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管理员工的智慧.

第八节 英雄莫问出处

管理员工的智慧. 泉林.. 1990 2021-08-07 10:46

  “梅花香自苦寒来”,温室虽好,但培育不出苍松翠柏。出身低微的人里未必就没有大才大德的人。以出身定终身,是选才的大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的说法。意思是,相马时看马瘦就把马排斥在千里马之外,识人时只要看其处于贫穷时就往往被错认为不是人才。公孙鞅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子,但却差点被封建社会“以出身选人才”的偏见所埋没和扼杀。

  当时,魏国国君魏惠王在战国诸雄四起中,很想图一番作为,因此也有招揽天下贤才之心,但却常被人的表面现象所蒙蔽,故始终物色不到真正有贤能的人。他重用嫉妒贤才的庞涓,孙膑于马陵设埋伏大败魏军,损兵折将十多万,庞涓葬身乱箭。

  当时魏相公孙痤病危,魏王要求他推荐后继者。于是公孙痤向魏惠王举荐了自己的家臣公孙鞅,要魏惠王“以国事听之”,重用公孙鞅,而魏惠王因为公孙鞅是家臣的身份而看不起他,认为公孙痤是病重说胡话。公孙痤死后,魏惠王仍然拒绝任用公孙鞅,再加上一些嫉贤能者的陷害,公孙鞅只好投奔秦国。公孙鞅一人秦,就以霸道说于秦孝公,秦孝公正想称霸天下,公孙鞅所说正合其意。秦孝公大为赏识,并委以要职,掌握军政大权,实行变法。

  镑镭

  同是一个公孙鞅,在魏惠王的眼里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在秦孝公那里,却让他掌管朝政,成为一个改天换地的“大人物”,特别是他实行的两次变法,使秦国起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化,也奠定了秦国富强与后来统一天下的基础。公孙鞅个人价值这种前后根本不同的鲜明对比,缘于魏惠王和秦孝公对他出身的态度的迥然不同。

  “相士失之贫”,其实,除了一些生长在富贵人家的人以外,有真才实学者,在他们未被发现或未成名时,一般都处于社会的底层,甚至处于食不饱腹的贫困境地。因此贫困或低微不能说明人是否有才能。以出身来识人,有才也会被看成是无才,魏惠王就是这种凭地位高低来看人识人的人,所以就看不起公孙鞅,有大才也不知用,将他“输送”到秦国,最后自食苦果。

  又如五代时后唐的创建者李存勖统一北方后,招人才以辅佐,要取门第高的人士为相,结果错用了豆声革、卢程等庸才。豆声革只会写一些歪诗,无其他才能。李称帝后,有人因豆是名家子弟向上推荐,被任命为行台右相。豆做事多错乱,任相后,不理朝政,却专心修炼以求长生不老。

  卢程虽然是进士,却无实际才干,甚至连文书都不会起草,李即位后,因他要找士族任相,结果连文书都不会写的卢程被任为宰相。卢程虽然治国无能,但很会作威作福,他出巡时,高坐轿上,“所到州县,驱率丁夫,长吏相迎。”李存勖政权不固,兵败致死,是由于他昏庸荒淫,但其用人不当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

  也有相反的例子。汉高祖刘邦出身农民,被人看不起,但他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中,之所以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自己的基业,是与他身边一大群优秀的人才分不开的。刘邦常以自己的谋臣、猛将自豪。事实确实如此,刘邦身边的功臣猛将来自于社会的角角落落,而且其中不少是出身低微的人。例如张良是破落贵族,周勃是吹鼓手,娄敬是车夫,陈平是游客,韩信是流浪儿,郦食其是穷书生等等,并且在这些人当中还有许多是从敌人中争取过来的。刘邦对这些三教九流的人物,不仅没有拒之门外,还公开宣称自己不如他们。他这种选才的策略和用人的原则,使他拥有了战胜项羽的人才优势,最后终于一举夺得天下。

  话说回来,在封建社会,大地主、贵族豪门控制了国家政权,为了巩固他/们的既得利益,在封建世袭制度的保护下,在选人的问题上不可避免地采用了一条出身门第、任人唯亲的人事垄断政策。尽管在历史上,一些有头脑、有抱负的英明政治家有过“不以出身选人才”的成功范例,但毕竟是凤毛麟角。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制度和社会,因此完全能够避免以出身取人的作法,不拘一格选出真正的人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