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196年,平定淮南王英布之乱,凯旋路过沛县时作。《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可见诗是即兴而作,同时又精心组织过场面盛大的表演,作者的心情是激动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一句是起兴,也是写作者过沛县时所遇上的大风天气。这种天气,似乎是大自然对汉军平叛凯旋一事所产生的一种感应。《易经·乾卦》有“云从龙,风从虎”之说。风云本是天象,也可隐喻时局,风卷残云可以象征平叛,诗中人亦有龙虎之姿。这一句可以说是先声夺人。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一句是陈述光荣的事实,“威加海内”四字紧承“大风起兮云飞扬”,“威”是权威。这个权威不是凭空树立,而是打出来的,是历史形成的,是天下归心的。所以这四个字很厚重。“归故乡”三字,不仅是写凯旋,而且有“衣锦还乡”的意思。在《史记》中这本来是项羽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锦)夜行,谁知之者。”而正如李商隐诗云:“君王(刘邦)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刘邦笑到最后,所以笑得最好。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句是在发感慨,是全诗的结穴,是重中之重。其由平叛之事引起,是有感而发。有道是:创业难守业更难。“守”是一个关键字。天下统一,不等于天下太平。领土要守,边防要守,守要得人,而得人最难。君王所要的“猛士”,必须是忠臣,否则“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这一问可以称为汉高祖之问,包含着作者对英布叛变一事的深刻反省。
这里有一个历史的悖论,一方面是人才难得,另一方面则是人心隔肚皮,难免有猜忌。“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似乎是一个规律。君王霸业一成,功臣不是自己走人(如范蠡、张良),就会遭到清洗(如文种、韩信)。清人黄任《彭城道中》云:“天子依然归故乡,大风歌罢转苍凉。当时何不怜功狗,留取韩彭守四方。”就是针对这一历史悖论而言的。
刘邦存诗不多,《大风歌》确属绝唱。百感交集,一时兴会,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出自非常之人之口,遂成非常之诗。全诗只三句,首句飞扬,次句沉着,三句反诘,极具抑扬顿挫之致。宋人林宽著有《歌风台》一诗,诗云:“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也是一首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