,根源正是曹操自己没有拿定主意,如果他早有打算的话,也就不存在这场争斗了。况且曹操自己为此事还遍访群下,对他的犹豫不决大家早已心知肚明,曹操这么说只是给自己打个圆场罢了。

   曹丕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欣喜异常,直到现在他仍然没有取胜的把握,不久前他还把著名相士高元吕叫过来给自己相面,算算能否如愿当上太子。高元吕是与朱建平齐名的相士,他认为曹丕的命相贵不可言,言下之意当太子不是问题。

   高元吕顺便也给曹丕算了算寿数,认为曹丕四十岁时命里有一道坎,这与朱建平的看法惊人的一致。不过曹丕此时正沉浸在极度的兴奋中,对于高元吕后面的话并没有在意。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曹丕正是四十岁那年死的。

   现在曹丕心里充满了喜悦,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刚好丞相长史辛毗在场,曹丕激动得抱住了辛毗,兴奋地说:“辛先生,你知道不知道我好高兴啊!”有人把这个好消息迅速报告给了曹丕的母亲卞氏,并且向她讨赏钱,卞氏听后平静地说:“魏王只不过因为曹丕年龄最长而把他立为继承人,我只要没教子无方就万幸了,怎么还能大发赏钱呢?”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曹操,曹操相当满意,他对卞氏的评价是“怒不变容,喜不失节”。在两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卞氏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不管谁最终胜利,都将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失败,也意味着残酷的清算活动即将开始,作为母亲她的心里又能好受到哪里去?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曹丕被册立为魏王太子时卞氏仍没有被册封为王后,也许她不是曹操的正妻,也许她的出身不好,曹操虽然对她十分宠信,但一直没有明确她正室的身份。

   有人欢乐,就有人哀愁。

   曹植听到这个消息,无异于五雷轰顶,他知道自己失去的不仅仅是继承权,一旦父亲不在人世,他的这位哥哥登了基,他以及支持他的人都将面临灾难。

   夺嫡之争历来残酷,原因就在于这场竞争中不管有多少选手参与,最后的赢家只有一个,其他统统是输家,而且输得会很惨很惨。这是一场政治赌博,要么不参与,一旦参与就只能赢、不能输,输了的人没有任何退路,只能任由对手宰割,好一点儿的还给留条生路,差一点儿的想苟且都难。

   争夺的道路多艰辛,复仇的欲望就有多强烈,这是人性和权争使然,超越了亲情和友情。曹操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选择曹丕,但并不想看到儿子们之间出现骨肉相残的事,为了安慰失败者,他为曹植增加了食邑5000户,连同之前的5000户,共一万户。但曹植却从此一蹶不振,让曹操感到很失望,不久发生了“司马门事件”,让曹操更加生气。

   一天,有人报告说曹植在天子及魏王专用的驰道上纵车飞奔,又私自打开了一般人禁止通行的司马门。这不是小事,可以上升为大逆不道,曹操下令处死了负责王室及诸侯出行的公车令,并且对曹植等几个封了侯的儿子们严加管教,对曹植的宠爱日渐衰退。为了这件事,曹操竟然发布过两道公开命令,一道命令里有“自从临菑侯曹植私自出行,开司马门到金门,让我对此儿另眼相看了”这样的狠话;而另一篇命令里的话更狠:“诸侯长史及帐下吏,知道我外出为什么把儿子们带在身边吗?自从子建私开司马门以后,我都不敢再相信他们了。我担心我刚刚离开,他们就私自外出,因此只好把他们都带在身边。”

   不仅让曹植彻底失去了信任,而且也连累了其他兄弟。然而,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不详,曹植在什么情况下奔行于驰道又私开司马门的,缺少相关正面记载。只有一部史书从侧面提到一些,说曹植之所以干这样的荒唐事是因为那天他喝醉了,跟他在一起的还有杨修,他们不仅私自从司马门奔出,而且一边还在车上说着曹彰的坏话,所以曹操才如此生气。

   曹植固然很率真,做事情喜欢洒脱、不拘小节,但事情的轻重还是能够把握住的,他之所以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只能说没有被立为继承人这件事对他的刺激确实太大了,也说明曹植已经破罐子破摔了。印象中曹操还没有因为什么事跟一个人如此较劲,抓住别人的过错不依不饶,可能这件事出在自己曾经宠爱的儿子身上,又发生在刚刚确定了继承人的敏感时刻,曹操因而更在意吧。

   曹植还好办,他失去的只是未来的王位,有父亲的看护,尤其有母亲卞氏在,他还是安全的,而对那些竭力拥护过他的人来说,情况相当不妙了。

   曹丕缺少父亲那样的开阔心胸,对过去反对自己的人他都记在了心里,并找机会报复,暂时收拾不了弟弟,收拾几个他身边的马仔还是绰绰有余的,更何况这也是巩固未来执政地位的需要,父亲自然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最早遭到报复的是丁仪,曹丕想收拾他,就让他当右刺奸掾,这种工作很容易出差错,然后找个理由就可以治他的罪,而曹丕的意思是丁仪最好自己识相自裁,但丁仪还想活下去。丁仪跟夏侯尚关系不错,夏侯尚跟曹丕关系密切,丁仪找到夏侯尚,给他叩头求他救自己,夏侯尚到曹丕那里求情,恳切地流泪不止,但曹丕不能原谅丁仪,后来还是找了借口把他杀了。丁仪的弟弟丁廙也同样死于曹丕之手,丁氏兄弟家中男子全部被杀。

   杨修害怕曹丕报复,马上跟曹植疏远了关系,转而向曹丕靠近。杨修有一把由著名铸剑师王髦所铸造的宝剑,他把这把剑献给了曹丕,曹丕非常喜欢,经常佩带。在身边的这些人里曹植一直把杨修当真朋友看,跟他的关系最亲近,失宠后曹植仍像以前那样跟杨修来往,这让杨修倍感惊恐,但他也不能完全拒绝曹植。

   曹丕没有对杨修动手,但杨修后来还是被曹操找了个罪名给杀了,时间并不是一般认为的曹操自汉中撤军时,而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当时曹操已不久于人世,他考虑生前要为曹丕接班扫除最后的一些障碍,杨修很有才学,又是袁术和袁绍的外甥,所以不得不杀他。曹丕称帝后有一次从洛阳宫殿里出来,刚好佩带着杨修送给他的那把剑,于是又想起了杨修,他听杨修说过这把剑的造剑师名叫王髦,就特意派人去寻找,居然找到了,曹丕亲自召见王髦,赏赐了不少东西。

   荀恽、孔桂、杨俊、邯郸淳等人因为“站错了队”,也受到牵连,有的也被曹丕找个借口杀了,有的仕途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荀恽不仅不拥戴曹丕,而且最看不惯夏侯尚,曹丕很恨他,只不过荀恽死得比较早,加上他是荀彧的儿子,曹丕倒没怎么难为他。孔桂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他公开支持曹植,曹丕把他盯上了。曹操死后,孔桂任驸马都尉,这时候有人举报孔桂接受西域那边什么人的贿赂,答应帮人家跑官,曹丕下令彻查,后来把他杀了。杨俊后来到南阳郡当太守,曹丕称帝后的第三年到南阳郡视察,说当地市场不繁荣,就用这个借口把杨俊抓了起来,司马懿、王象、荀纬等人为他求情,杨俊叩头流血,曹丕都不答应。杨俊知道这是曹丕报复他,为了不连累家人,他在狱中自杀。大书法家邯郸淳因为支持曹植被曹丕所忌恨,尽管他很有才华,曾经得到过曹操的推崇,但曹丕一直不用他,让他到太学当教授,他倒落得清闲,活到94岁才死。

   反观曹丕一党的吴质、陈群、司马懿、桓阶以及贾诩、卫臻等人,曹丕称帝后无不受到重用,吴质、陈群、司马懿逐渐掌握兵权,成为权倾一时的人物,贾诩、卫臻等位至三公,享受殊荣,两相对比,简直天上地下。还有更多没有载入史籍的人和事,因为牵扯进这场斗争而受到影响,有的因为支持曹丕而升官发财,有的因为支持曹植而饱受株连,曹魏的政局因此而动荡不安。

   魏宫夺嫡对曹魏政权产生了很大的杀伤力,面对不断崛起的孙权、刘备等人,曹魏却花如此大的精力和代价搞内耗,从而放慢了对外扩张的节奏。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曹操多次领兵出征,但收获甚微,仅有的战绩也是靠运气和敌人的失误得来的,与建安初年纵横天下、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情况完全不同,究其原因,内部不稳定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曹操是个很精明的人,加上袁绍、刘表现成的教训摆在那边,本来不应该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犯糊涂,但偏偏就出了问题。某种意义上,这场斗争是由他引起的,如果一开始他的态度就旗帜鲜明,下面即使有人想兴风作浪,也形成不了气候。

   曹操的另一个失误是在判断继承人的标准上,他喜欢曹植很大程度上缘于曹植的文采,以及反应敏捷,但选曹魏的接班人不是选作协主席,其标准应该更加全面,以曹植当时及以后的性格、才能和作为判断,他未必能成为曹魏帝国称职的领袖。

   假如曹操从一开始就指定曹丕为接班人,曹植以及拥戴曹植的人也就没了想法,没有内部争斗,可以专心对外,无论对曹魏,对曹丕还是曹植,这都是最好的结果。可惜历史就是无论你是否愿意,该发生的都发生了。经过这几年的折腾,曹魏帝国形成了严重的内伤,只不过现在还不是那么明显罢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