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匹夫

第23章 连虏平寇

大明匹夫 浮沉的命运 7546 2024-04-14 05:12

  南京城,应天府府治所在地,是明建国之都,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成为留都。南京城规模庞大,外城逾60里,依照《周礼》,根据“三垣、二十八宿”的星象,结合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的地势而成。

  南京城人口众多,到崇祯时,南京城人口已达200万,是大明朝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也一直是大明的富裕之地,江南的军政中心。

  南京地理条件优越,北倚长江,运输便利,南有秦淮河绕城而过,是水运集散地。自古就有“龙蟠虎踞”的美誉,钟山龙蟠于东,石头城虎踞于西,南京城位于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处,人口稠密,商业繁荣。皇城区在城东侧,北枕钟山支脉富贵山,南临秦淮河。

  王公大臣们的宅第,则是集中在东南权贵区,魏国公府在大功坊、常遇春宅在常府街、郑和宅在马府街等。酒楼则分布在商市汇集的城西南一带。

  崇祯朝北地天灾人祸,糜烂不堪,江南虽然物华天宝,富裕安宁,但烈火烹油之下,也早已经危机四伏。

  南京城,大功坊,高宅,正堂。

  “马大人,你也来了,稀客,稀客!”

  须发皆白的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上前见礼,笑意盈盈。

  “多日不见,高大人是越来越清健了。”

  马大人笑呵呵回答,拱手行礼。

  “听闻马大人近作《大千世界》图,画置景远山近水,山下矶渚,坡壑横陈,呈现江天辽阔之景。近景为疏林、水榭散落江渚之间,风情别具。老夫何时能得一观?”

  高弘图喜笑颜开,兴致勃勃。

  “高大人,马大人和在下联袂而来,是为国事,而不是谈诗论画的!”

  兵部尚书史可法脸色通红,怒气勃发。

  “史大人,你这性子,总是太急。”

  高弘图哈哈一笑,摆了摆手。

  “两位,请坐。”

  几人分宾主坐下,史可法迫不及待开口。

  “高大人,王泰狼子野心,我意已决,会和马大人一起,带兵北上勤王!”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目空一切,好狂妄的一个匹夫!真以为他是这天下之主吗?

  他的眼里,还有春秋正盛的当今天子吗?

  “史大人,南京加上马大人的部下,也不过两三万乌合之众。你真的以为,他们能起多大作用?”

  高弘图缓缓道来,不徐不疾,目光看向了马大人。

  “马大人,你说呢?”

  他已经六十多岁,远不如年轻了近二十岁的史可法“年轻气盛”。

  二人口中的马大人马士英,乃是庐凤总督、南京兵部侍郎,也是封疆大吏,手下有些兵马。

  马士英不但是名士,诗文、书画也有传世。

  高弘图的轻言细语,看在史可法眼里,让他怒火中烧,不等马士英开口,立刻发作了出来。

  “君王召天下兵马勤王,难道我等视若无睹,坐看君父于危难之际吗?”

  王泰在中原任意妄为,李自成西北如火如荼,建奴攻陷山海关,天下动荡,京师危在旦夕,作为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胸中火热的激情,瓢泼大雨也难以平息。

  “高大人,史大人忧国忧民,一片公心,高大人不要在意。”

  马士英接过了话头,郑重其事。

  “王泰乱臣贼子,其势已成,若不剿除,流毒无穷啊!”

  “马大人、史大人,稍安勿躁。大军自可以北上,但需要从长计议,不可仓促从事。”

  高弘图微微一笑,劝着自己的这两位同僚。

  江南可用的兵马,唯马士英部下的凤阳总兵黄得功部,以及南京兵部下的扬州总兵金声桓部。黄得功曾在王泰麾下效力,对其推崇备至,金声桓对王泰则是避之如虎。

  史可法带兵北上,没有私心还好,若是真要对付王泰,岂不是天下大乱?

  要知道,朝廷和王泰决裂,河南可是一直没有公开造反。以史可法嫉恶如仇的性子,和王泰干上一仗,闹不好会全军覆没。

  “满万不可敌”的建奴都打不过王泰,史可法又从那里来的信心?

  出乎他的意料,史可法并没有暴起,反而沉默了起来。

  过了片刻,史可法和马士英对望了一眼,才压低了声音开口。

  “高大人,朝廷欲与建奴议和,然则功败垂成。若是我等派人和建奴议和,联虏平贼,替君王分忧,你以为如何?”

  “史大人,谁是……虏,谁……又是贼?”

  高弘图心惊肉跳,嘴唇哆哆嗦嗦。

  “虏为建奴,贼自然是贼心不死的乱臣贼子王泰了!”

  史可法鄙夷地看了一眼高弘图,断然而语。

  “史大人,乞师突厥,召兵契丹,自昔为患。及今不备,万一建奴饮马长、淮,侈功邀赏,将来亦何辞于虏?”

  高弘图哆哆嗦嗦,不自觉脱口而出。

  建奴屡次入塞,烧杀抢掠,天怒人怨,史可法和马士英竟然想联虏平寇,可谓是异想天开。

  “建奴只不过是癣疥之疾,只是索些银两。王泰才是心腹大患,他要的是我大明的江山。借建奴的势力灭了王泰,最差的结果,也是两败俱伤。到那时候,再灭了建奴,还君父一个朗朗乾坤!”

  史可法面色通红,侃侃道来,字字诛心。

  马士英继史可法开口,苦口婆心。

  “高大人,今日天下之形势视之晋、宋更为艰难,肩背腹心,李自成、王泰、建奴,朝廷三面受敌。若是有路可走,我等何至走此险棋?”

  作为留都及明太祖朱元璋灵寝所在,南京依然是江南的中心。南京经济发达,钱粮充足,作为江南钱粮物资北上的物资集散地和中转站,湖广、江西的钱粮汇聚于此,再由漕运北上。

  南京兵部虽然权重,但钱粮上,仍然需要南京户部的支持。

  北上勤王,或是联虏平寇,都得得到高弘图这个户部尚书的支持,不然何以筹备粮草辎重,饷银供给。

  “史大人,刘御史是什么意思?”

  高弘图幽幽问了出来。

  刘御史是刘宗周,江南名士,左都御史,以“诚敬”为主,“慎独”学说名噪一时。

  崇祯朝战事不利,崇祯帝万般无奈之下,打算重用洋教士汤若望制造火器,希望利用西洋的先进技术,解决内忧外患问题。

  若是崇祯此举能顺利进行,也许中国可以从此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火器时代,并由兵器制造业引发一场工业革命,甚至中国近三百年的历史都会由此改编。

  但是,刘宗周坚决反对重用汤若望,更坚决反对制造火器,以“臣闻用兵之道,太上汤武之仁义,其次桓文之节制,下此非所论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也。火器终无益于成败之数。”

  刘宗周把汤若望看成异端之人,请崇祯放还汤若望本国,以永绝异端之根。崇祯盛怒之下,把刘宗周革职削籍,不久又启用,在南京担任左都御史一职。

  刘宗周江南名士,清流之首,他的主张,自然是要顾及的。

  史可法脸色柔和了些,柔声道:

  “亟驰一介,间道北进,或檄燕中父老,或起塞上夷王,苟仿包胥之义,虽逆贼未始无良心。这是刘御史的原话,高大人可知其意。”

  高弘图默然不语,过了良

  久,这才叹息一声。

  “既然二位大人要联虏平寇,何不向皇帝上疏?只要皇帝同意,高某必鞠躬尽瘁,为朝廷筹备粮草。”

  即便是刘宗周同意联虏平寇,高弘图也是谨慎小心,始终以朝廷旨意为由,不肯轻易决定。

  若是王泰恼羞成怒,江山北望,天下可就大乱了。

  史可法和马士英面面相觑,半天史可法才悻悻开口。

  “高大人,既然如此,我等就向北京上奏折,与此同时在报纸上声讨王泰罪行。高大人觉得如何?”

  高弘图暗暗松了口气,点了点头。

  “这是自然。王泰目无君王,形同割据,正好出来谴责,以正视听。”

  只要不兵戈相向,凡事都有的商量。

  高弘图看了一眼面色阴沉的马士英,微微一笑。

  “马大人,阮大铖不是良善之辈,口蜜腹剑,不可与之深交。”

  阮大铖曾经列籍东林,为名士高攀龙弟子。与同乡左光斗同列列东林骨干,后因官位出缺,与东林党人发生内讧,魏忠贤则是让阮大铖得偿心愿。阮大铖东林出身,又是反东林楷模,为东林党人不齿。

  崇祯二年,魏党事败,阮大铖名列逆案被罢官,避居安庆、南京,招纳游侠,谈兵说剑,结成文社。复社领袖张溥为其师周延儒复相而奔走活动时阮大铖慷慨解囊相助,但因东林反对,终未得仕。不过他举荐以自代的马士英由此登上高位。

  “马某得阮集之知遇之恩,岂能因不如意弃之?倒是江南名士,二十年矣,屡屡与阮集之为敌,置之死地而后快,心眼也未必太小了些。”

  马士英冷冷而言,高弘图的脸红了半边。

  “高大人,告辞!”

  “高大人,留步!”

  马士英和史可法出来,与高弘图在高府门前告别,高弘图频频挥手,目送二位同僚。

  马士英和史可法各自上轿,还没走几步,几名衣衫褴褛的汉子迎面而来,他们的手里,一个个圆柱形的铁疙瘩正在“呲呲”冒着青烟。

  “他们要干什么?”

  高府门口的高弘图和下人,不由得都是一愣。

  这些个衣衫破烂,蓬头垢面的汉子,他们难道是前来乞讨的叫花子吗?

  还没有等高弘图反应过来,汉子们手中冒烟的铁疙瘩纷纷扔了出去,落在了史可法和马士英二人的轿子周围。

  “震天雷!”

  高弘图心头一惊,额头的冷汗,不知不觉冒了出来。

  “震天雷,啊……”

  高府门口的卫士大声呐喊,几个冒烟的震天雷,紧跟着扔在了高弘图的面前。

  “通通”的爆炸声接连响起,惨叫声不断,浓烟烟滚滚,轿子被炸的四分五裂,高弘图被下人扑倒,晕了过去。

  不等硝烟散去,几个汉子纷纷飞奔向前,纷纷揭开轿帘,向着轿子里,左右手铳齐发。

  高府门前,一地的狼藉,一个高大的汉子飞步上了高府门前的台阶,他踢开高弘图身上的下人尸体,对着昏迷不醒的高弘图打了两枪,插回手铳,又对着高府里奔来的乱糟糟的卫士们扔出几颗震天雷,镇定自若。

  “道不同不相为谋,高大人,对不住了。”

  “通通”的爆炸声响起,高大汉子冷冷一笑,他打了个口哨,一行人快速离开,瞬间走了个干干净净,留下一地的尸体和伤者,破轿断木,碎石焦土,触目惊心。

  行刺者逃离良久,围观的百姓才大着胆子上前,面对着血肉模糊的作案现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南京城中之人,谁也没有想到,三位封疆大吏被刺,才是南京城祸乱的开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