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5 高速路设计上的科技和人性
PART 5 高速路设计上的科技和人性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桥梁,也是一个国家留给游客的第一印象。德国人的严谨、诚信和守规矩,深入高速公路建设的每个细节。无论是路的厚度、休息区的设置还是交通规则的制定,都包含着浓厚而鲜明的德国气质。
公路可以满足波音747客机起降
某次旅途中,我于前西德首都波恩前往20公里外的科隆。后来才想起,这条A555高速公路就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至今仍在使用。
1932年8月6日,这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工程奠基人是时任科隆市长的阿登纳,他也是战后的西德第一任总理,是德国复兴的关键人物。可希特勒认为这条仅仅20公里的道路根本不算高速公路,将之降格为一般公路。
在德国高速公路历史上,希特勒也是无法绕过的名字。直到今天,德国仍有1/4的高速公路修筑于纳粹时代。
据说,当年希特勒发动慕尼黑啤酒馆政变,结果失败被捕。他在监狱里写下了《我的奋斗》,还阅读了不少图书,其中就有名为《我的生活与工作》的福特自传,他因此萌发了修筑高速公路的念头。
在他出任德国总理后,立刻开始宣传高速公路计划,即使遭到强烈反对仍想尽办法推行。不得不说,希特勒这个大魔头在高速公路这一问题上有着极其超前的眼光,他对高速公路修建提出的种种要求,直到今天仍不过时,依旧是高速公路的标配。
他提出的要求是这样的:宽34米的四车道公路,中间有5米宽的间隔绿化带,不设路灯,每隔200米竖一根金属片镶面的水泥柱,夜晚在车灯照射下反光。另外,每隔一段距离都会设置加油站、餐厅和紧急停靠区。直到今天,这些做法仍在沿用。另外,希特勒提出的坡度尽量小、拐弯半径尽量大等想法,德国人也将之贯彻至今。
为了行驶安全,德国高速公路的厚度也是全球第一,据说路面钢筋混凝土厚度达80厘米,是中国高速公路的三倍至四倍,这样的路面甚至可以承受波音747客机的起降需求。也正因此,驰骋于德国高速公路时,路面的平稳让你感受不到任何颠簸。
另外,与我们惯常的理解不同,对高速公路损害最大的不是汽车轮胎,而是雨水。因此,德国高速基本采用倾斜路面,即路边稍低,可以让雨水流向路边,再渗透一层透水水泥,流进水管网络,最终流进储水塘。
德国的高速公路旁没有土坡,以防止倾泻,德国人还会定期检查道路两旁的绿化状况。
德国人的严谨甚至做到了路面以外。在德国驾车,两侧不会见到土坡,以防止倾泻。但种上树木和草就可以放心了?也不是,它们必须与高速公路保持距离,以免太过茂盛侵入车道。所以,德国人还会定期检视公路两侧的绿化情况。
哪里有人烟,路网就铺到哪里
“最后一公里”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如今,它已被引申入许多领域,如通信网络、公共服务等,不过我们见得最多的仍是其本意——公共交通末梢。
德国高速公路号称世界第一,但它的农村又是怎样的?我的结论是:哪里有人烟,路网就铺到哪里,而且都是柏油路。同样,德国的乡间公路使用率也相当高,但因道路建设状况极佳,路网发达,加上司机个个守规矩,同样畅顺。
德国作为欧盟最发达国家,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仅有柏林、汉堡和慕尼黑,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10万人以下的市镇,尤其是人口在1000到2000人之间的村镇。
从基础设施来看,这些散落的小市镇丝毫不亚于大城市,绿化和住宅条件则更胜之。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德西和德南、近海的德北,还是经济底蕴远逊于前西德的前东德地区,乡村风光都是一派旖旎。市镇清静美丽,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一应俱全。小村落散落在旷野之间,以大片原野、茂密树林或广袤草地为背景,远远看如同仙境。若是开车进去,更是另有乾坤,错落巷弄间,两侧都是童话般的小屋,花园阔大,都经过细心打理,即使是旷野间别无分号的独户民宅,也见不到防盗网和围栏。
哪怕是山间最偏远的乡村,也有柏油路直达,村内也不会有沙土路,两侧土地若非民宅与草地,便是树林。
多年前,我曾见过一个说法,称德国的“最后一公里”建设极尽完善,即使是孤零零住在山上,政府也会把柏油路修到你家门口。德南常有一些小山,村落依坡而建,清一色红瓦或灰瓦斜顶小楼,唯一较高的建筑便是位于村子中心的小教堂。在这样的村落里,总有那么几户人家会选择“离群”,把家建在山顶上,尽管只是百米甚至数十米的小山坡,但也得穿过树林,弯弯曲曲建上一条山路才可通行。以我所见,无论远近,道路都直通每户家门口。有时未曾驾车亲至,只在高速公路或者普通公路上远望,也能看到一片绿意中那条灰色长带,蜿蜒上山。在相对空旷的德北,常可见一望无际的原野和树林,有时会见到一两座小屋点缀其间,无一例外,都有一条道路通往其家门口。兼有平原和丘陵、遍布森林和田野的德西,小村落总在错落中出现在你眼前,在高速公路上有许多出口通往这些村落,开车时常可见左右出现缎带式的公路,或左右弯曲,或上下蜿蜒,伸向远方童话般的小村。
就算你孤零零地住在山上,柏油路也会修到你家门口。
AI设定般的车速与“拉链”规则
不少人认为,欧洲(当然也包括德国)交通顺畅,主要原因是车少人少,中国车多人多,不具备可比性。
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以德国为例,其面积仅3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8200万,人口密度为234人/平方公里,这一数据远大于中国的135人/平方公里。当然,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达到400人/平方公里。但是,若拿人口密度与德国差不多的中国中部地区(如湖南、湖北、安徽和河南等省份)做比较,与德国在交通上的巨大差距也显而易见。
而且,德国不但人口密度大,私家车拥有率也超高,一个家庭有两辆车是标配,3辆以上也不出奇,还有房车这样的大家伙,每千人拥有汽车数量达到700辆,至于中国,2015年的数据是每千人110辆。根据这个比例,你还能说德国车少吗?
所以,德国高速公路虽然也有“冷清”的时候,也有车少的路段,但整体来说,使用率其实比中国高速大得多,常常车流如龙,能够保持畅通甚至高速行驶,守规矩是最大原因。
超车道的设置对行驶安全大有帮助,反观国内,许多车辆在最左侧车道上慢速行驶,甚至几辆车慢速并排而行,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杀行为,越慢越不安全。
当然,如果车流极度密集,甚至延绵十数公里时,超车道上也会挤满车辆,这种景象在夏天比较常见。
德国的道路使用也分淡季旺季,冬天算是淡季,每年5—9月的度假期则是旺季。但即使是淡季,车辆也不见少,特别是西部和南部等经济发达地区,永远车流不息,大货车更是绵延不断。至于旺季,那就更是恐怖,仿佛所有人都开车跑上了高速公路一般,滚滚车流甚至跟中国城市上下班高峰期并无差别。偏偏德国高速公路多半不算太宽,单向三车道或两车道是常态,如果是在中国,只要有一辆车在快车道上慢悠悠地开,或者三辆车并排以同样速度前进,就会造成缓行甚至拥堵。但在德国,这种情况必然不会出现,守规矩但又崇尚速度感的德国人,会保持高速行驶状态,合力造就一个奇迹般的场面。
如果你没有身临其境,很难想象这样的奇迹:单向双车道或者三车道的高速,延绵数公里的车流,大家匀速前进,大货车统一在慢车道以80公里的时速行驶,小车还能保持100公里的时速。这种场面有多震撼,在中国开过车的人都能明白。我甚至有过这样的错觉:我置身于《楚门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导演所编排,他用电脑设定了每辆车的时速。在如此顺畅的行驶状态下,驾驶当然是一件容易且充满乐趣的事。
高速公路上每辆车都以电脑设定般的速度匀速前进。
能做到这一点,在拥挤路况下不随意变线是重要准则。在德国开车,不管开的是豪华跑车还是老爷车,人人规规矩矩,绝不会左钻右蹿,不会随意加塞。另外,在高速行驶状态下,如果遇到前面塞车,司机会立刻打开双闪灯,提示后面车辆前面有塞车,自己即将急刹车,这在极大程度上避免了追尾。即使是随意性很强的法国、路网铺设较晚的前东欧国家,高速公路的文明使用程度基本也与德国相当。
如果遇上高速整修,车道被占用,车速当然就会降下来。这个时候,德国人对“拉链规则”的坚守,就成了不造成拥堵的关键。因为天气缘故,夏季是基建旺季,常可见到高速公路分段封闭施工。德国人特别注重道路安全,所以经常要对高速公路进行整修以及加厚、加宽,确保没有小坑洼。德国人修路时沥青铺得极好,从来见不到补丁路。
但施工必然导致道路变窄,三车道变两车道、两车道变一车道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使是追求速度的德国人,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放慢速度。在国内,如果遇到这种路况,交通往往会大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抢道,谁也不让谁,以至于浪费时间,甚至发生剐蹭,造成大塞车。而在欧美,“拉链规则”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即使慢,也不会乱。所谓“拉链规则”,即指车道变窄时,并行的右车先让左车,后车则必须让前车,每条车道轮流通过一辆车。以两车道变一车道为例,左边第一辆车当然先行,其次是右边第一辆车,随后是左边第二辆车,再后是右边第二辆车……这是最高效的通过方式,早已成为规则,人们也自觉执行。
我经历过许多这样的“拉链”,即使缓行,即使车流绵延,也听不到任何汽车喇叭声。而让我更为印象深刻的是,当轮到我驾车通过“拉链”时,总能见到隔壁车上司机的点头致意,有时,还有微笑。
在德国,为什么很难在高速公路上见到交通事故?答案挺复杂,但已成为一个传说:德国高速公路并非没有事故,只是你很难见得到,因为他们用直升机处理事故,迅速清场,你根本没啥机会见到。
这个传说真实性如何?只能说确有其事,但并非德国高速处理事故的全部选择。这么高科技又霸气的配备,其实更适用于较为严重的事故,或者交通特别繁忙、事故会造成巨大拥堵的状况。
德国境内有36个直升机救援基地,能够确保在15分钟内到全德任意一个事故现场进行救援。但除了直升机,救援车的数量显然更多,而且不乏能够短时间来到事故现场的高性能车辆,如奔驰和宝马等豪华品牌。这些车基本都经过改装,且不会安装限速解调器。更为便利的则是时速可达240公里的宝马应急摩托K1200GT,时速从0到100公里仅需3.7秒。
相比“见不到交通事故”的传说,其实更靠谱的说法是“见不到拖车”。我们在国内进行救援时,最常用的是拖车,但德国人显然不太愿意用这种速度慢又占地方的大家伙。如何做到尽量少用拖车?现场处理完不就行了吗?如果是车辆出现故障,大多数修理工作都会在现场完成,而不会借助于拖车。
我曾亲眼见过德国高速上的事故现场,恰好没有拖车,也没碰上直升机,只有两辆奔驰救援车,外加一辆摩托车。奔驰救援车很酷,现场很干净,事故车貌似仍可开走。不得不说,对德国人的高速处理速度和架势,能有这样一瞥的机会,已经十分难得。
“路权”概念约束交通强过红绿灯
非高速公路似乎更能体现德国人高度文明的驾驶习惯以及欧洲早已完善的交通规则。德国的普通公路,两侧常常是一望无际的原野,视线极为开阔,你在直道行驶时,时常可以见到有车子以极高的时速从岔路上飞奔而来,这样的交叉路口既然非市镇中心,也不会有红绿灯。如果在国内,不管对方是直行、右拐还是准备左转,你恐怕都得下意识地将脚放在刹车上时刻准备着,以免对方突然冲出来造成事故。但在德国,你会发现没有任何车辆会因此而减速,因为,不管岔路上开过来的车子是怎么样的时速,是超豪华跑车还是人见人怕的大货车,它们都会在路口乖乖停住,不管有没有红绿灯。
司机们为什么那么乖?是因为有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吗?不是,这类路口压根就不会有摄像头。约束司机们的东西有两个,一是欧盟和北美均在使用的路权概念,一是自觉。
据说,中国的交通标志基本由西方引入,唯独缺了“路权”中的先行权概念。这个被忽视的概念,恰恰是目前国内交通最需要的概念。
“路权”概念其实很简单,每逢路口,只要你见到黄色矩形标志,即代表你有路权,可以通行,与此对应的是,其他路口则面对一个红色倒三角标志,即代表你没有路权,必须让行。在规则内,一般是岔路车辆必须尊重主干道车辆的路权,等待进入环岛(即转盘)的车辆必须尊重已进入环岛车辆的路权。在国内交通标志中,引入了红色倒三角的让行标志,但偏偏缺了黄色矩形的先行权标志,所以,有先行权的车压根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让行的车未必让行,使得每个没有红绿灯的路口都存在交通隐患,还大大降低了路面效率,造成拥堵。
这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你是一个饱受国内交通之苦的司机,稍微细想一下就会知道这个概念的作用。在国内开车,每逢十字路口或环岛,只要没有红绿灯,就很容易出现你争我抢,最后乱作一团,谁也开不出去的情况。如果路权概念深入人心,再配合有效的管理手段,道路必将大大顺畅——摄像头和红绿灯当然有用,但那只是被动的手段而已,如果不能提高国内司机的整体驾驶素质,就是治标不治本。
有时,你还可以见到“Stop”标志,这就需要停车至少3秒确认无风险后通过,这个概念在北美和欧盟都有,只是叫法不同。去年有4名中国游客在美国自驾时,就是因为无视“Stop”标志,强行驶出路口引发车祸,4名游客均在事故中身亡。
车、道、人都达标,62%的高速路段不限速
关于德国的“经典谣言”中,“青岛下水道油纸包里的零件”和“德国高速不限速”可算是“交相辉映”,寄托了人们的许多美好想象。但实际上,德国高速仅仅是部分路段不限速。根据德国ADAC(一家汽车俱乐部)2013年的数据,当时德国高速有62%的路段不限速。
但即使如此,德国也是全球高速不限速比例最高的国家。平时温文尔雅的德国人,一开起车就如同上了赛道,个个风驰电掣,即使你以160公里的时速狂奔,人家仍一辆接一辆超你没商量。按照很多人对驾驶的理解,“快”就是灾难之源,但在如此追求速度的德国,我历次自驾只见过一宗车祸,还只是轻微追尾。据资料显示,即使在交通事故发生率很低的欧盟,德国都是相对更安全的那个。
德国仅一部分高速不限速,即使是不限速的路段也会设定一个建议速度。
限速其实是高速最常见的管控方式,但它与摄像头、普通道路的红绿灯一样,都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手段。甚至可以说,限速不意味着安全,不限速也不意味着不安全;同样,限速不意味着规矩,不限速也不意味着不规矩。根据我的自驾经验,荷兰也许是欧盟内部驾驶规矩最差的国家,我曾见过几例占据超车道超过一分钟的情形(当然,像加塞、右线超车、乱按喇叭等恶习,我在欧盟内部从未见过),可它偏偏是摄像头最多、限速最为严格的国家,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堵不如疏的道理。
不限速需要底气,德国人恰恰有这样的底气。除了开车规矩之外,德国高速的路况和德国车的质量也是关键。我每次去欧洲自驾,因为考虑停车方便等因素,习惯租小车,可不管是什么品牌的小车,在高速上轻轻松松都能突破160公里的时速,这是因为道路设计十分平缓,铺得厚实,而且车辆性能极佳的缘故。
当然,即使是不限速的路段,其实也有一个建议速度,即时速130公里。如果驾驶者在超过这一时速的状态下发生事故,即使没有主观失误,也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高速路上不见广告牌
几年前的冬天,我在匈牙利自驾。高速公路的状况自然比不上德国,偶尔还能见到补丁路。但西部一路车少,只有过了塞克什白堡,通往布达佩斯时,才见到密集车流,所以路十分好走,加之两侧平原既有原野,也有丛林,散落着一些色彩单调却安静的小村,偶尔经过市镇,也有别致风味,所以即使旅途漫长,也不觉乏味。
开着开着,突然见到路边有个广告牌,上面有只很可爱的猪,还有一堆香肠,有箭头指向旁边村落,虽然看不懂匈牙利文,但也大致知道是附近农场的香肠广告。又走了几十公里,经过一段高速,虽然也是封闭路段,但两侧都是田野,与道路高度差不多,栏杆也不高,结果又见到几个广告牌,都与红酒有关,看来附近是不错的红酒产地。
德国的高速公路不设置广告牌,是为了避免司机分心。这既保护了司机,也成了交通事故发生率持续走低的决胜法宝。
正当我们就广告牌的内容讨论,还商量着要不要根据路标指示去那些村镇看看时,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我有多久没见到这样的广告牌了?
在那次旅途中,抵达匈牙利之前,我先在德国转悠了多日,再经奥地利前往匈牙利。我突然意识到很久没见过这样的广告牌,是因为德国高速公路压根就没有广告牌。
在中国的高速公路上开车,广告牌可算是一个接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广告牌越密集。它甚至是很多人衡量中国经济冷暖的晴雨表,如果有大量广告牌白茫茫一片,或者写着招租字样,那就意味着经济低迷。
但在德国,你别想见到这样的广告牌。甚至连服务站的各种招牌,你也别想在近距离的路边见到。完善的高速公路服务站有餐厅、加油站、咖啡馆甚至快捷酒店,当然都需要大型招牌,但服务站并不紧靠公路,而是要由匝道深入进去,所以也不会在路边见到招牌。当然,你也无须担心错过,德国人会把这类招牌做得高高的,离很远就能发现。
之所以不在路边设置广告牌,是因为要避免驾驶员分心。当然,没有广告牌,警示牌倒是不少,除了各种交通标志外,还不时提醒你要系好安全带、控制好速度……
德国高速公路的通畅和低事故率,真的不是无缘无故。
平均每14.7公里就有一个休息区
德国的高速服务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标准配置,另一种可算是简易版。
所谓标准配置,就是拥有加油站、专门的停车休息区、超市、餐厅和咖啡厅,有些还拥有酒店。至于简易版,则只有停车休息区,无服务人员。
根据我的观察,标准配置的服务区每隔30公里左右就有一个,简易休息区则穿插其中,大概每隔10公里左右就会有一个。在国内开车,幼儿的如厕问题常常令人犯难,需要常备空矿泉水瓶,但在欧洲高速上完全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服务区都紧靠高速公路,沿途会有相关提示,提前进入匝道即可。值得留意的是,因为欧洲高速上大货车特别多,多数国家规定了大货车司机的最高行驶时间,达到规定时限后必须休息才能再上路,德国等国家还规定大货车不可于周末上高速,因此大货车对服务区的使用率最高。因此,针对大货车载重大、惯性强的问题,这些简易服务区的地势多半都高于高速公路,货车进入匝道时,必须要走一个上坡,可以顺着坡度减速,增加安全系数。离开服务区时,又可以顺着下坡加速进入辅路(欧洲高速服务区出口的辅路一般都很长),提早进入高速的行驶状态。
不管是标准服务区还是简易服务区,大货车和小车均分区停放。简易服务区一般以小草地分隔两个区域,一边停大货车,一边停小车。车位都是斜线,方便进出。而且最靠近洗手间等设施的车位,一定是残疾人车位。
根据我的经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高速公路简易服务区更简单一些,地方也狭窄,多半只有几十个停车位、几个厕所以及垃圾桶。这是因为它们的高速公路发展较早,但因为眼光具前瞻性,设置密集,应付如今的庞大车流仍无任何问题。
德国高速的简易服务区,每隔二三十公里必有一个。
相比之下,前东欧国家的高速公路简易服务区就“豪华大气上档次”了。因为大多数高速公路都是20世纪90年代后新修建的,所以除了道路普遍宽阔外,设施也更新。
这种差异在德国体现得特别明显,前西德地区经济更为发达,但有些老高速公路并不宽阔,反倒是前东德地区,虽然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但主要高速的状况反而更好。相比简易服务区,德国的高速公路标准服务区设施非常齐全,完全是社区的感觉,你甚至可以在此待上一天,也不会感觉有任何不便。
据我估算,一个标准服务区的占地起码有二三十亩,有些更大。从高速公路拐入匝道后,先是加油站,可以加油、加气、加水。我查过一个资料,称欧洲高速公路的加油站为单向平均30公里有一个,最大间距不可超过100公里,因为汽车油箱提示加油预警后,一般最多能跑100公里。而据我观察,50公里以上没有加油站的情况都不存在,基本是30公里左右便有加油站,估计资料数据已经陈旧。另一个数据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德国高速公路上平均每14.7公里就有一个休息区。
加油站内附设超市和餐厅,还有欧洲人决不可缺少的咖啡厅。旁边还有洗车场、提供维修和充气的修车行。厕所和洗浴间也是标配,前者不但干净,还有换尿片台等配置,后者是为大货车司机准备的,可谓贴心。有些服务区还提供小型酒店,或者钟点房,长途司机完全可以在这里睡一觉再走。
大小车的停车区也以绿化带分隔,互不干扰,石桌石凳也非常多。同样,最靠近厕所的一定是残疾人车位。如果停车区域和厕所之间有坡度,你不会看到台阶,只有供代步轮椅和童车使用的缓坡。
值得留意的是,加油站品牌不同,配置上也在齐全的基础上各有侧重。有些主打超市,将超市与加油站分隔,商品琳琅满目,不但有常见的食品、饮料、报刊和玩具,甚至连衣服都卖;有些则主打修车,偌大一个修车场,看起来很专业的架势;有些主打住宿,酒店还颇有设计感。可见服务区的建设一方面有官方标准,另一方面也有商家的主动意识。
餐厅一般以快餐为主,有些是加油站自营。有一次,因为所住的乡村古堡酒店不提供早餐,小村又没有现成餐厅,加上还要赶路,我选择在高速服务区吃早餐。我一向讲究吃喝,基本不吃快餐,那还是我第一次在欧洲的高速服务区用餐。只见服务区占地极大,用餐场所与超市连在一起,足足有几十张桌子,而且多是6人甚至8人桌。餐食分两种,一是简单的自助餐,有面包、沙拉、水果和饮料等;还有一种是点餐,各种蛋糕、面包、汉堡,还有水果、沙拉和饮料。我们将选择的食物放入托盘后,拿去买单。三个蛋糕、一个面包、两杯咖啡和一罐酸奶,共花费不足10欧元,性价比很高。也有些加油站的餐食更为简单,以三明治和饮料为主,外加自助的投币咖啡机。还有一些服务区,除了加油站内提供餐食外,还有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厅,同样安全可靠。
若是暑假赴欧自驾,日照时间超长,晚上10点多天才会黑,因此基本没有开夜车的机会。可若是初春前往,偶有风雪,难免遇上夜间开车,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又会有另一层观感。
每到夜里,高速公路服务区都会亮灯,此时,别致的建筑设计和温暖的灯光便会相得益彰,尤其是在寒冷冬夜里,那暖色调确实可以营造家的感觉。许多服务区的外观配上灯光,都如高档酒店一般,走进去也不会让你失望。
看不见的收费站
德国高速到底收不收费?这是一个经常在网上被争论的话题。
说不收费的人,证据很明显,毕竟你在德国境内见不到任何收费站。说收费的人,证据也有一大堆,认为德国是变相收费。
实事求是的话,应该这样说:德国高速公路收费,但并非以收费站的形式。另外,即使收费,德国人道路支出的绝对值也低于中国人。如果更科学一些,考虑道路支出与人均收入的对比,那德国人更是占尽便宜。
德国高速公路建设初期,也就是纳粹时代,许多人反对国家花大钱兴建这种“奢侈道路”,希特勒便有意动用民间资本。可民间资本的介入意味着将对民众收取道路使用费,但根据当时的德国法律,收取道路使用费是被禁止的。结果,希特勒想出了一个主意:将修建高速公路变成政府的一项失业救济工程,这样既可以减缓失业压力,创造大量工作岗位,还可以用省下来的失业救济金支付工程费用。
战后德国依然坚持免费原则,只是不再需要像希特勒那样曲线为之,而是直接提出高速公路应由政府出资建设,且不收取费用。但与此同时,也遵循“谁使用谁支付”原则,让使用者通过支付燃料矿物税、车辆税以及累加于矿物税之上的增值税,来间接支持高速公路建设和维护。也正因此,德国的油价中超过6成为矿物税等税款。
据我所见,近几年德国汽油价格普遍在1.1—1.5欧元/升,按这几年的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8—12元。如果某段时期,恰好欧元汇率和油价都比较高,每升汽油折人民币价格会达到13元以上。
不少人用这个数据来论证德国道路使用费用高,但如果将我们的油价和高速路费综合考虑的话,会发现数字跟德国不相上下,甚至犹有过之。别的不说,你在中国高速公路上走个200公里,在收费站掏个百八十元是家常便饭,再加上油耗花费,已是相当可观。
如果再纳入人均收入这一考虑标准的话,就更是触目惊心。2014年,德国人均月薪达到3400欧元,以当时欧元与人民币的1︰8汇率比计算,为27200元人民币。以这个收入承担比我们还低一筹的道路使用费,你说谁日子更好过?
如果抛开那些变相征收的隐形税费,我们能不能说德国高速不收费?也不行,因为准确来说,是对客车不收费。换言之,大货车还是得缴费。
目前来看,欧盟境内在高速收费问题上主要分为3类。一是部分收费并采用收费站形式,代表是法国,还有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南欧国家;一是事先购买不同使用天数的高速通行票,贴在车窗上随时以备检查,奥地利、瑞士和捷克等都属此类;还有一种则是不直接收费,仅收取汽油税费等用于建设和维护,其中就包括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北欧诸国。
但针对大货车,德国另有办法。2002年,德国通过《高速公路养路费法》,针对重量超过12吨(含挂车)的货车收取高速路费,收费标准因行驶里程、车轴数量、排放等级而异,最低每公里14.1欧分,最高每公里28.8欧分。
在德国驾车,对高速上浩浩荡荡的大货车队伍难免印象深刻。德国地处欧洲腹地,加之工业高度发达,所以高速公路上的货车极多,经济发达的西部和南部更是夸张。除了本国货车外,法国、波兰、丹麦、瑞士、荷兰、捷克和奥地利等周边国家的货车也不断穿行于德国。大货车对公路的损害程度远高于小车,排放也较大,因此被认为需要承担较多的公路养护费用和环保成本。
但是,压根就没有收费站的德国,怎么对大货车收费?
原来,早在2005年,德国政府就建立了基于全球定位系统和全球移动通信网络的全自动公路收费系统。货运公司或者司机需先行注册,给车辆安装定位装置,存储货车重量、车轴数、排放等级和行驶路线等资料,并能接收GPS信号、显示应缴费信息。行驶里程和应缴费用会根据车辆的行进情况自动计算并生成账单。如果是偶然使用高速公路的货车,也可以选择单次计费,或者上网登记付费,或者在高速公路休息区的自助收费终端登记付费,德国境内有3500个这样的自助收费终端。
有人会说,如果车辆资料都是自行登记,那么会不会有司机填报假资料,比如在车子重量和排放等级上做文章,以此钻空子?又或者干脆不登记,反正高速公路上有那么多大货车,混入其中也没人知道?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来高速公路上有不少监控,可以在车辆通过时自动检测其定位装置和缴费状态是否正常;二来德国政府还设了不少流动监测点;三来德国人乃至欧洲人在这方面的自觉也是出了名的,毕竟“诚信”二字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一旦有了污点,简直寸步难行,所以很少有人会以身犯险。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收费标准与排放标准挂钩,也促使运输公司选择排放较低的货车。我查到一个数据,截至2012年4月,德国高速公路上达到最优环保排放标准的货车,其行驶里程占所有货车行驶里程的76.5%,而在2005年1月,也就是自动收费系统开始运营时,这一比例仅为0.2%。
服务区厕所收费小票有他用
简易服务区里的厕所都是免费的,但如果是在标准的综合服务区,厕所多半要收费,价格是每次0.5欧元。
这0.5欧元可不仅仅是上个厕所就完了,欧洲高速公路的许多服务区其实都是连锁经营,以加油站为中心进行投资,再开设餐厅、咖啡厅、商店甚至旅馆等。德国最常见的就是SANIFAIR公司,基本覆盖全德。你如果在加油站厕所门口见到这个标志,那恭喜你,0.5欧元的如厕费绝不会白花。该公司的公厕相当干净,而且你投币后会收到一张带有防伪条的收据,收据上还有详细说明,告诉你此收据可以抵等额现金,只要是在SANIFAIR公司旗下的高速公路餐厅消费,你都可以出示使用。其实,这不就等于我们在国内餐厅吃饭,走的时候拿个票去抵停车费吗?人家还是全德高速通用呢。
许多人说在欧洲上厕所太贵,其实这还真是拿中国人的收入当作基数所致。要知道,厕所的主要使用者是当地人而非游客,以德国2014年人均月收入3400欧元为例,在高速公路上花0.5欧元上个厕所算什么呢?相比之下,德国政府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物价也有明确限制,无论餐食、饮料还是其他商品,价格与城市内的超市和快餐厅无异,连味道都没差距。
厕所里的卷纸,挂袋很有艺术气质,也不用担心有人顺走卷纸。
有时,德国厕所的设施很有趣,比如这个让你射门的小便池。
我第一次对德国厕所有深刻印象,是在慕尼黑的王宫博物馆。那是楼梯间夹层的一个偏僻小房间,在里面连转个身都困难。旁边的架子上摆满一袋袋卷纸,随时可更换。这要是在国内,公厕里哪敢放这个?就连单位厕所都不保险,因为总有些不自觉的人下班时会顺手牵羊。但在有“路不拾遗”美誉的慕尼黑,这一袋袋卷纸就这么大大咧咧放着,毫不担心被顺走。
后来我才知道,这真不算什么。有一回,我驾车经过德国南部。德国以路网发达著称,南部作为经济重镇,路网尤佳,沿途设施也十分成熟,每30公里左右必有加油站和服务区,每十几二十公里必有简易休息区。途中内急,便在一个位处荒山野岭中的简易休息区下车小解。
按理说,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而且全靠自助、无人看管的地方,往往都是卫生黑点。可这里的垃圾桶整整齐齐摆成一排,地上一点儿垃圾都没有。走进厕所更是吓一跳,几个小间一字排开,里面不但干干净净,而且洗手盆、洗手液、烘手机和卷纸一样不少,仿佛有人随时维护,又像无人使用一般。可是真的没人用吗?当然不是,就在我停车的当口,这里已经停了十几辆车,还有人在外面长凳上吃东西,吃完就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桶。
当时正值下午,阳光暖洋洋洒进厕所。可这被隔开的一个个小间,除了门就是三道墙,采光怎么会如此之好?抬头一看才发现玄机,原来顶上是玻璃天花板,这足以保障白天的采光,相当节能环保。但奥妙可不仅仅在这里,天花板共分两层,斜顶的玻璃天花板在上层,便于采光,下一层则是金属材质的网状天花板,既不影响采光,又将每间厕所的顶部一一隔开,这显然是出于安全考虑——没看过犯罪片吗?你在马桶上坐着,有人从隔壁墙上冒出来,不是偷你东西就是打你一棍,所以这种网状天花板实乃荒山野岭安心如厕之必备。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城市内的厕所,还是这种荒山野岭的厕所,德国人都把配置做到最好。烘手机反应灵敏,风力强劲,抽水马桶的出水极少,但冲击力超强,既能冲刷干净又节水环保,洗手液特别好用,一点点就有大量泡沫。
厕所里金属材质的网状天花板,方便采光又安全。
厢式货车+锁:高速上的双重保险
在德国高速公路上,大货车可是不可忽视的存在。滚滚车流几乎“霸占”了最右侧车道。但前面说过,德国大货车司机都特别规矩,如无必要绝不超车,超车后立刻回到最右侧车道。也有许多较为狭窄的高速公路,直接规定禁止大货车超车,以确保交通顺畅。
更让我惊讶的是它们的速度,基本保持90公里的时速匀速前进。要知道,在中国的高速公路上,大货车不但常常走快车道,还慢悠悠,有些车子的时速甚至只有三四十公里。这当然与车子性能有关,德国的大货车都配备大马力柴油发动机,最高时速设定甚至超过200公里,至于品牌,多半是奔驰、沃尔沃和斯堪尼亚这种以安全著称的世界品牌。相比之下,中国的货车质量往往较差,一方面物流需求极大,但另一方面限于成本,货车公司基本不会考虑大品牌的高性能车辆,只在乎低油耗和低价,为了利润而超载的现象也非常严重,车速很难上去。加上司机往往不守规矩,对道路畅通影响极大,危险系数也高。
不过,德国人也有不同声音。地处欧洲中心的德国,无论南北还是中西,都是纵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从北欧的瑞典、挪威到南欧的意大利乃至希腊,德国的南北纵向道路便是必经之路,如果从东欧的波兰、匈牙利等国家前往西欧的法国、荷兰等国家,德国的东西横向道路同样必经。也正因此,行驶在德国高速公路上的大货车,许多来自异国。德国人对本国大货车极为信赖,却对来自南欧和东欧的大货车并不信任,认为这些经济相对较弱的国家(如意大利、希腊和匈牙利等),在货车的品牌和性能选择上并不靠谱,一旦在高速公路上出现爆胎或者死火之类的事情,就会影响整条路的交通状况。类似的骄傲,我在德国人身上还真见过不少。比如租车,一些豪华车型就不允许入境意大利、捷克和匈牙利等国家,因为德国人认为当地治安比德国差远了。其实这也是德国人要求太高,他们认为的治安差劲国家,在我等看来已安静祥和得很。
德国高速最右边车道上基本都是货车。
德国人为了安全,在大货车上可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大货车尾部一律加装护栏、保险杠、警示灯,以提醒和避免小车意外钻入大货车底部。大货车尾部还会有反光提示信号,左右两侧警示灯在傍晚或雨天必须长明。另外,天色一旦转暗,车灯都会自动亮起,以方便别人及时看到。最重要的是,在德国见不到敞开式货车,一律采用厢式运输,还要加锁,以防止运载物品掉落在高速公路上酿成事故。
德国的大货车司机其实比较辛苦。国家规定了他们的行驶时限,到时间就必须停在服务区休息,不允许疲劳驾驶,但这也决定了他们走走停停,在路上的时间会变得很长。虽然德国高速的服务区设施完善,吃喝拉撒外加洗澡设施一应俱全,大货车上驾驶舱后排也有足够宽敞的睡觉空间,甚至还有电视机,但毕竟不如家里方便舒服。至于收入,其实货车司机的平均月薪并没有达到德国人均水平,不过也达到3000欧元,折合人民币20000多元,以德国的低房价,买个小别墅并不吃力。
低油价诱使荷兰人跨境加油
记得第一次在德国自驾旅行之前,有在欧洲长居的朋友告诉我,一定要选一辆柴油车,因为柴油便宜,而且油耗低。我取车时忘了这茬儿,根本没提出要求。后来加油时险些习惯性拿起汽油的加油枪,好在加油盖打开之后,上面有大大的“Disel”,即柴油之意。
后来查了一下国内旅行网站,不少自驾者都曾有过类似的惨痛教训:错给柴油车加汽油,导致车子坏掉,被迫呼唤租车公司换车,大大耽误了行程。
顺便说一下,如果没有购买全额保险,这类损坏往往需要自掏腰包。在欧洲租车自驾,保险需重点考量。有全额险的车子,租金显然贵一些,但一旦车子出问题,不需要为理赔担忧。如果不买全额险,往往有起赔额条款,租金越低,起赔额也许就越高,比如有些车型,起赔额为1000欧元,那就意味着理赔额度超出1000欧元的部分,保险才会生效,1000欧元以下都得自掏腰包,这样的保险几乎跟没有一样,因为只要没有大的事故,只是普通剐蹭,理赔额度怎么也不可能达到起赔额。
所以,如果发生加错油导致车子损坏,然而又没有全额险的情况,租车者就只能自掏腰包,堪称严重大出血。
中国游客加错油的事情屡屡发生,倒也侧面说明了两点:一是在中国,汽油车占绝对多数,以至于许多人概念里的“加油”就是加汽油;二是在德国乃至欧洲,柴油车占比更大,租车时拿到柴油车的概率更高。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一起起“加错油事故”。
欧洲之所以柴油车盛行,显然跟环保有关。柴油较为便宜,而且油耗较低,尤其是路况极佳的德国,城市加高速的综合路况,油耗控制在5—6升/百公里也并不难,我试过一缸油跑1000公里,简直神迹一般。
德国的加油站都是民企,集中了世界各大品牌,如Shell、Aral、Total、Jet、Orlen、Esso等,汽油分为Super Plus(相当于98号汽油),Super(相当于95号汽油)。德国油价在欧盟内部属于较低水平,柴油为1.1—1.2欧元/升,汽油略贵。在我印象中,周边国家油价能比德国更低的唯有奥地利,某些地方的柴油甚至只有1.03欧元/升。相比之下,荷兰可就贵多了,所以不少荷兰人常常跨境加油。
前些年去自驾,欧元和人民币的汇率还在1︰8以上,所以不管柴油还是汽油,折合人民币都在每升10元以上,明显高出国内。这两年再去自驾,汇率比变成了1︰7.3左右,油价不涨反跌,算下来比国内只贵一两元人民币,十分划算。
在欧洲加油都是自助,加完油之后去收银台,把油枪号码告诉工作人员即可买单。有些油站更为简易,采取无人化全自助模式,自行插入银行卡,然后加油、买单。我等游客若是来这类油站,得先看看它支持哪些品牌的信用卡,还有一些更是只支持本国银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