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见者惊叹其老
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见者惊叹其老
辛弃疾
【题解】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即聚集两千人在敌后抗金,后率部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之职。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耿京命奉表南归,复命时耿京已为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率五十人突入金营,生擒张安国归宋。后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任上力主北上抗金,反对投降妥协,遂遭当政者忌恨。四十二岁被劾落职,退居江西上饶一带近二十年。期间曾两度起用,仍未展其能,六十八岁在抑郁中病逝。
博山寺,据《广丰县志》,该寺在江西广丰县西南,本名能仁寺,唐开元年间由天台德韶国师开山。南宋绍兴年间,有悟本禅师奉诏开堂。词人落职闲居带湖期间,曾是博山寺的常客,屡有题记,反复吟咏。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词人元日投宿博山寺,因寺中故友惊叹其老态毕现而感慨。
头白齿牙缺,君勿笑衰翁。无穷天地今古,人在四之中①。臭腐神奇俱尽②,贵贱贤愚等耳,造物也儿童。老佛更堪笑,谈妙说虚空。 坐堆豗③,行答飒④,立龙钟⑤。有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⑥。四十九年前事,一百八盘狭路⑦,拄杖倚墙东。老境何所似?只与少年同。
(录自《全宋词》第3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
【注释】
①四:即天地今古。 ②臭腐:人所恶者。神奇:人所美者。《庄子·知北游》:“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③堆豗(huī):无精打采的样子。欧阳修《清明前一日因书所见奉呈圣俞》:“三日不出门,堆豗类寒鸦。” ④答飒:疏懒不振的样子 ⑤龙钟:老态之不稳。《广韵》:“龙钟,竹名,年老者如竹枝叶摇曳不自禁持。” ⑥蒙鸿:即“鸿蒙”,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成玄英疏《庄子·在宥》:“鸿蒙,元气也。” ⑦一百八盘狭路:此处喻指生活困顿、世路艰辛。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评析】
这首词起句承接题目,用“头白”“齿牙缺”描绘了年近五旬的词人的相貌,也指出了友人惊叹的原因。继而,词人由劝诫友人“勿笑”轻快过渡,从叙述转入议论,上片的后三句都是对人生如梦、转眼百年的感慨。天下万物原本一体,无论贵贱、贤愚都逃不过生死的循环。词人似乎看破红尘,但又未能真正“四大皆空”,笑那寺中老佛说着佛法义理。下片再次以描写老态入,与上片起句相和,同时也将话题从对宇宙人生的哲思拉回词人自身。“四十九年前事”,是对“蘧瑗知非”典故的化用,恰逢词人也到了“知非”之年,回顾艰辛往事,而今只得“拄杖倚墙东”,多少辛酸,不禁哀叹烈士暮年,虽有壮心,但终归一事无成。这首词少了“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豪情,更多壮志未酬的凄凉与落寞,明代卓人月评价:“我疑稼轩不死,何惊其志耶?”(《古今词统》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