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樊登讲论语:先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自己,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樊登讲论语:先进 樊登 2217 2021-08-11 10:5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自己,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即冉雍,是德行科的学生。冉雍也来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给仲弓的建议与给颜渊的不一样。

  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出门如宾”,意思是你每天出门,都要像是去见非常重要的客人。很多人可能不认同这一点,觉得自己可以休闲一点、轻松一点,不需要总端着。

  有一次,我和苏芒老师一起做直播。苏芒老师说,可可·香奈儿曾对周围的人讲,每天出门一定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穿戴要得体、要精致,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今天有可能会遇到谁,说不准命运的某个好机会,就要在今天降临。

  这和孔子说的境界不同,但是行事的方法是一样的。

  带着要去见一位重要客人的心态出门,那么你的行为举止就一定会端庄很多。孔子并不是让你穿名牌,但至少应该衣着得体,考虑到自己经过时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心中有他人,视他人如大宾,别人才会敬你如大宾。

  “承事如祭”就是在做事情时,要像去参加祭祀一样虔诚而认真,先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好。

  孔子很喜欢认认真真做事情的人。当年子路问他“子行三军,则谁与”,意思是,夫子如果要去打仗,想带谁去。孔子回答他“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就是说,像子路这样胆子大到敢空手去跟老虎搏斗的人,他不选择同行。“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与“使民如承大祭”是同样的道理,让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认真、严肃,比如在职场中,上级交给你的事情,哪怕再不起眼,也要认认真真地去实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承接上文做事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待人,意思是要换位思考,不愿意别人加诸自己身上的事情,也不要把它加诸别人身上。

  这句话在《论语·卫灵公》中也出现了,是孔子回答子贡的提问,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读者会觉得奇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恕道”,为什么在这里又变成了追求仁道的方法?实际上,恕道和仁道是相通的,做到忠和恕,本身就是通往仁德的一种路径。

  这句话极具力量,是整个东方文化的核心之一。在一次西方的伦理学大会上,背景板上写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有人认为整个伦理学都可以被浓缩成孔子的这句话。

  其实这句话实践起来并不难,它的关键并不在于讨好别人,而是理解自己:我做好我自己就行了,别人信服我我高兴,别人不理解也没关系;我能理解自己的需求,就能同样地推测到别人的需求;我不希望别人用强迫的手段令我屈服,所以我也不会将这种强迫施加给别人。

  以上是孔子在回答仲弓如何做到仁。接下来,孔子描述了做到这三件事以后的效果——一是“在邦无怨”,二是“在家无怨”,这分别归于不同的级别。“在邦”是为诸侯、为鲁君服务;“在家”是作为卿大夫,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工作。仲弓当时在给季桓子做宰,孔子是告诉他在做官时应该问心无愧,不要怨怼。

  拥有仁,便能安之若素,内心安定,做事情既对得起自己的内心,也能够遵守礼的要求,并且从来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委屈,比如领导不理解,同事难沟通,此时能够做到无怨,就接近于仁德了。很多人都能做到前三步,待人诚恳恭敬,做事严肃认真,也能尊敬他人的需求,不将自己的意志加诸他人,但往往会卡在最后一步,也就是心中怨气难平。

  有怨气往往是境界不够,所以孔子嘱咐:“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说:“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意思是,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愿意把老师的嘱咐作为座右铭,一生实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