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日
岁日
元稹
【题解】
元稹(779—831),原姓拓跋氏,祖先定居洛阳后改汉姓元氏,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今属河南)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贞元九年春(793)明经及第,贞元十八年冬参加吏部试,登乙科,授校书郎。是年前后与白居易相识,从此相互酬唱,结为终身诗友,史称“元白”。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元和五年春,谪赴江陵任士曹参军。元稹虽怀才不遇、愤懑难抑,却未对仕途心灰意冷,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卒于任所。
岁日是岁序更替、辞旧迎新的日子。这首诗是诗人在岁日这一天回顾过往前事,感叹人生百年不过和刚刚逝去的一年一样,空幻如梦。
一日今年始①,一年前事空。
凄凉百年事②,应与一年同。
(录自《全唐诗》卷409,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释】
①一日:一昼夜,一天。“从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为一日”(《尚书·洪范》孔颖达注),此处应特指元日,即正月初一。 ②百年:古人以人活百年为最高的年寿。“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春秋左传正义》卷42)。
【评析】
《岁日》浅切平易,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诗中每句着一个“年”字,回环往复,简单质朴中呈现出一唱三叹的音乐之美,“如梨园法曲,其声动心”(牟愿湘《小澥草堂杂论诗》)。此诗语词浅近却充满了哲思:时间流逝,现世的努力终会成“空”,“有”只是虚幻世界里的幻想。这种认识容易使人消极,但也有助于精神世界的超脱。清人王棠评价此诗“殊有深味,大可长人道心,晨钟一击,不及此诗钳锤也”,可“用作醒世良箴”(《燕在阁知新录》卷22)。
【相关链接】
除夕与元日,旧年的结束与新岁的开始,岁月的节点引发了人们对时间的敏感,也给这个欢愉的节日增添了生命的哲思。于是,在元日的习俗中就生出了祈生的主题。
求生要先给养,北方的食俗是吃饺子。除夕之夜、初一清晨,是一定要吃饺子的。饺子古称饺饵,是馄饨的一种。《正字通》:“饨,今馄饨,即饺饵别名。俗屑米面为末,空中裹馅,类弹丸形,大小不一。”而馄饨之名来自于宇宙形成前的“浑沌”,因馄饨的浑圆闭合、内蕴实在,和《庄子·应帝王》所描写的无窍无孔、持有善心的“浑沌”大体相像。所以,新岁的饺子不仅取“更岁交子”之意,更表达了人们企图躲避衰老、重新回到生命开端的美好心愿。
求生还要祛晦。早在先秦时期,民间就在正月初一凌晨四点,一天气温最低的时刻,将具有美好寓意的五色土符号刻在门上,阻挡晦气,可以说元日习俗用以祛晦的方式从元日被作为节令认知的那一刻便已开始。元日祛晦习俗很多,以唐朝为例,人们会在除夕之夜点燃用木柴、黍秆、松枝等垒成的柴塔,一直到元日的清晨,称之为“庭燎”;会将五种辛味的蔬菜放入盘中组成合菜食用,散五脏之陈气,助体内阳气之回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