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桥春望
天津桥春望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天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是洛阳名胜之一,邻近上阳宫。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在王朝的全盛时期,由于帝王频幸,繁华不亚于西京长安。而在安史之乱以后,上阳宫逐渐荒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运的衰落。《天津桥春望》便是诗人感伤时世之作。
“津桥春水浸红霞”二句,写天津桥的春光。首句用叠景法,写天津桥与红霞在洛水中倒影的重叠,极为生动迷人。次句写河岸美丽的风光——“烟柳风丝拂岸斜”。风景不殊,时代却已变了。所以这两句也是反衬,即用红霞、烟柳等秾丽的春色,来反衬下文将提到的上阳宫的寂寞与荒凉。
“翠辇不来金殿闭”二句,写上阳宫的寂寥,有不胜今昔之慨。首句包含两个短语,“翠辇不来”与“金殿闭”。“翠辇”指皇帝的车驾、“金殿”指上阳宫,主语极富辞彩;“不来”与“闭”,谓语却极为扫兴。而诗中最出彩的却是末句“宫莺衔出上阳花”。这句的出彩不但是诗句本身,还在它与上句形成的关系。因为上阳宫抛荒,无人管理,黄莺也就可以来此胡闹了。不过,就是在上阳宫兴盛的时候,就一定没有“宫莺衔出上阳花”之事么?可知诗人是强词夺理。在生活中,强词夺理不好。在诗词创作上,强词夺理却是一种妙药。如“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怨五更风。”(王建《宫词》)。再说,黄莺又不是宫中养的,诗人却冠以“宫莺”称号,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形容其“衔出上阳花”的撒野。这是诗人措辞的妙趣。
近人俞陛云评:“极写津桥烟景之美,益见故宫荒寂之悲。宫花无主,付与流莺,句殊凄侧。”(《诗境浅说》续编)此诗有巧思、有风韵,含情无限,转觉凄然。是感伤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