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满庭芳·元日

  赵长卿

  【题解】

  赵长卿,生卒年不详,约北宋南宋之交在世,号仙源居士,南渡后居南丰(今属江西),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宗室子弟。矢志苦学,多次参加科试却未能上榜,最终放下名利,以饮酒赋诗为乐,一生无官无职。清人胡薇元称其:“淡于仕进,觞咏自娱,多淡远萧疏之意。”(《岁寒居词话》)

  这首词大概是词人中年时期因节日感怀而作。

  爆竹声飞,屠苏香细,华堂歌舞催春。百年消息①,经半已凌人。念我功名冷落,又重是、一岁还新。惊心事,安仁华鬓②,年少已逡巡③。 明知生似寄,何须苦苦,役慕蹄轮④。最难忘、通经好学沉沦。况是读书万卷,辜负他、此志难伸。从今去,灯窗勉进,云路岂无因⑤。

  (录自《全宋词》第3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

  【注释】

  ①消息:消长,生灭。《周易·丰》卦:“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 ②安仁: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美姿容,世称“潘安”。因仕途不顺,三十二岁时早生华发,后人以“潘鬓”谓中年鬓发初白。 ③逡巡:迅速,顷刻。言年少光阴已迅速逝去。唐张祜《偶作》:“遍识青霄路上人,相逢只是语逡巡。” ④蹄轮:泛指被人驱使的车马,此处喻疲于奔波的生活。 ⑤云路:青云之路,比喻官宦仕途。

  【评析】

  这首词对儒生来说颇为励志。上片爆竹声声、推杯换盏、歌舞升平,词人寥寥几笔勾勒出节日的喜庆。而这喜庆的情绪在一个“催”字后戛然而止,“催”可以是“催促”,也可以是“催逼”,春天不是自然而然、款款而来的,春节已过,而春天还远。元日里,年近半百之人最易叹老,似乎这是人生的一个节点。《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有一义,即为年老。词人感叹人生百年,已迫近一半,说明此时的他应是个中年人。词人惊讶地发现青春倏忽而逝,双鬓已添白发,而自己仍失意潦倒,功名未成,落寞的内心与喧闹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下片词人满怀新年愿景。人生本过客,何必苦苦追求仕途,为碌碌功名羁绊?通经好学、读书万卷本就让人着迷,更何况壮志未酬?尾句词人发下新年誓愿,决心要再接再厉,可见其对前途充满信心。赵长卿之词以文辞通俗而著名,通读整首词,词人仿佛与读者相向而坐,时而低语,时而激昂,娓娓地说着新年的心事与心愿。

  【相关链接】

  “爆竹声飞”,自古及今,除夕、元日都有燃放爆竹贺新春的习俗。

  唐前,人们用火烧竹节,使之爆裂炸响,为的是“避山臊恶鬼”。据东方朔《神异经》载,山臊是西方深山中人脸猴身的怪物,身材高大,丈有余,不怕人,但人被它攻击之后会生一场忽冷忽热的大病。好在山臊惧怕爆竹的声响,故以爆竹驱逐之。唐以后,人们开始在竹筒中填上火药,发出的声响更大,产生的烟雾也更浓烈,称为“爆竿”。来鹄《早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自宋代始,人们卷火药于纸中点燃,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之“炮仗”,亦作“炮张”。为使响声连贯,人们将多个小爆竹串联起来,引燃后,毕毕剥剥,连续爆响,是为“编炮”或“鞭炮”。宋时的爆竹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品种不下百余种,连响、双响、单响、二踢脚,不胜枚举,且质量上乘,《东京梦华录》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

  宋时的爆竹文化仍承载着驱除邪魔的美好心愿。如史浩《感皇恩·除夜》“结柳送穷文,驱傩吓鬼,爆火熏天谩儿戏”。同时也因声响大,能为节日增添热闹喜庆的气氛,成为辞旧迎新、恭贺新春的重要文化符号。王安石的《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爆竹是狂欢的声音,是新年的味道。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