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靖候府周夫人着急忙乎的准备着新衣衫,这边平国公府时也是同样的各种着急,各种忙碌。
叶夫人将自己的私库里最好的衣料都搬了出来,又从家里的针线房专门的抽调出了五个人,为自己的嫡长女缝制新衣,好让她能够在群芳宴中脱颖而出。
“母亲,您这又是在忙什么呢?”
叶涟雪一早来到了母亲住的正院里,看到母亲又让丫环翻出了许多的压箱底的首饰,只觉自己好容易有空回到家里长住,可是母亲的注意力却一直都是放在姐姐的身上,完全的将她冷落在一旁,心里不觉有些难受起来。
“母亲,这个给我吧!”
叶涟雪从一首饰盒里拿起了一串碧玉珠串,一下子套到了自己的手上,不过她的手腕细了些,那珠串松松的,她也不计较,只觉得在手臂上下晃动着,很是好玩。
“快拿下来!这个,我可是给你姐姐准备着的!”
叶夫人看到叶涟雪的动作,生怕她一个不小心将那珠串给摔了下来,赶紧的伸手把叶涟雪的手给抓住了,一把将那珠串拿了下来。
“哼,娘就是偏心!”
叶涟雪听到叶夫人的话,生气的嘟起了嘴巴,不满的又转头看向了其他的首饰。
“小姑娘家家的,这些都不适合你来看,等你大了,母亲一定会为你准备更多更好的首饰。”
叶夫人这会儿正忙着大女儿的事情,实在没有心情来理会小女儿的一片好奇心,又担心她将那些首饰弄坏了,只得赶紧的赶人了。
“哼,我走了!”
叶涟雪怎么会不知道母亲话里的意思,不满的转身走了出去。
叶夫人看了小女儿离开了,也没有多说什么,又是继续转头挑选着各种首饰,为的便是让自己的大女儿能够在群芳宴中一展芳容。
*
“母亲,您怎么来了?”
叶澜雪正在练着字,听到门外的声音,抬头看去,竟然是自己的母亲来到了自己的澜依阁,又见母亲的手里捧着一个匣子,心里有些疑惑,赶忙放下了手里的毛笔,引了出来。
“我给你送东西来了。”
叶夫人将自己带着的匣子交到了叶澜雪的手里,笑着说道:“这里面都是我为你准备的首饰,等到皇后娘娘的群芳宴时,你可以配合着。”
“母亲,我的首饰还有许多新的都不曾带过呢,您怎么又给送了这许多。”
叶澜雪打开了匣子,一下子就认出了有很多好东西都是母亲压厢底的嫁妆,实在是觉得不好意思收下。
“这些东西,以后迟早都会是你的,现在交到你的手里,也不过是提前了些而已,有什么不敢收,不能收的。”
叶夫人对于大女儿的体贴,一向都是觉得满意,可是今天却是有些不高兴了,眼见着女儿坚持要将匣子交还给自己,她冷下了脸,不悦的说道:“我给你了,你就好好的保存着。 ”
“是,是,是!”
叶澜雪听着母亲的话,现不敢多说什么,只得无奈的点了点头,将那匣子留了下来。
“澜儿,你如今已经十五岁了,这些年在玉台馆也学了不少东西,相信你懂得皇后娘娘的群芳宴的真实用意吧?”
叶夫人看着女儿收下了那些首饰,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后拉着女儿的手,一起坐到了旁边的椅子上,废话也不多说,直点主题。
“母亲放心,澜儿心里明白!”
身为嫡长女,叶澜雪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婚姻应当承载着什么,如今有机会却争取皇子妃之位,她完全是全力以付,不止是为了自己,亦是为了家族。
*
天黑了,天空中飘飞着细细的雨丝,阵阵寒风吹动,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让人很是担心群芳宴那日能否成行。
平国公府,叶云海与夫人还没有睡下,两个人躺在床上,一言一语的小声讨论着什么。
“你说,二皇子都还没有及冠,皇后娘娘就安排着选妃一事,这究竟是说明了什么呢?”
叶夫人的心里虽然有着自己的猜测,可是她到底只是一个妇道人家,很多事情还是需要与叶云海好好的商量才行。
“选妃一事已经得到了皇上的同意,由此可见皇上的心里确实是希望立二皇子为太子的。”叶云海微微皱起了眉头,想到自家现如今的境况,心里有些无奈,虽然叶家名为国公府,可是实际上却已经只剩下一个空架子了。
他在翰林院里苦熬了十几年,现如今也不过只是个正四品的侍讲学士,原来的勋贵之家,如今走起了文官的路子,其中的艰辛是不足为外人道来。
叶家,若是不能借着新旧更换的机会,瞅准眼光,站立正确的队伍,日后的衰败已然是不远了。
只是,一想到他从小捧在手心里的娇女,最终只能够为了家族的利益而舍弃自己的幸福,叶云海便觉得满心的愧疚。
“老爷,你也别担心澜儿,那孩子自小就是个有主意的,她定然是知晓自己身为嫡长女的责任。”
多年的夫妻,叶夫人很清楚叶云海的性情,知晓他的身上就是有一种文人的忧郁,想到自己为之骄傲的大女儿,想到她为了家族的发展而去争夺皇子妃之位,她的心里也是担忧。
自来,太子都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皇后无嫡子,可是二皇子却也不占一个长子的名分,文帝将二皇子过继到皇后的名下,也只是第一步动作而已。
只为了将来册立的时候,二皇子有一个嫡子的名分。
如今,二皇子虽未及冠,却已然由皇后主选皇子妃,更是为了二皇子的子嗣着想。
一旦二皇子有了自己的子嗣,日后文帝传位于他,朝臣就是有反对者,也不容易挑出错处来。
要知道,大皇子虽然已娶正妃侧妃,更有美妾无数,可是膝下至今也只有三名小郡主,嫡子不曾有,庶子亦是没有。
所以,文帝至今不曾立下太子,虽然有朝臣倾向于大皇子,以立长为名曾向文帝提起去立大皇子为太子。可是,文帝却是将此事压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