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李中丞以元日郡斋感怀诗寄微之及予辄依来篇七言八韵走笔奉答兼呈微之
苏州李中丞以元日郡斋感怀诗寄微之及予辄依来篇七言八韵走笔奉答兼呈微之
白居易
【题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授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等职。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言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多有政绩。大(太)和三年(829),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官至刑部尚书。晚年因感政治混乱,不愿卷入朋党斗争之中,退居洛阳,直至逝世。
长庆四年(824)春,时任苏州刺史的李谅作《元日郡斋感怀》诗,寄越州元稹、杭州白居易,表达自己厌倦仕途、思念故友之情,元、白二人皆有酬和。此诗便是白居易的和诗,表达了白居易悲凉而豁达的心境和与友人相怜相勉的情谊。
白首余杭白太守①,落魄抛名来已久。
一辞渭北故园春②,再把江南新岁酒③。
杯前笑歌徒勉强,镜里形容渐衰朽。
领郡惭当潦倒年④,邻州喜得平生友⑤。
长洲草接松江岸⑥,曲水花连镜湖口⑦。
老去还能痛饮无,春来曾作闲游否?
凭莺传语报李六⑧,倩雁将书与元九⑧。
莫嗟一日日催人,且贵一年年入手⑨。
(录自《全唐诗》卷446,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释】
①余杭:今浙江杭州,此地自三国吴到南朝的500年间属于吴兴郡,隋治余杭郡,五代吴越时期属钱塘道。白太守即白居易。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余杭任刺史。太守是汉朝对郡最高行政长官的称谓,隋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太守,此后,太守用作刺史的别称。 ②渭北:渭河之北,这里指长安。 ③新岁酒:也称“分岁酒”,即除夕之夜全家团圆所饮之酒。 ④领郡:掌管一郡之事。 ⑤邻州:李谅居苏州,元稹居越州,白居易居杭州,三州相邻,故称为邻州。平生友:老朋友。 ⑥长洲:唐置县,今并入江苏苏州。松江:今吴淞江。 ⑦曲水:曲江,钱塘江之别称。镜湖口: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西南。 ⑧李六:指李谅,字复言,行六,人呼“李六”。时任苏州刺史。 ⑨元九:指元稹,字微之,行九,人呼“元九”。时任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
【评析】
这是一首与李谅、元稹元日感怀的酬唱之作。起首二句,年过半百、仕途不易的“余杭白太守”,面对混乱的政治、朋党的倾轧,“隐退”的想法由来已久,日趋强烈。句三“渭北”与句四“江南”,寄托对故园长安的思念。句五“徒勉强”、句六“渐衰朽”,体现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悟和对衰老的敏感。岁月迁流,即使有多少不如意,友朋合而为之的乐趣,是人生难能可贵的幸事。句八一个“喜”字,一洗前句的哀伤情绪,为后文忆交游、话友情做好文字与情感的过渡。尾句是对已入“知天命”之年的友人的劝勉,也反映了白居易达观的处世哲学。整首诗语言通俗平易、明白晓畅,是白居易“用常得奇”诗风的体现。刘熙载云:“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艺概·诗概》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